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神秘 —— 地中海-拾遗(四)

海上游

前面所谈到的多是游轮靠岸后陆地上的游历。其中也有些日子是在海上度过,并不着陆。这部分拾遗将记录下一些游轮及海上零零碎碎的经历。

新斯塔滕丹 (Nieuw Statendam)

从罗马乘火车到达游轮码头,正好碰见从意大利陆地游赶来汇合的四个游伴。六人一同乘坐连接码头和火车站之间的“专车”,前往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艘“荷美”(Holland American)船运公司旗下的新船,新斯塔滕丹号。

【新斯塔滕丹】号游轮 (Nieuw Statendam)

据荷美船运公司介绍,该游轮属于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船舶等级“顶峰级”(Pinnacle Class),代表了更具吸引力的荷美船运公司最新产品。

从外观看,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艘新船。可能就是船运公司所说的“流畅的线条和引人注目的空间使其呈现出现代之美,其设计灵感来自乐器的优雅曲线。”

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个艺术家,也许会比我更懂得欣赏这个优点,把她和音符与乐器的“曲线”联想在一起。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我更在意的是游轮的服务设施,例如住处的空间和室内安排,以及餐厅和食品是否让胃口满意,其它的,比如游戏、娱乐和健身设施只要达到普通标准就行。

还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游轮提供的上网计划。在陆地上的当代人,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方便,一上船就仿佛跟这个世界暂时隔离,一切内外的通讯、消息和联络都中断了。我以往的游轮经历是,早期的游轮较少提供旅客上网的方便。如果有,游轮的上网费用很贵,就跟我们40年前打国际电话一样,非到紧要关头不会使用。

再后来,游轮开始提供部分上网时间,如每天15分钟免费的上网时间。人们首先将所有的信息都下载到手机上,线下准备好回复的邮件和信息,然后在上网匆匆发出。不然,就等到游轮靠岸,在岸上找一个有网络WIFI的餐馆或者酒店,一边吃喝,一边利用人家的网络,抓紧与外界的联系。当然是十分的不方便了。

这次出游,我们事前就购买了游轮的无限上网使用计划,包括一个船舱的无限网络时间。但是计划仅限于的一个通讯设备,或手机或电脑。就是说,允许一个手机无限使用游轮的网络,而两个手机,则要你上线我下线的方式分别使用,两个人或者两个设备(手机/iPAD/电脑)不能同时使用。

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两个人的手机可以同时使用。据帮助我们上网的游轮技术人员悄悄告诉我们,不要告诉别人,这可能是他们技术上的“bug”。

13:30-上船。

由于登记时,行李箱已经交付给服务人员,因此上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饭。自助餐厅已经开始服务了,长长的一溜餐柜和热气腾腾的主食和菜肴,隔着透明的玻璃香喷喷的袭人,看起来和其它的游轮服务没有什么区别。

沙拉一份,马丁尼一杯。

同行的朋友提醒我,我们事前购买了邮轮上“饮料随意”计划,每天可以“喝”15份(瓶/杯)的含酒精饮料,如各种啤酒/葡萄酒/调配酒等等,只要每份的标价不超过11美元。以我喜欢喝的荷兰啤酒“喜力”(Heineken)为例,每瓶游轮标价7.5美元。这个计划还包括吧台上其他各种饮料,如各式调配酒和饮料,包括冰激淋等等。

一份杜松子果子酒

以我的“饮量”来看,一天是喝不了15份的,大概平均有一半的消耗量。所以,这个计划并没有提供我物质上“超值”的享受,只是让我体会了一把精神上消费的”自由”,并且诱惑我每天中晚餐各一瓶“喜力”啤酒的超寻常摄入,导致回家后体重增加5磅,中部更加崛起的不良后果。

各式饮料换着喝。

其实船上提供免费的冷水和开水,还有免费的咖啡和茶袋以及各式水果。如果不购买这个计划,用共产主义“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的原则,或许更好。这次就算体会了一下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吧。

吃完饭,然后就开始熟悉船体的结构,上下各个楼层看看有些什么服务。

新斯塔滕丹从外面看起来很大,实际上感觉比我们坐过的其它游轮要小。布局也不一样,例如,其它的自助餐餐厅都在顶楼,11层或者12层,这个在中间的9层;一般大船12层楼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这条船只在11层有;除了游泳池相对较小以外,甲板走路的面积较小。

比较明显差别在于餐饮的服务时间。自助餐厅不提供全天的服务,上、下午有各有一段休息时间,晚上10点以后停止服务。对我来说,实际影响不大,只是感觉不好。但是,对一些习惯7-11或者24小时服务的夜猫子来说,就会有影响。不难看出,该游轮在一些服务上开始减少时间,节约开支。而在另外一些服务方面,则巧立名目,增加收入。

由于过去我们乘坐过“荷美”的游轮,“荷美”为了表示感谢,今晚通过船上的一家付费的餐馆,送给我们一张免费的餐券,餐单上的菜品中列有龙虾。本来没有打算去这家餐馆,看在龙虾的份上,于是去了。坐下点菜时,结果被告知,除了龙虾需要另外付费以外,别的菜肴都可以免费,这让我颇有点失望。

本来,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但是,如果你开始提供了一个希望,最后却给予一个失望,让希望落空,岂非罪莫大焉!再说,船上那么多免费的晚餐,为什么要邀请我到你家来,龙虾难道不就是个噱头吗?唉,滑头商家。

说实话,其实不管是自助餐厅,还是免费的正规点菜餐馆,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用餐去处。区别仅仅在于用餐的随意和正规。

在游轮正规的餐厅中,常常看到一些西装革履的老先生和和花枝招展的太太们,非常认真地欣赏正餐。桌子上干净的白色桌布,铮亮的刀叉摆放齐整,各种不同的色彩的饮料,从各自不同的玻璃杯中释放着迷人的诱惑,面对盘中美餐,两人正襟危坐,齐眉举案,自有一种用餐的优雅风情。

然而,对于喜欢无拘无束随意自然的人来说,如我这等闲散之人,不免有些太社会化,太拘谨了一些。本来在游轮上,就是寻找一种社会约束之外的自在和放松,淌漾在阳光温暖的沐浴、享受海风和谐的抚摸,无拘无束于天地间的任其自然中。

不过,人家严肃正经,自有人家的道理,虽然彼此道不相同,却也互不相扰,倒是无需置评他人。咱就让自己放松开来,求同存异,各自快活,这才是“人间正道”。


09/17/2023 周日

地中海远古神秘 —— 再探梵蒂冈

09/16/2023 周六

上次在西南欧洲游时,就到过罗马。基本上把罗马的古迹都领教过了。却唯独错过了梵蒂冈。

因为我们坐在观光大巴上,错将梵蒂冈旁边的圣天使城堡 (Castel Sant’ Angelo) 当作梵蒂冈。直到我们站在圣天使城堡的顶上,四下瞭望罗马城时,才赫然发现,搞错了地方。不过,领导当时走累了,决定回去休息。于是我独自一人赶到梵蒂冈,已是日暮时分。虽然还有长长的队伍排在门外,但是大殿已经不对外售票参观了。因此,我只是日落前,在梵蒂冈看了一下宏伟的大殿和高高矗立的尖碑,而没有进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的里面参观。

这次路过罗马,专程预定了一个离梵蒂冈很近的一个旅馆“教皇之窗”(Pop’s Window),就是为了弥补上次的遗憾。不料昨天一到,“教皇之窗”的服务和内部设施,就给了我们一个不好印象。要我说,还不如三星级旅馆以下标准。室内倒是有两扇窗户,但是方向不对,只看得见对面的房屋。

等我们在“教皇之窗”安定下来,恰巧碰到一对昨天住在我们房间的年轻男女,他们今天刚刚参观过梵蒂冈。他们告诉我们,要事前在网上订票,否则从排队买票到进去,至少要排队两个多小时,说不定还要更多。于是我在网上预定明天的参观票。结果发现,明天是周日,不预定参观票。每个月只有最后一周才对外预售梵蒂冈门票。这对专程而来,而又只有周日一天时间的我们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谁叫我事前不做功课呢?

“教皇之窗”别的不行,但是有一点是真的,离梵蒂冈太近了。虽说打开窗户看不到梵蒂冈,但是,那对似乎是上帝派来的使者的年轻人告诉我,一直走,穿过一条地下通道去,大约5分钟就到了。趁着下午天亮,我动身前去侦察了一番。果然不远。下午六时以后,游人渐少。随便进出,没有人把守。广场上景观依旧,只是多了个新郎官和新娘在拍婚纱照。

旅途奔波劳碌,兼倒时差,8点不到,洗完热水澡后,就困得不行,倒头就睡着了。

不料,半夜12多钟又清醒了。夜空里隐约传来路人的声音,此刻,罗马的夜未央,正是年轻人和情侣销魂之时。而我则在大西洋两岸时差的挣扎中调和。

我总是在空中飞行
像一片被风牵挂的云

此时罗马街头夜未央的呢喃
销魂柔软隐约
折断了我梦中疲惫的翅膀

心中的落叶 纷纷扬扬
无痕无根无缘地飘落
在通往梵蒂冈的路上 层层叠叠


09/17/2023 周日

早上8:00,阳光温柔敦厚。来到梵蒂冈前。

昨天走路穿过一个地下通道,里面有无家可归的人睡在地上。还有妇女拦路乞讨。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视频,被她们缠住会很麻烦。赶紧一侧身,加快步伐,手臂已经被其中的一个搭上了,另外两个也在靠拢过来。口里还一个劲儿叽里咕噜的意大利话。我把手迅速挣脱出来,一连串的“No!No!No!”,脚步加快,朝着地下通道的出口,光线明亮的地方走去。好在地下通道里来来往往的不断有人走过,妇女们就放松了对我的纠缠。

今天的情景大不一样。地下通道有警察和士兵们在清场。一个妇女在大哭,一个男士,像是熟人,在为她解释什么,警察在旁边围着。此外,地下通道一个闲杂人等都没有。走出地下通道,上面有士兵站岗,他很年轻,有一张学生模样的娃娃脸。我向士兵致敬!他们让游人和民众感到安全。

各个路口被栅栏封起来了,有警察守门。游人和来做弥撒的宗教团体都在排队,进行安检。这在昨天傍晚都没有的。因为今天是星期天,要做弥撒的原因吗?

看过世界各地许多大教堂,美国华盛顿、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伦敦大西敏寺,南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教堂等等,梵蒂冈教皇的圣地恐怕是名列前茅的了。

早在公元4世纪,中国由东汉末年的统一逐渐走向衰亡,从三国归晋到五胡十六国走向分裂之时,欧洲的罗马帝国正如日中天。著名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圣伯多禄)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此为今日梵蒂冈的前身。到了15至16世纪,相当于中国大明朝兴盛之时,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伯多禄大殿,成为天主教会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广场

排着队进入圣伯多禄广场。8点刚过,梵蒂冈在早晨的阳光中格外温和,平易近人。此时的游人不多。我们发现一些人们开始进入梵蒂冈大教堂参观。难道周日不用预约,直接就可以进去?我们随着人群走去。真的,进大殿不用门票。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原来,上帝关上了一扇窗后,又给我们留着另外一扇门。阿门!

梵蒂冈大教堂

梵蒂冈大教堂就是著名的圣伯多禄大殿,俗译圣彼得大教堂。圣伯多禄大殿可能是天主教最大的教堂建筑。与其他教堂相比,采用文艺复兴风格设计的圣伯多禄大殿内部空间非常广大,大教堂呈十字形格局,以拉丁十字形(Latin cross)形状的中殿则由宽阔的走廊所构成,这些过道周围设有许多小教堂,以顺时针方向在大教堂周围移动,如:洗礼堂,圣母展示教堂,合唱团,各届教宗的祭坛等设施,据说可以容纳60,000人。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

内部则设由大理石、浮雕、建筑雕塑和镀金所构成的精致装饰。此外教堂葬有大量教宗和其他名人的陵墓,其中保存有杰出的艺术品,包括米开朗基罗的《圣殇》。

一位观察家曾写道:“圣伯多禄大殿的存在是罗马至今仍为文明世界中心的原因。出于宗教、历史和建筑,它本身就证明了在罗马旅行的合理性,其内部装饰提供了最精美的艺术风格。”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将圣伯多禄大殿描述为“地球的装饰品……美的崇高作”。

我的印象中,圣彼得大教堂用庄严神圣、高大恢弘、富丽辉煌等词汇形容,一点不为过。甚至有些过度的奢华。这些跟我简约的理念所不合拍。虽然我基本属于无神论者,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信仰是单纯的,假如我信仰一个神圣,一个主,或者我心目中的崇拜者,我是不需要这些由富丽堆砌的堂皇的,这些人类的外在装饰,都是吓唬和威慑那些世间俗人的。即令在此庄严的神圣之地,不知道掩盖着人性中多少龌龊和不堪。

此刻,身在上帝的神殿中游荡,思绪却有些不那么合拍,莫不是魔鬼撒旦的阴魂不散?

虽然我并不熟悉米开朗基罗的建筑风格,但是听说他在不破坏前任的计划下,“仅用几笔就将宛如雪花般复杂的外观,转变为巨大的、有凝聚力的统一体。”化繁为简,这一点,我喜欢。

我们看到大殿里面有许多地方可以供神父们做弥撒。他们有的是绿衣主教,领导信徒们诵经,有的高唱圣歌,嗓子非常嘹亮好听。这些大概都是神学院离培养出来的优秀神职人员。正中间的一块地方是留着9点钟给大主教或者教皇做弥撒用的,我们想进去观看,受到神职人员的阻拦,一看我们大打扮,就知道是外来的游客。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的要进去皈依上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阻拦的。唉,只是火候还没有到哇。

里里外外各个角落都转了一圈,看够了后,慢慢踱步出来。大门外还可以花钱乘电梯到大殿的楼顶观看梵蒂冈全景和外面的罗马城。沿着大殿的阶地下来,看见侧门有两个站岗的的警卫,微风中旌旗飘动,两人一动不动,起初以为是假人。用手机照下来,放大仔细看,原来是真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瑞士近卫队”?

听说,瑞士近卫队士兵有权持有梵蒂冈城国护照和国籍。瑞士近卫队士兵必须是单身男性、瑞士公民、天主教徒、年龄必须介于19岁至30岁之间、身高至少174厘米、而且必须完成瑞士军队的基本训练,并能获得良好行为证书。尽管瑞士近卫队负责教宗的人身安全,但并不属于梵蒂冈城的军队。

两人看起来,穿着有点像扑克牌中的大小王。

9点钟,梵蒂冈做弥撒的大钟响起来啦。我们已经逛完神殿,在外面的大操场上,在高矗的方碑前照相,做最后的逗留。


10:00 离开旅馆。门口对面有tax车站。等了十分钟左右,搭上一辆出租车。很顺利就到了火车站,车费14欧元。昨天的司机明显地带着我们多兜了圈子,多要了钱。

火车站遇到一个服务人员,帮助我们购买到罗马港口的火车票 。在自动售票机替我们买了两张票,到港口 “奇维塔韦基亚”(Civitavecchia)。4.6欧元一张票,跟出租车比,简直太便宜了。她把我们一路带到(25-29)车站门口,替我们检票。我一边走一边想,罗马,你的服务真是太周到了。在这一瞬间,所有对罗马的不满,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末了,服务人员示意:“service tip”(服务消费)。掏出一张5欧元。

火车到港口是最后一个站台,距离车站检票口很远,要走10分钟。好在我们时间充足,不急。

不料,忽然内急,一路上都找不到厕所。走到站台,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地方。难道乘客和游人都没有这种需要?只好回头到总站(车站检票口)找公厕。这回开始有点着急了。10分钟匆匆赶回总站,公厕门口有机关把守,要一欧元才能进。人有三急的时候,再加上火车开车的时间将近,千万不要为此误了火车,哪怕5欧元也要给。幸好旁边有换币机,掏出5欧元纸币放进去,结果把纸币又退出来了。上面的意大利语看不懂,什么破机器!临行前,身上原有几块硬币,匆忙之中,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厕所对面是车站的一个小吃部,赶紧到过去,要将5欧元纸币换硬币。收银的小哥态度很好,把收银机的抽屉打开给我看,里面没有1欧元硬币。情急之下,将5欧元换成了2个2欧元的硬币,这时候也顾不得多付一个欧元了。谁知道,将2欧元的硬币放进去收币机后,人家又退出来。多给一个欧元还不成吗?该死的机器人,谁编写的这个破程序,上个厕所还要怎么多的考验?

坚信,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看着厕所,交钱也进不去的人。旁边的游人也进不去,跟我一样着急,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幸而,旁边一个小孩提醒,上面有刷卡器。肯定是上帝的福音!于是赶紧拿出信用卡在上面一拍,心中暗念咒语“芝麻芝麻开门”,果然,门就应声而开。

上公厕,也是罗马奇遇之一。

教训:出门在外,要准备硬币,以备不时之需。

终于赶上了火车。

12:35 到达终点站。一下车,就碰到约好一同上船两对夫妇朋友,他们刚刚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乘火车到此。于是乎,大家结束了各自的意大利之旅,在此齐聚,共同开始了我们的地中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