波罗的海五国游——丹麦

邮轮从丹麦哥本哈根出发,途径德国,爱沙尼亚,俄国,芬兰,瑞典,再返回丹麦。北欧波罗的海五国游在浮光掠影中匆匆结束,留下一串历史人文地理的记忆 。

哥本哈根印象

知道丹麦是因为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The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鱼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却只换来了自身的悲伤、痛苦以及残酷的死亡。印象中,小美人鱼在清晨的第一道阳光打在她的身上时,她的身体溶解成泡沫。这样一个凄婉又坚贞的爱情故事,让小美人鱼对爱的追求化为永恒不朽。跟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样,世世代代活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其中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中国人。

今天的小美人鱼化作雕像坐立在水边一块石头上,静静的望着大海。周围满是熙熙攘攘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会象小美人鱼一样,为了纯真的爱情去牺牲尘世间的一切呢?

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城市,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走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以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为主,夹杂着现代建筑的市区。跟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扩建一样,到处可以看到修路的栏杆阻碍着行人,高高的起重机吊车在蓝天白云里划来划去,一边维修着古老的建筑,一边安插着现代的文明。

下榻在阿奈克斯酒店Annex,一个中档的酒店, 位置离中央火车站很近。酒店为一幢白色的大楼,门前有一头牛,身上是一张地图,花里胡哨的立在那里。作为一个标志倒是很新颖,但是跟古色古香的酒店不甚协调。里面的电梯装饰成书架的样子,使酒店里洋溢着书香的气息。不习惯的是,卫浴是公用的,厕所跟洗浴分开,在楼层的尽头。马桶也比美国日常家庭用的小一号。走道上还有几级楼梯,给带着行李的旅客带来不方便。房间很小,一张双人床几乎占据整个房间,房间一头还带洗漱台。放下行李,人往那里一站,房间就满了。看到这些,想起美国的一家欧洲商店IKEA里房间跟家具的布局,紧凑而有效的空间。

哥本哈根有不少中国的餐馆。第一天刚到,就在马路边上看到一个卖“天津煎饼果子”的小贩。上去跟老板 “刑大哥”聊了一阵子,方才知道刑大哥是哥本哈根的名人。上过当地各种媒体报道,甚至从中国来的游客也在电视看到过他。他的煎饼果子小车也是哥本哈根的一道街景。国人的生意是一定要照顾的,在丹麦也要发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买了一个煎饼,欧元5块,折合成6快美金,近40块人名币,在武汉可以吃上8大碗热干面了,还是有点贵的哦。不过,看着刑大哥把面浆扑在锅上,涂上鸡蛋,然后将果子(油条)和佐料卷在一起做成煎饼给我,然后,站在哥本哈根大街上,趁热咬上一大口香喷喷的煎饼,丹麦混合着中国的味道,就一股脑儿进入了异国他乡的肚子里。

哥本哈根中餐馆的白水都是要钱的,跟美国的不一样,而且一瓶水的价钱跟一瓶啤酒相似。所以,在餐桌上我们干脆就以啤酒代替水了。丹麦的嘉士伯Carlsberg啤酒在世界上都颇有名气。据说丹麦人嗜啤酒如命,平均一名丹麦人一年要喝掉 80公升啤酒。好像丹麦人几乎以只喝淡啤酒,他们的淡啤酒真的太淡,就象在美国喝百威Budweizer一样。我喜欢丹麦的黑啤酒,味道香醇浓厚。一大杯生啤酒,上面是白色的啤酒花,下面是深深的琥珀色,具有桶中發酵的醇厚辛辣風味,满载着丹麦厚重悠悠的历史。对着窗外的斜阳,举起杯来,让哥本哈根的晚霞融入杯中,喝上一大口,黑啤顺着食管进入胃肠,带着白色泡沫的啤酒花,小美人鱼就从大海里游了过来。

如同许多现代化的都市一样,哥本哈根也有一条步行商业街Stroget,步行街是哥本哈根最大的商业区,也是欧洲最长的商业街之一。在低调不喧哗的门面背后,是国际知名奢侈品的专卖店,时尚的商品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除此之外,各式的餐厅和咖啡馆,街头的艺人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哥本哈根的热闹与繁华。走街内的景点也很多,沿着中央火车站往下走,可以看到安徒生雕像、市政厅广场,还会看到丹麦王室举行婚礼的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再接着,登上圆顶塔楼,纵览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美景。在Stork喷泉附近,还可以找到克里斯蒂安堡宫 Christiansborg Palace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的公共设施很好。公厕容易找到,而且也不用付费。不像德国和俄国,加油站或是参观景点的公厕要收费不说,而且街道上基本看不到。

步行商业街的另一端,便是新港Nyhavn。一边是林林种种的酒吧和酒馆,沿街的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和露天餐桌椅,沿岸停泊在运河里的各式船只。游客可以在温馨惬意的餐厅享受晚餐,或者像当地居民一样,从附近店铺买些啤酒,在码头周围一边畅饮,一边欣赏这里独特的风景。穿越哥本哈根的水道很多,可以坐在游船沿着陆地岛屿环游,在微风中呼吸水面清新略微潮湿的空气,在蓝天白云和市井建筑间淌漾和徘徊,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漫步街头,看到的更多是古色古香的厚重历史特色,那些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以及博物馆比邻错落。还有教堂旁艺人弹奏着圣洁的音乐,引领着人们的灵魂在中世纪的塔顶环绕,在北欧秋日树荫下歇息,在这个城市中,古老与神奇、艺术与现代和谐的混为一体。

金风九月绕哥城
云海轻浮安徒生
丹麦黑啤游客爱
天津煎饼故乡情
皇宫古堡邀诗驻
湾畔新街入画行
日暮斜阳杯中过
山人隔海听秋声


一张素描

日子过的真快,一晃,一别世刚兄7年了。世刚兄应该在天国里祥光普照的地方倘徉吧,是不是已经长了一对天使的小翅膀。或许,是在那片想往已久的故土上,静静地享受泥土的芬芳。

而我,则常常看世刚给我画的素描,静静压在到电脑前大写字玻璃板下。有时,看着窗外的绿树和天边的浮云,脑子会一阵阵发呆,世刚兄的音容笑貌就不时出现在脑海,总想说些和写些什么,但是,往事如烟,说些和写些什么呢? 淡淡的浮云过一阵子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回过神来,又是键盘和荧屏。世刚兄的画,依然静静地压在玻璃板下,默默地看着我。

认识世刚是在90年代初。我在一个台湾人创办的“华人活动中心”做义工,为华人社区服务。那时,世刚在“华人活动中心”开了个绘画班。当时,大陆来的人在“华人活动中心”做义工的人数很少,自然我们就很聊得来。时间长了,了解到世刚是北京人。因为年长我两岁,所以,我叫他世刚兄。

那时的世刚,总是带着笑容,性格开朗。待人诚恳和蔼,没有某些艺术家的清高和架子。我和世刚兄,虽然一个学艺术,一个学理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但是,我们之间有相同的经历:都是五十年代的人,都是工农兵学员、都在大学当过老师,又都到了美国来继续求学深造。我们还有相似的为人和愿意奉献的热心。记得当年家乡发大水,自己曾四处奔波主办募捐活动。汶川地震,世刚也为救灾而捐献自己的画。相互的经历、爱好和理解和让我们成了朋友。

记得有年“华人活动中心”举办年会活动。我在年会前前后后的帮忙。世刚兄的绘画班有个摊位展出,他在画摊旁给人免费画素描,一是社区服务,二则给画室扩大影响。开始时,大家不好意思,在画摊前扭扭捏捏的。世刚就把我拉过去坐下,当作他的第一个模特。这样,就有了玻璃板下那张素描,我生平第一张自己的素描。截止目前,仍然是唯一的一张。绘画的过程中,围观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画完后,身后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队伍。

世刚是个专职画家,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徐悲鸿画室进修班的研究生。我是个没有艺术细胞的理工男,因此,对那些有艺术细胞的人,画家、音乐家们,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对于绘画,我是外行,不能对世刚的画做出专业的评论。但是我喜欢世刚的一些人物画,如他女儿吹笛子的那张。还看过世刚画的老布什夫人芭芭拉和美国海军上将的肖像。听说,世刚还为美国前国务卿画过肖像。我想,能给美国的这些知名人物画像,没有两下子恐怕是不行的。

我的那张素描,没有画家女儿手中的笛子和腿上闲卧的小狗,没有芭芭拉那一头银丝、一袭端庄的红妆和脖子上珍贵的项链,没有海军上将笔挺的军姿、藏蓝色军服那些金黄的穗和军阶勋章,也没有什么鲜花、地球仪、国旗军旗为背景,有的就是寥寥几笔画家心中、眼中和手中自自然然不加修饰的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就是世刚和我。华丽的外饰终将逝去,到头来,质本洁来还洁去,空皮囊没有了,留下的只有回忆。

世刚兄走了,走得有些突然。虽然,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那样走,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些人,经过短短几次接触,就似曾相识相知,就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些人,常来常往,却走不进心里。恰似路人,回头就忘了。人如果不在了,还能被别人惦记,就是真正的朋友,就活得值。我这样认为,想必世刚兄一定是同意的。

窗外,是雨的夜空。玻璃板下的画,随着思念,穿过阴云,飘往浩渺无际的苍穹,和世刚相聚在溟溟之中。

注:钱世刚,旅美 知名画家 。
1951年生于北京。197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曾任职于山西省体委,上海戏剧学校美术组,山西大学艺术系油画讲师。1985年回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徐悲鸿画室进修班做研究生。1989年到美国南卡罗尼那大学艺术系作访问学者。后定居美国,为专职画家。
2009年4月23日,钱世刚在Virginia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记于2016年冬美国马里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