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纽约吃喝玩乐 回坦帕随意轻松

一周的纽约行,以今天早上凌晨到家而告结束。

其实从纽约到坦帕分飞机,昨晚9点半多就着陆了。由于没有事前弄清楚回来接机的地点,耽误了一些时间,到家尚是昨日,洗漱一下,倒在床上,就转点到了今晨。

套用一句老话,还是回家好 (Home, Sweet home)。到纽约几天,吃喝玩乐,很开心,终归是一个人在旅途上的感觉。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写过一部《旅行的艺术》的书,他提到一个故事。一个法国人住在巴黎郊区,几乎足不出户,天天躺在屋里读书。有一天,他在火炉边读一本狄更斯的小说,突然想到伦敦去旅行。但是当他到达火车站时,他又变得疲乏和厌倦起来,想到他得赶火车、搬行李、睡在陌生的床上,拖着自己疲惫的身子瑟瑟前行,“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上悠哉游哉捧书漫游,有何苦要真的出行?”结果,他还是回到自己的家,当然还有他的旅行包、旅行用品等等,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他的家。这样的人虽然是少数人,但是却反映了一些客观的事实。

旅行的确不都是愉快的。比如说为了赶早上7点多的飞机,我四点多就起床出发,对于我这个一觉睡到自然醒的人,自然是很难受的。比如说路上因为不小心误输入导航地址,不知道同样的门牌号码和街道名字,竟然还分为东大街和西大街。结果走错了路,担心耽误了时间,赶不上飞机,于是心里不禁有些紧张和发慌。又比如直立和走路就腰疼的我,咬牙站着排着长队坐轮渡到自由女神像游玩,或者到山里爬坡拾柴烧火。再比如回到机场找不到接机的客车,耽误时间,导致心情烦躁,等等,这些都会破坏旅游的兴致。

更不要说,可能发生的飞机误点,打乱旅行计划;行李在转机中丢失,或者像我上次布拉格掉了手机;或者钱包被偷了,里面有机票护照等等重要旅行文件等等,种种倒霉的事情被不行的旅游者碰到了,很容易让人们对旅行持有一种悲观态度,就如那个想到伦敦旅行的法国人。旅行中的这些小插曲,的确会让人偶尔怀疑:“何苦折腾?”

一回到佛罗里达,天气又是高温和湿润的了。在旅行的后几天,纽约是一种北方春暖花开的天气,但是具有北方特有的干燥,我的嘴角干裂疼痛,并且开始流鼻血。回来后就好了。

又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再不用操心日程。起来后可以骑车进行腰腿不疼的运动。午间可以随意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并随时进入昏昏欲睡状态。下午可以在落日中泡泡热汤,在晚霞和温暖的水中游泳。一种没有日程安排(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一种随意、无拘无束、轻松懒散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家”的治愈魔力。

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让我们暂时离开舒适区,在紧张中去体验未知的风景和挑战;而家的美好,则在归来时将舒适无限放大。正所谓:张而不弛,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04/‎19/‎2025 周六

华盛顿一厢情愿 乌克兰划分东西

今天听到一个有关俄乌问题的提法。

美国俄乌问题特使凯洛格(Keith Kellogg)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俄乌问题特使凯洛格(Keith Kellogg)提议,作为和平协议的一部分,乌克兰或能像二战后的德国一样,被“分区管理”,并在乌克兰以西创建一支由英法组成的“保证部队”。

具体的构想是,英法两国军队或可在乌克兰西部创建“保证部队”,掌控特定区域,作为对当地局势的稳定力量。同时,俄军则可能继续驻扎在目前已占领的乌克兰东部地区,而乌克兰政府军则部署于双方之间的缓冲地带。

凯洛格还提到,第聂伯河是一个良好的天然屏障,同时建议在乌克兰东部沿着现有前线,创建一个非军事区,作为俄罗斯与西方军队之间的缓冲区。

这个方案,俄罗斯接受的可能比较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乌克兰始终坚持“全境收复”和加入北约的战略目标,因此凯洛格的提案,在目前看来很难获得乌克兰官方接受。

原以为特朗普上台就能很快(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实际上已经不可能。短期内无论哪一方提出什么方案,要让俄乌双方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每个提案都像在雷区中走钢丝。

看来,今年俄乌达成全面和平协议的可能性非常低,除非,发生内部政治巨变(某位领导人下台或者任内死亡),或者外力剧烈介入,华盛顿、欧盟,几乎不可能。

乌克兰手中并没有什么牌可以打,只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付俄罗斯的一张牌。打到最后,仍然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利益为重。现在多数的提案,都是以牺牲乌克兰的利益为主。乌克兰能顶住吗?这是弱国的可悲。

至于一国两制,二战以后的实例很多,如曾经的东德西德、南越北越、以及今天的南韩北朝。从理论上讲,作为两大阵营之间的国家,乌克兰东西分治也不是不可能。实际上呢,这要看历史车轮的走向了。


‎04/‎12/‎2025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