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不同景 自律学习聊负熵

又是一个阴沉沉的早晨。冷风阵阵吹到身上,带着阴冷的湿气。抬头天空,铅灰色的云层缓缓地由东北往西南移动。仿佛回到武汉的冬天,没有阳光、潮湿加上低温,透过衣服,浸入皮肤,让关节隐隐作疼。这种天气在号称阳光州的佛罗里达是少有的。

好久没有带护膝了,好像这是搬到佛罗里达来第一次想到护膝。由此想到那句话:出来混,账总是要还的。那年高中集训,跳远中,不小心膝盖撞伤。此后,疼痛让我一直牢记这段历史。好在我不是运动员,不会因此影响成绩,拿不到冠军。近来看一个滑冰运动员电视剧,有感于此。

也不会像某个跳远运动员的一跳,让商人赚饱了银子。脸书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黑人女运动员在最后一跳中,没有控制好身体,落地后一个翻滚,体现她在跑步中虎虎生风的一头美发,竟然不慎脱漏,露出一个僧人修行的头来。运动员在沙坑中捡起假发,轻轻掸掉沙粒,重又戴在头上,风采依然。没有想到这个运动赛场上的镜头,被制造假发的厂商拿去做广告。据说,假发商由此订单滚滚,赚了一大笔。

同样一件事,沙坑上的一跳,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环境,结果有不同。这种不同,是不是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人们寻求天下大同。那么,世界能否走向大同呢?

仿佛是提醒我,我在网上一个虚拟相册,微软的一个软件(Photo-OneDrive),送来一组2016年的今日拍摄的照片。那年马里兰下大雪,四周白茫茫一片,连门都封住了。

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年有一年的风景。不知不觉中,时间躲在味道和景色后面就溜走了。


偶然间,读到了物理的定律,似乎从某个方面回答了前面提到的世界大同问题。

“生命以负熵为食”(Life feeds on negative entropy),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说的是负熵与生命的关系。

物理学在热力学中有个熵增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

简单地说,屋子不收拾会变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这是不是非生命的演化规律?

早上没有睡醒就要按时起床锻炼,比睡个懒觉要难受。随记写不下去就放弃,比坚持写下去要轻松。晚上随兴看书或者电视看到很晚,比按时睡觉要容易。自律总是比懒散要痛苦。这是不是生命与个人的规律?

一个新生的国家和机构,开始总是蓬蓬勃勃,到了后来就渐渐衰亡,被另一个国家或者组织所替代,就像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换。这是不是一个生命与群体的规律?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熵增定律来解释。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而这个熵,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推演到终极,生命终将消失,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这是一个最让人沮丧的定律。我把熵的非生命那一部分留给物理学家们继续研究。只是关注跟我们生命有关的部分。

熵增定律中,还有两个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

从我们周围的实践上看,如果逆着熵增做功——负熵,人是可以变得自律的。同理,社会应该也是可以自律。这就需要“外力做功”,克服熵增。前面也提到,做负熵是件痛苦的事。每天起床后要整理;吃完饭后,餐桌剩下的锅碗瓢盆都要清洗干净;屋子脏乱了要打扫清理;才能克服不断的熵增。

还有一个是“开放系统”。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比如打翻的牛奶,陈旧的认知,改变不了的人和回不去的事。

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另外,我们的系统很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这种舒适圈,也要埋葬。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一旦发现我的生活舒适了,一定掉进平衡态了,某种危机就要到来。很多情况下,我并不是主动超越自己,定新的目标,新的计划,而是社会和生活不断地破坏我的平衡,让我不断重新开始。这几乎形成了我的习惯和本能—— 舒适久了,我会莫名其妙地心里发慌。

开放系统,还要开阔眼界和提升认知。比如我现在学习这个“熵”的概念,就是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看待世界。从学习本身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也就一种生命的负熵行为。

以上是一个物理学的外行讲的自以为是的外行话,是“熵”扫盲的第一课。至于,熵到底是什么?想要知道,就要学习,埋葬过去,拥抱明天。

对于我,今天的负熵就是按时就寝。


2022年1月23日 周日

杞人忧天道强制 前赴后继竞自由

周六是个阴天。早晨的阴风里还带着毛毛细雨。站在门口,没有雨滴下来,只觉得脸被风吹得一阵阵的湿润。

往常的散步是不行了,改到健身房锻炼。周末早上到健身房锻炼的人不多,进去的时候,只有四个人在健身器材上,两个骑自行车,一个平地走路,一个登山走路。注意看了一下,大家都没有戴口罩。

我本来就没有准备带,因为戴口罩锻炼太憋气。疫情严重时,我们就不去健身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疫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外面走路的原因。

现在情况好转,社区里的人差不多都打了两针疫苗,相信很多人都打了加强针。社区内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因此,我们开始恢复去健身房锻炼,也不戴口罩。当然,也有少数人戴口罩,我看到一个中国人戴着口罩在里面锻炼。戴不戴,这是大家的“自由”。

健身房的人少,人们之间的距离相隔较大,远远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我们尽量都不用手直接去接触运动器械。需要接触的手柄等部位,事先用消毒纸巾擦拭后,然后才锻炼。进出门都用消毒剂擦手。回家还要被要求仔细洗手。当然,谁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

还是回到昨天提到的运气。病毒这个据说比人类还要年纪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总有人会碰上。我们家的小丫头昨天跟我们视频,气色和精神都很好。正如她妈妈讲的,不上学,在家里玩得高兴,小脸儿明显圆嘟嘟的,胖了起来。另外还吃了超过平常限量的甜食,如冰激凌、巧克力等等。

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她说我有传染病,不能上学了。说完还攥着两个小拳头伸向电话一端的我们,像是向我们示意,要把她的病“传染”到我们这里来。估计她还不知道传染病的意思,以为传染病就可以呆在家里玩儿,就跟暴风雪太大学校停课一样。看到小丫头没事儿一样的状况,我放心多了。

无症状的带菌者,外表看起来跟平常人一样。如果不是疫情期间,谁会没有事儿去测试有没有携带病毒。因此,平常日子里的平常人,可能也有一些带菌者,只是如果不发作,身体无症状,大家谁都不知道而已。听到一些专家讲,其实我们身体里有好多这样的病毒,平常大家都是“共生”的。虽然我现在看起来好好的,说不定也是一个带菌者。


看到一则中国疫情的报导。据中国卫健委发布消息,过去一日,中国添加本土确诊19例,其中北京9例最多。截至1月22日24时,中国现有确诊病例2,920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8,04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5,603例。

报导最后评论说,由于北京冬奥会和春节临近,令北京承受沉重防疫压力。

由于这是国外的新闻报道,我不知道最后一句是记者的意思,还是中国卫健委发布的消息。看了前面的数据,我觉得北京大可无忧。美国确诊病例6,867万,中国确诊病例10万;美国死亡病例85万6千,中国不到5千人,连美国的一个零头都没有。而且,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大约要多10个亿。

即使这样,美国不是也好好地活着吗?北京当然有其防疫压力,但是,跟美国比,那叫“沉重”吗?所以,上述结尾的那句话,不论是谁的看法,都是杞人忧天。

不过,有意思的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上海输入性疫情已达到抗疫以来最高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强大输入性疫情和本土病例传播的巨大风险”。当前,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他建议,上海应针对“疫情规模超出现在5倍或者10倍”做好预案,包括:实战演练、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抗疫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应做好对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分级诊疗的培训及物资准备。

作为医者,作为专家,保持清醒,提高警惕,防微杜渐,赞一个!

作为政府,未雨绸缪,做好疫情超出现在10倍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继网坛球王约克维奇之后,又看到一起拿自由往强制上撞的案例。约克维奇挑战的对象是澳大利亚,一个自由世界的国家。结果失败了。甚至连欧洲自由女神的祖国,法国都对他亮了红牌。如果说蛮荒的澳大利亚和古老的欧洲都容不下约克维奇,那么自由主义最后的支柱,美利坚,会接受他吗?

本月初,一名爱尔兰男士从都柏林出发,乘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s)飞往纽约的班机,前往我们佛罗里达州,打算在本地的一所足球学院就职。不过,这位男士在班机上拒绝戴口罩,这下,他惹上麻烦了。

要知道,在美国,很多人都坚持不戴口罩的自由。尤其是,9名美国大法官中,就有一名就坚决不戴,最高法院也不能奈何他。他被不少美国人看成是自由的榜样。

不过,美国联邦航空总署(FAA)去年1月就表示,将对拒绝在美国国内航班上遵守戴口罩联邦规定的乘客,实行零容忍政策。那么这位英勇的爱尔兰自由捍卫者,在FAA的零容忍政策前,将会如何?

法新社报导,这位爱尔兰勇士一周后将在纽约出庭受审。根据今天公布的刑事诉状,这名嫌疑人一再拒绝戴口罩。不仅如此,他还自由地抛出饮料罐,不幸砸中一名乘客头部。更自由的是,他还脱下裤子,对空服员和许多乘客露臀。

法院发言人表示,如果该男子被判犯有罪,可能面临最高20年徒刑。

当然,这只是说“如果”。在美国,在疫情下的今天,有许多地方都可以不戴口罩,我们佛罗里达州就不强制戴口罩,不仅州政府反对强制学校戴口罩,州法院还驳回了学校当局对州政府的控告。为什么飞机上就非要戴?这难道不是侵犯了乘客的自由?同样是在美国,为什么对自由的尺度就如此不一样?

至于说脱裤子露臀的自由,在欧洲和美国,虽然不敢说是司空见惯,也是小事一桩。如果在纽约街头,看见一个人在马路上自由裸奔,大概警察也不会管,更不用说判重刑了。我曾多次在美国公众场合欣赏到这种裸漏身体的自由,大家视若无睹,无人问津。

如果说,他在自由抛饮料罐的过程中,不幸砸中乘客头部,至于抓起来判刑吗?纽约街头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甚至比这还要严重,警察抓住通常是“教育”一下,就释放了。

我就是有点不太明白,法院根据什么要判这位热爱自由人士的罪,而且最高将面临20年徒刑?人们的自由都到那里去了?

期待一周后能看到这场官司的结果。


再者,据法新社报导,自由的巴黎宣布,最新的疫苗通行证即将于24日上路。具体的政策是:从24日起16岁以上法国民众,必须拥有完整疫苗接种证明才能进入剧院、餐厅、酒吧,从事娱乐活动以及搭乘高铁等。除了儿童以外,COVID采检阴性证明将不再足够,但进出医疗机构无需出示疫苗通行证。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部分抗议民众上街游行,不戴口罩,挥舞着自由法兰西国旗,拉起要求自由横幅,高喊“疫苗通行证…全面抵抗!”等口号。这些已经被报道证实了。

然后,我们接着再想象一下。过了24号,肯定会有法国民众,为了自由,没有疫苗通行证也要进入剧院、餐厅、酒吧,搭乘高铁等。到时候,自由的法兰西政府将会怎样?总统马克宏先前明言,他将会施压未施打疫苗者,直到他们接种为止。

下周,我们将会看到法国上演的自由与强制之争的结果。

一场疫情,把自由的西方世界各国都拿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上烧烤一番——生命、自由孰可抛?


2022年1月22日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