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希腊雅典(二)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14天的“远古的神秘”游轮之旅,今天正式结束。

早餐仍然是习惯了的日式料理餐柜做的蛋饼、炸土豆泥饼、培根,另外多叫了一碗粥。

行李昨晚已经收拾好,被游轮送到岸上,计划中我们是九点离船,此刻还有一些时间。于是再次登上12层的观景台,坐在皮椅上,点了最后一杯卡布其诺咖啡,悠闲地环顾周围大玻璃窗外的比雷埃夫斯港。

别离是今早的悄悄
昨日的熟悉仍在海面上飘摇
旅行箱里船舱弥漫
已然装满下个行程的期待

一只海鸥划过海面
波光下鱼儿们潜入船底
跟着进进出出的巨轮
正如它们不经意地走和来

思绪随着波光粼粼
缓缓淌漾在港口晨光熹微
不愿挥手告别沉默
却想要带回佛罗里达
一丝雅典天边的云彩


正如旅程开始一样,时间匆匆又从容渡过。雅典,既是我们游轮旅游的结束,又是我们自驾游的开始。我们将在雅典继续呆上两天,然后各自打道回府,完成此次旅行全程。

驻地对面的教堂

空中传来洪亮的钟声,一共有十响。钟声来自我们在雅典新住处对面的教堂。看看手机,才9点55分。

9点离开荷美公司的游轮,在岸上的行李集中处顺利地拿到行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对荷美游轮的安排感到满意。再见了,“新史泰登丹号”(Nieuw Statendam)游轮。

出租车就在码头等待。我们一行六人分别乘两辆出租,前往我们在雅典市中心的住处。

雅典的市区弯弯拐拐的很不好记,而且岔道很多,各自通往不同的方向。刚来的或者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迷路。好在雅典是个现代化的都市,可以用手机的GPS定位,走错了也可以及时纠正。

一下车,就看到路口有棵两三层楼高的法国梧桐树,联想到儿时居住的城市,那里的街道,当年满是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树,一种旧时熟悉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大早,几个环卫工人就在升降机上修理多余的树枝,这是个文明的城市。走进石砖铺就的街道,干干净净,安安静静,似乎城市的这个部分还没有醒来。

我今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拜访雅典卫城那座有名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经过查询旅馆的小哥,我们住地离神庙不远,走路十几分钟。虽然他推荐我乘城市的公交车,更为便捷,我还是决定步行,顺便下马观花地体会一下这个城市的味道。

远远看到山上的神庙了。

同行的几位,昨天当我们在博物馆时,他们就突击参观了神庙。告诉我们,看神庙,需要爬一段山路。考虑到领导膝盖尚在恢复期内,不宜爬坡,于是我便成为今天的独行侠。

稍事休整,拿出手机GPS定位了神庙的位置。手机显示步行时间为9分钟,更坚定了我步行的信心。按照手机的指示,走到路口左拐了一个弯,街道变宽,游人多了起来,而且,街道尽头远远看到山上的神庙了。

街道上游客三五成群地走着,十点钟已经过了,商店大都没有开门。有点怪怪的,莫非是星期天的缘故?我不紧不慢地走着,边走边看路边的风景。

古罗马风之塔

路边一处低洼的地方,看见一座石塔,八角形,两层楼的设计,周围有栏杆围起。很少看见希腊有这种八角形的建筑,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经查,这是一座古罗马阿哥拉(Roman Agora)的八角形大理石钟楼,具有有日晷、漏壶和风标等多重功能。因其顶部周围有八个大型风神的浮雕,而得名风之塔(Tower of the Winds)。据考证,风之塔应该建于公元前罗马帝国时期。

阿哥拉,是古希腊城市中心的节日、集会和集市所在地。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机构,是希腊城邦的一个特征。我们的住地,离这里只有几分钟的路,想必以前也是很热闹的地方。

前面的路越来越高,开始爬石阶而上。走到最上面,路被神庙的栅栏挡住,人们只好顺着这条路往右而行。走不太远,就看到排队的游人,原来这就到了神庙的大门入口处。今日参观的人多,买票要排队,买了票后,进大门还要排队,因为票上有时间限定。我买到的是11点入门的票,尽管当时才10点半不到。听说昨天来参观的游客,买了票不用排队,直接就进去了。

帕特农神庙,对于我,是到雅典必看的地方。神庙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大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古希腊人用来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庙,也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其雕像装饰是古希腊艺术的顶点,此外也被尊为古希腊与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征,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入门后,首先经过一个半圆形的露天剧场。这是一座古罗马剧场,由古罗马元老院中的一位贵族兴建,所以按他的名字希罗德·阿提库斯(Herodes Atticus)命名。这个剧场就在帕特农神庙的山脚下,主要用来举办音乐会,可容纳约5,000人观众。现在是雅典音乐节的会场。

游人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大的石柱,高耸在没有顶盖的神庙地基上。它们当中有些被时间磨损,有些遭到风化作用的破坏,随着屋顶的坍塌和倒地。修复后,它们又重新站立起来,可以看到明显的修复部分。这就是那些有名的多立克石柱(Doric Order)啊!

神庙的立柱,公认是多立克柱式发展的顶端。多立克石柱起源于希腊西部的多立克地区,因而得名,是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其特点是具有凹槽或表面光滑的特征,柱身较为粗大、凝重、雄壮,并且并未设有底座,一般都建在神庙或建筑物所在的柱座或平台上。

通常多立克柱的上层接攘普通的楣梁。从18世纪开始,多立克柱式在希腊复兴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就可以在多处可以看到这种多立克柱式的建筑,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山和诸多的博物馆。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神庙的正面还处在维修状态,布满了脚手架,地面上零零散散的堆放着风化坍塌后的建筑石块。每块石头都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风霜。

神庙的侧面和背面是历史遗留的伟大、布满了盛世的辉煌和等待修复的残破不堪。

不过,这正是我想象中的模样。修复的太好了,就失却了那些岁月的刻蚀和历史的积淀。正如站在神殿前的我,已经不再是一个青葱少年,脸上的沧桑也有着历史的洗礼和痕迹。

站在这里,我的心愿已了,这次雅典游的期盼就在此刻完满了。人生能有几次这样,了无遗憾呢?

帕特农神庙侧面,还有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神庙,其特点是由几位女神作为立柱支撑屋顶。这就是厄瑞克忒翁(Erechtheion)神庙,也是古雅典最为重要的神庙之一。神庙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是为供奉雅典娜和传说中雅典国王厄瑞克透斯而建。

厄瑞克忒翁神庙采用的不是多立克柱,而是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也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其特点是上面有漂亮的“帽子”(爱奥尼柱头),下面有美丽的“鞋子”(基座),石柱本身纤细秀美,因此又被称为女性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爱奥尼柱式广泛出现在古希腊建筑中,如雅典的胜利女神神庙和这座神庙。

古希腊人认为,多立克式柱式源于粗壮的男性身体比例,而爱奥尼式则源于更优雅的女性的身体。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接受了这些想法,将爱奥尼柱式阐释为庄重的妇女。爱奥尼柱式是文艺复兴后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柱式,象征知识和文明。

美国最高法院的爱奥尼式柱

从神庙底部基石的风蚀程度来看,显然比上面的石阶年代更久远,可能是最初使用的石料。下面有些石料已经风化乘碎屑,默默无言地记录着原始的岁月。

这些多立克柱上层的三角槽排档楣梁,在重建和修复的过程中,渐渐恢复原貌。人们可以从石料的颜色中看出那些修补和充填的部分。

有些石柱已经在风化过程中脱离了原位,就像人老了,脊椎骨发生老化,当年曾经膀大腰直的壮汉,变成弯腰驼背的老态龙钟。在时间面前,石头尚且如此,何况肉体凡身的人乎?

石墙长草,是风化的预兆。如果不抓紧维护,下场就是神庙前四下散落的碎石。人也是这样,老了,更要加强保养和锻炼,当然,除了身体,还要修养心性,让余生过的更快活。

下山的路上,看到古罗马阿哥拉的另一面,就是那个有风之塔的地方。从高处看去,这个罗马帝国时期雅典市场的轮廓比较明显,中间是块平地,周边有石柱环绕。看得出来是一个被柱廊包围的开放空间。

当看到游人在古老的阿哥拉闲逛,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几千年前罗马人在这里购物时的场景。他们会不会也像现代人那样斤斤计较和讨价还价,还是像君子国里买椟还珠呢?

阿哥拉的西边,大理石柱廊后面是商店和爱奥尼柱门,即雅典娜之门。 它的东面是一座多立克式大门,上有铭文记录了市场官员办公室的存在。

终于到了平地。我以为会记得来时的路,结果东看西看,却迷了路。反正离家不远,那就信马由缰地随意而行。路边的商店都开门营业了。阿哥拉的傍边有一整个街区(block)都是露天的餐厅,顺着兴致绕场一周,看看路边的菜单和树丛中的餐桌上喝着小酒的人们,闻着空气中弥漫着雅典小吃的香味。肚子开始有点饿的感觉了。

不经意之间,看见前面一尊青铜雕像,有点像是东正教的神父,莫不是主在召唤我,指引我这个迷途羔羊?

走近一看,白色大理石基座上只有1891-1949几个阿拉伯数字识得,其它的希腊文统统看不懂。经过手机翻译和一番查找,发现这尊雕像是纪念一位希腊大主教。他是二战时德军撤出希腊到国王返回希腊之间的希腊东正教牧首,同时也是雅典和希腊的摄政王,名字是“Damaskinos Papandreou”。

大主教的对面就是一个教堂,名为“雅典都主教座堂”,又名“圣都圣母领报教堂”(Holy Metropolitan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 to the Virgin Mary)。虽然号称希腊最大最美的教堂,但是我从外面来看,怎么也不像。这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所见到的拜占庭风格大教堂相比,不是一个档次。跟俄罗斯著名的尖顶和洋葱头顶的东正教大教堂比起来,尽管同宗同源,也相差甚远。因此,我严重怀疑以上说法。

不表外部的结构和装潢,据说,教堂内部装饰精美、金碧辉煌。当一个人看过了梵蒂冈大教堂无比辉煌的人,他一般是不会屈身一顾的。不过,这个教堂让我想起了上次古巴行,在那里看到的一个教堂,也是正面两个尖塔的造型。不管我怎么想,这些都不妨碍雅典都主教座堂是雅典地标之一。在这里,希腊经常举办重大活动,如总统就职等国家官方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走到这里,真的肚子饿了。就近找一个商店,买了两个三明治充饥。然后到对面的星巴克,想寻个位子坐下来,喝杯咖啡。没想到人多,排队的人从一楼一直站到二楼,算了。不如就近回住地,休息片刻。晚上再出去吃顿希腊大餐。


10/01/2023 周日

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希腊雅典(一)

得得马蹄体育场 悠悠文物博物馆

一觉醒来,游轮一大早就静静地停泊载在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码头,此行的最后一站雅典到了。按行程,游轮将在这里停一晚,明天上午离船。

刚开始,看着比雷埃夫斯有点弄不明白,不是到雅典吗,怎么又弄出个比雷埃夫斯,难道雅典还有另一个名字?原来比雷埃夫斯只是一个深水港口,可说就是雅典的港口。坐船到了比雷埃夫斯,就等于到了雅典,2500多年前就是如此了。

1837年的比雷埃夫斯港,从一幅旧油画来看,是这样的。看起来,当时也是很繁忙的。

游轮对面的比雷埃夫斯港口。

在游轮上看,这是一个可以停泊多艘大游轮和货轮的现代化大港口。我们的“荷兰美利坚”游轮公司,似乎是这里的常客,还有自己固定的码头。

我们今天的旅游是游轮安排的“全景雅典和贝纳基博物馆”(Panoramic Athens & the Benaki Museum),看起来就是在雅典的各个景点点个卯,然后重点在历史厚重的博物馆。

我们的大巴士出了码头,一个现代欧洲城市就迎面而来。说它现代是城市里有高大的建筑,宽大的马路。马路同时具有欧洲老城区狭窄的居民区街道。大巴士载着我们沿海边走了一阵,果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强国之一,雅典拥有宜人的气候和令人惊叹的海岸线。雅典的海滨郊区拥有扇形的沙滩、豪华的游艇俱乐部和迷人的海滩酒吧。

港口距离雅典市中心有6英里,不久我们就到市区的第一个观光点,帕那辛纳克体育场(Panathenaic Stadium),中文亦译泛雅典运动场。首先感到不同的,这是一个开着口子的体育场,也就是人们比喻的马蹄型体育场。其座位和整体建筑都是大理石造就,属于世界少有。

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最初,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起,这里就设有赛马场。就是中国齐威王和孙膑赛马的那种地方。后来主要是为了泛雅典娜运动会,用大理石重建,可容纳50,000个座位。1896年,经过整修后,它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且是9个竞赛项目中4个项目的比赛场地。

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运会

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再一次于希腊雅典举行,并被再次被用作奥运会比赛场地。它是一年一度的雅典经典马拉松赛的终点站。这也是希腊最后一个举行奥运圣火向主办国交接仪式的场地。

对于我们这些雅典观光的现代游客来说,就是一个“耶”!

大巴士开过一个宫殿式的大型立柱式的建筑,两旁还有高耸的两个立柱,上面有雕像。导游介绍说,这是希腊的国家科学院。一看就是雅典的主要地标之一。其实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1859年所建立。是雅典建筑“三部曲”的一部分,另外两部分是雅典大学和希腊国家图书馆。大概是蜻蜓点水似的“全景游”,车子只是停在路边,让我们在车上隔着玻璃照张像,就又往前赶路了。

一阵在市区中七弯八拐后,大巴士停在索菲亚斯皇后大道国家花园对面的贝纳基斯家族宅邸外面,这就是贝纳基(Benaki Museum)博物馆。

导游介绍说,该博物馆是贝纳基斯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所建。后来,贝纳基斯将其捐赠予国家。贝纳基家族捐赠了家族在雅典的房屋以及他们收藏的近四万件多件伊斯兰和拜占庭物品。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六万多件物品、书籍和文件,其中一些是购买的,另一些是捐赠的。

贝纳基博物馆在对在地震中受损的建筑进行翻修和修复后,于2000年重新开放。此次翻修使其成为希腊唯一一座为游客带去各个时期希腊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关注民族主义,而是承认和庆祝外国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导游自豪地说,贝纳基斯虽然有钱,但是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给与者,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该该博物馆还特别注重捐赠这个方面,选择重点展示捐赠的物品,以鼓励公众参与并加强社区与博物馆的联系。博物馆认为,希腊历史并不是以特定事件开始和结束,而是沿着一个延续至今的连续体存在。

其实我们美国也有大把的这样的人,有钱的像比尔盖茨,马斯克这样的,将亿万家财用到慈善事业。暗想,假如我有亿万家财,当然也会毫不吝啬地奉献给社会。咱不是没有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临终托孤遗诏的话。有钱人行大举固然积善,老百姓做微行亦是大德。美国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他们也在“给与”爱心和他们的所得。咱始终有感恩之心就行。

早期出土的人像和黄金饰品。人像好像是泥塑,像是复制品。金子肯定是真的。

展品金锅银盘。中国古代出土的大多为陶器,大型的纯金银制品较少。商周时期才出现青铜鼎,这样大的金釜和银盘大概在汉代才出现。

希腊人喜欢桂冠,常给胜利者带上,以示荣誉。这种金箔打造的金桂冠,制作精美,堪称华丽又货真价实。

这位精美的头像,不知从哪里被割下来,看起来像太阳神阿波罗。

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发现他们当中的男性很多都是裸体的。听说他们开运动会时,都是一丝不挂的。在希腊人眼中, 理想的人物是身手矫健、发育好、比例匀称、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于是,具有美丽胴体的都成为偶像和英雄。基于这种思想, 雕塑裸体像自然成为当时的艺术主流。

可惜,在古希腊之后,人们再也不能那样单纯无邪地去看待裸体了。尽管在文艺复兴时期,承袭希腊罗马之风,把对人体美的爱好承袭下来,如人们今天在博物馆了看到的“阿波罗”、“掷铁饼者”以及“大卫”等等。

这位羊蹄人身的雕塑,我记得他的故事。他是潘(Pan),是希腊神话裏的牧神,掌管森林、田地和羊群。潘神有人的躯干和头,山羊的腿、角和耳朵,还有个神奇的笛子叫做潘笛,能催眠。但是,后来潘的外表后来被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妖魔化,成为恶魔撒旦的原形。英语的“恐慌”一词(英语:panic)即源于潘。

这个雕像就是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潘,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潘在这里是微笑和亲切的,哪里有邪恶和魔鬼的影子。想起来了,他也是我的潘神!

这些精致高贵的的饰品,大概都是达官贵人,王公贵族所有。说明那个时期,希腊物质的充分涌流和工匠技艺的高超,才能做出如此精细高档的珠宝配饰。

这应该是皇冠和象征皇权的王杖。以前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面对实物,还是有些小震撼。

看着皇冠,不禁想起1970年的元旦,高中的大操场上,我们围着篝火席地而坐,听着大喇叭中广播,“旧世界风雨飘摇,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须臾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似乎话音未落,弹指一挥间,我却正对皇冠。

我们的导游,应该是个哲学系的老师。在给游客们讲解雅典时,念念不忘她的先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我知道这是希腊人的骄傲,是他们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不过,对哲学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不用到希腊和雅典来。游客们来雅典想看啥?导游似乎并不知道,或者说她认为她知道。

尤其在博物馆里,讲解时间太长。把一个那么丰富有趣的希腊历史和文明讲得游人兴趣索然。人们都受不了,不少人没有听完,就直接回到车上了。我忍耐了很久,终于脱开她的唠叨,自行到楼下和楼上自顾自地参观和拍照。等我上下三层楼都看完了,导游还在一层楼继续讲解。于是跟着其他人出了博物馆的大门,在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外面两旁是碧绿的树丛和美丽的花卉。我坐在中间小径旁的石阶上休息,回到现实的雅典中来。空气中带着大海的湿润,地中海的天气仍然像在夏季,这是一个绿荫丛中的蚊子提醒我的。它悄悄在我的手臂上咬了两下,仿佛一口说:“雅典,留念!”一口说:“雅典,再见!”

今天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


09/3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