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 – 伊斯坦布尔 (三)

土耳其 – 车轮伊斯坦布尔

昨日在海上和陆地游了一天,人有些累了。同行的朋友体力好,今天打算走路到附近的皇宫去看看。我们j决定乘坐城市的随上随下旅游巴士,往脚步不及的远处看看这个城市的一些著名景点。

吃了早餐,下船,走到港口的旅游服务中心。打听到随上随下旅游巴士票价为47欧元一天,似乎比别的城市(罗马)要贵一些,也许是城市大一些,或者距离远一些。而且第一班车在10点半才到港口码头这一站。此刻时间9点不到,我们要等一个半钟头,这期间干些什么呢?

另外一个旅游服务人员看出我们的犹豫,于是介绍说,你们二人参观城市,不如叫一辆出租车,来一个私人预定旅游。我们指着地图说,可不可以沿着随上随下旅游巴士的线路走,我们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当然可以,于是我们问大概多少钱?75欧元。这样一来,两人坐一辆出租车竟然比旅游大巴士还要便宜,而且立马就走,不用耽误一个半钟头,何乐而不为?

私下里想,伊斯坦布尔旅游大巴士的时间有限而且比出租车还贵,生意大概不会太好。怎么会这样?不知道是否国有化公有制的原因。

服务人员一个电话,出租车司机就来了,这个服务很好。至少,我们不用站在马路边,向路过的出租车招手,然后问司机可不可以按我们的要求租车,当然,最后还要问问价钱,多麻烦啊!

出租车开过昨天经过的加拉塔桥和新清真寺,桥上钓鱼的人似乎更多了。听说钓鱼有很多讲究,其中一个就是晨钓,理由是昨晚鱼儿睡觉,早上起来,肚子饿了,很容易咬食。英谚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渔人早起,想必也是会有斩获。祝他们好运气。

车子渐渐驶入居民区,在狭窄弯弯拐拐的小路爬坡上行,然后停在一个小巷子里。出租车司机不会讲英文,用手机翻译成英文给我们看,这里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就是英文中的蓝色清真寺(The Blue Mosque)。示意我们走到路口就可看到,他会在这里等我们。

蓝色清真寺以前一直有所耳闻,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历史悠久的帝国清真寺,大约建于中国大明朝晚年。从外面看,中间是典型的清真寺巨大的穹顶,周围有小穹顶环绕相拱,外面有在一片葱茏的树木环绕。清真寺四个角各有一个宣礼塔,比以前看到的一个或者两个更加壮观和精致。如果放下手机的镜头再往后退,外面还有两个,一共是六个宣礼塔。这是目前世上少有的,不知道是否是唯一的,相传只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没有看到我想象中蓝色。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蓝色清真寺有金顶,基调是大理石的乳白和灰白,以及浅灰色的穹顶。听说,蓝色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进去后,才看到室内砖块所用的颜色基调以蓝色为主。资料上说,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0,000多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成为整座清真寺的灵魂,因此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

我们看到众多的人们在门口排队,就打消了我们进去一游的兴趣(进去还要脱鞋)。

清真寺外有大小不同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建造这个清真寺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的墓地,因此,蓝色清真寺也被称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但与先辈们不同的是,蓝色清真寺却是在战争失利后,苏丹艾哈迈德为掩饰失败而大兴土木,借以重振奥斯曼的国威,因此可以说是奥斯曼古典时代最后一座大清真寺。它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也是这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也可以说奥斯曼帝国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的风格。这正是伊斯坦布尔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Aya Sophia Mosque in Istambul, Turkey.

说到蓝色清真寺,就不能不提到与其相对的粉红色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不仅仅是其历史悠久,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更是一幢以圆形穹顶“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巨大的圆形穹顶的出现,是一个古罗马建筑师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圣索菲亚大教堂巨大的圆顶风格对早期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532年,正当亚洲中国大地处于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欧洲大陆上国力强盛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圣索菲亚大教堂在5年后便完成了建造。其后的1000多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拜占庭在将欧洲的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教会。在我眼中,拜占庭穹顶大教堂风格就是现在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风格。

土耳其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但是,2020年的时任土耳其总统,通过最高行政法院宣布撤销圣索菲亚改为博物馆的政令。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俄罗斯都反对的情况下,总统正式宣布圣索菲亚恢复为清真寺,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办大型伊斯兰教首次祈祷。

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遥相对应,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形象在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宣礼塔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当我们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口拥挤的游客在排队,同样打消了我们进去一游的兴趣。

听闻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也有一座圣索菲亚教堂。不过,那是俄国的风格,虽然继承了拜占庭建筑的风格,有中央大穹顶和周围四个小穹顶,但是顶上却是典型的俄罗斯洋葱头风格。

从历史厚重的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的神圣光环下山,沿着海边大道跨过加拉塔桥,又进入城市俗世的喧嚣。其间,我们路过好几个皇宫,如前面在海上游中提到的多尔玛巴赫切宫和彻拉安宫,有的我们下来留个影,有的停下来看看,有的就一略而过。小车一路驶往博斯普鲁斯大桥。

我们驱车跨过著名的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大桥,又被称作第二博斯普鲁斯大桥。跨上亚洲大陆的一端,将欧洲抛在身后。亚洲一岸的大桥下,有一座贝勒贝伊宫,是当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处夏宫。这些皇宫大都是一个样子,两层楼高,一大排乳白色的平顶建筑,这两天见得太多了。

沿着亚洲一岸的海边行驶,感觉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的皇宫和清真寺,似乎更为平民化一些。最后到了少女塔(Maiden’s Tower)司机停下车来,让我们下来看看,并告诉我们这就是今天的最后一站。少女塔已经远远超过了旅游巴士的最远的景点。大概我们今天在一些旅游巴士经过的景点没有停留或者停留时间不长,所以司机将我们带到更远一点的景点。

少女塔(Maiden’s Tower)参观售票处

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处有一个小岛,距离亚洲一侧海岸200米。拜占庭帝国皇帝在岛上建了一座塔,在此用铁链封锁海峡。然后,该岛通过一道防御墙与亚洲海岸相连,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来这座塔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修复工程于2023年完成,塔楼于今年5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关于这座塔的名字,有个故事记载。天上有神谕预言,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将在十八岁生日那天被毒蛇杀死。为了保护她,于是皇帝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造了这座塔,将女儿藏在那里,以防受到蛇的侵害。她唯一的常客是她的父亲。终于到了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皇帝送给她一篮异域水果作为礼物,并且很高兴自己能够阻止预言的发生。然而,水果中藏有一只毒蛇,咬了公主一口。可怜的公主,最终死在了父亲的怀里,此塔因而得名少女塔。天意不可违啊。

带着这个略微伤感的故事,我们踏上归程。回去的路上我们又路过一些景点,其中有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是土耳其共和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象征。广场上矗立着一座著名纪念碑,共和国纪念碑(The Republic Monument),纪念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纪念碑下是过路的游客和休闲的土耳其人,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广场另一边的塔克西姆清真寺,树立着两个宣礼塔,这个清真寺是个现代产物,也是前面提到的土耳其伊斯兰教跟共和与世俗主义不断斗争的结果。

1952年,在这个广场建造清真寺的计划起就开始酝酿。1983年,国务委员会停止了该项目,理由是“不符合公共利益”。2017年1月,这座清真寺获得了文化古迹保护委员会的批准,该委员会负责监督受保护的历史遗址的建设,从而消除了其建设的最后障碍。这座清真寺的设计采用现代风格,继承了传统圆顶风格,并经过巧妙剪裁以适应其狭窄的环境。该综合体包括会议展览厅和地下停车场。

我们今天面对的塔克西姆清真寺,是土耳其当下日益倾向伊斯兰教化的结果。

伊斯坦布尔,一个记录了几千年历史,以及融合了多种文明的城市,虽然现代化的工具可以让人们在欧、亚大陆之间快速来往,但是还是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和文明等待我们去欣赏和探索。谁想要在短短的一天多的时间里了解它,门儿都没有!


09/27/2023 周三 多云

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 – 伊斯坦布尔 (二)

土耳其 – 伊斯坦布尔(Istanbul)

陆地伊斯坦布尔

上午乘游艇,参观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后,回到邮轮休息,吃午餐。

午后,按捺不住,又匆匆走下邮轮,踏上这个城市的街道,混迹于这个城市的人群。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该城市有名的大巴扎。大约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读到过一篇英文的文章,就是讲土耳其的大巴扎(Grand Bazaar),据说是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模糊中记得大巴扎是个大集市,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具体是如何描绘的,这些都忘了,唯独大巴扎这个词却留下深刻印象。

听港口服务中心人员介绍,沿着出港口的这条马路,顺着有轨电车的轨迹走,走过一座大桥,就到了巴扎。并给了我一张英文地图,上面用笔标出港口和巴扎的方位。出了港口大楼,就看见轰隆隆开过来的紫色有轨电车了。

面前的马路其实还算宽大,中间由护栏遮挡,以保证有轨电车的行驶安全。两边的马路都是单行线,然后就是人行道,两旁是的商店、酒家、银行和清真寺等建筑。

我顺着马路的这一边的人行道走。这边街道的方向弯弯扭扭,窄的地方人行道只能容得一人走过。尽管马路分为单向行驶,人流和车辆仍然十分拥挤,尤其是摩托车和电动两轮车穿插其中。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古老和现代文明混合的的城市。既不像古老的北京城,街道正南正北,正东正西那么方正,也不想现代纽约市的街道,虽然有些沿着东河或者哈德逊河的流向弯曲而行,但是大致还是有街道(Street)为东西方向,马路(Avenue)为南北方向的排列。

那张英文地图,其实作用不大,因为街道名称的标牌都是土耳其语,看不懂,如果是双语的就好了。不过,港口服务中心“顺着有轨电车走”的提示却是十分管用。大约走了二十分钟,我看到那座桥了,桥的名字叫加拉塔(Galata Bridge)。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又一座跨海峡大桥。后来发现,这是许多座横跨金角湾(Golden Horn)的桥梁之一。金角湾是该城市的一个天然峡湾,一个从马尔马拉海伸入欧洲大陆的细长水域。金角湾对伊斯坦布尔好比黄浦江对上海,将城市的历史中心区域与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对早期的君士坦丁堡的防卫有着很大的作用。

而加拉塔桥,就是传统城市伊斯坦布尔本身的象征性联系,是皇宫的所在地,也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宗教和世俗机构的所在地。那里的大部分居民是非穆斯林,外国商人和外交官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加拉塔桥分为两层,上面一层走车辆和行人。“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你的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一般。”土耳其人如此形容这座桥的意义。我站在桥面,可以看到金角湾两岸这个城市的天际线,沿入海口航行的船只,岸上的清真寺和高塔,来往的游船和忙碌于两岸的轮渡,虽然没有国王的感觉,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和游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加拉塔桥还有一道普通但又闻名的风景线,那就是桥上沿着栏杆钓鱼的人。这是伊城或者说是加拉塔桥特有的风景,或许严格地说,在海边或者桥上钓鱼,太普通了,算不上风景点。只是这里的钓鱼人是那么的多和集中,不仅仅是当地人的一个特点,而且非常吸引游客的眼球。顺便看了一眼他们的收获,水桶里多半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大约半尺长的模样,很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在武汉长江边上钓的鱼。作为钓鱼者,钓鱼是一种享受过程的乐趣,能钓到大鱼更好,钓不到也无所谓。当然,这个钓鱼的影像也成为摄影师、艺术家甚至时任和作家的题材。

然而,下面一层更是令我感到意外。通常的双层桥,上面是汽车和行人,下面是走火车,正如武汉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可是加拉塔桥的下层竟然从桥头到桥尾尾载了满满一桥的餐馆。这是一个味觉大餐的世界,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海鲜,各式各样的餐馆小吃中,夹杂着土耳其烤肉和啤酒的飘香。

看到一些排队吃烤魚三明治的人们。听说当地最标准的吃法是:烤鱼三明治绝对要配份装在塑料杯里紫红色的腌瓜酱汁,据说可以去鱼腥。一旁的当地人一口烤鲭鱼三明治,俐落地讲鱼刺吐出,然后一口腌瓜、再喝一口酱汁,看得我有些心动。“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句台湾民谣飘到耳中。是啊,观光客不要随便吃外面的东西,小心拉肚子,尤其是这种生猛海鲜。

过了桥,一座漂亮又宏伟的的清真寺耸立在前面——耶尼清真寺(Yeni Cami Mosque)。耶尼意为“新”,也许只有在伊斯坦布尔,一个超过400年的历史的清真寺还被称为“新”清真寺,也被人称为苏丹皇太后清真寺。新清真寺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前庭,侧旁有着高耸的两座宣礼塔,一系列的半圆顶围绕着一个主穹顶,外观华丽非常。

耶尼清真寺建于相当于中国大明朝年间,由苏丹的莎菲耶太后下令修建。有人评论,这座清真寺基本代表了土耳其帝国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平。看着这个皇太后清真寺,想想中国权倾朝堂,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身后也也没有留下如此恢宏的建筑。不过太后的颐和园倒是有得一比,而听说更为漂亮的圆明园,竟然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实在令国人捶胸顿足。

耶尼清真寺旁边,人头攒动,走过去一看,门口的铜牌上写着英文“埃及巴扎(香料巴扎)”下面按还有中文:“此市场是1597年由皇帝穆拉特三世皇后及皇帝默罕默德三世的母亲萨菲亚苏丹开启的。建筑67年后,由默罕默德四世的母亲哈迪切图尔汗苏丹继续,由建筑师1664年以新清真寺后院形式完成。”莫不这就是那个大巴扎?

跟着拥挤的人潮进去,就如走进一个庞大的迷宫。由于沟通及文字上的差异,面对四通八达的街道,面对如织的人流,难免有点迷茫,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巴扎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街道墙壁、拱顶、天花都用当地人喜欢的图案、壁画进行涂饰。

前面长长一条室内“主街”,两边是各种店铺,数不清的各式香料堆积如山,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还有三原色经过调制后,说不清道不明的颜色充斥在眼前。空气中则弥漫着从舒柔到辛辣、从异香到刺鼻、从淡雅到浓烈的各种气息。前两日在邮轮上偶感风寒,有些流鼻涕和咳嗽,如果到这个香料市场走一遭,说不定,堵塞的鼻子就被熏通了,感冒病毒也被剿灭了。

两旁还有很多土耳其甜食,一位店主端着一盘所谓的土耳其香糖(Turkish Delight)要我品尝。这时候也顾不上什么“路边的野花”还是店里的家花,勇敢地拿起一块尝试,好像是中国夹心酥一类的甜点,不是美国点心“齁甜”的那种,也不是特别粘牙。还有其它的口味,比如薄荷、果味、坚果等,其实味道不错,也不贵,孝敬领导是挺不错的。于是买了一小块,大概几个欧元。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糕点,可惜我不太喜欢甜食,就没有一一尝试。

现在,坐在电脑前,桌上一杯白开水,会想起那些甜点,真是有点可惜。咽下一口吐沫,继续往下写。还是以图片为证吧。

以上是各种精美的瓷器,喜欢土耳其瓷器的人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地方。土耳其瓷器兴盛于奥斯曼帝国,融合了奥斯曼和中国及欧洲大陆等风格,所以在造型上,在土耳其瓷器上都依稀能看见中国的影子,而在色彩上,则感受到浓浓的西方味道。幸好我家领导没有来,要不然……

这里有大量的藏红花(Saffron)。有人说是它是产于西藏的红色花朵,我们到藏区也见过。其实不然,它是产于土耳其和伊朗一带的植物,传于西藏,所以才起了藏红花这样的别名。藏红花是从的雌蕊柱头所制作的香料,大约要170,000朵番红花才能收集到一公斤的雌蕊柱头。因为其重量非常之轻,所以若用重量衡量,藏红花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香料。

这里有土耳其的真丝产品,从地毯、服饰、围巾和床上用品等等。看起来和摸起来都不错。这些东西看起跟中国新疆那边的风格很相似。

其实,伊斯坦布尔有两个很有名的巴扎:大巴扎和香料巴扎。我进去的是新清真寺旁边的香料巴扎。两个巴扎相距其实不远,走路都能走到,不过要认识路,否则七转八弯的小街小巷里几步路就要迷路。

因为从港口出来,走了一路,跨过大桥,又逛了半天香料巴扎,人累了;再者,眼耳鼻喉受到香料巴扎的强刺激,也麻木了。大巴扎,就留着下次有机会,有体力的时候再游览吧。于是便打道回府。

后来听人说,其实本地人都来香料巴扎,这里的商品相对便宜实惠。贵重的珠宝、地毯、服装、鞋帽之类比较少。相比之下,大扎巴的东西比较贵,只适合参观不适合购物,就像中国人说的:“骗老外的”。

想要在一天里征服伊斯坦布尔,是不可能的。好了,土耳其的巴扎我来过了。剩下的,就留给明天,或者下次吧。


09/26/2023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