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前世千百次 华夏文明石窟游

云冈石窟

当我们的车轮在三晋大地上走过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和中国三山五岳的北岳恒山后,下一步又将驶向何方?

问四大石窟 佛何系北魏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四大石窟是哪些?我可以正确的回答三个。第一个就是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其中的原因是我曾经参观过第二个的洛阳龙门石窟,并由此知道了山西还有一个姊妹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第三个是丝绸之路上无人不晓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第四个我不知道,瞎猜一个重庆大足石刻,那也是很著名石窟。经查,第四个是位于甘肃境内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生平参观过第一个石窟,时的洛阳龙门石窟,那还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地质大学的学生每年都要四处野外实习,那一年我们到河南实习,路过洛阳,顺路就参观了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水两岸的洛阳龙门石窟。那些巨大的石雕,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我们还争相试着去抱其中一个罗汉的脚腕。据说是如果双手合起来能够抱住佛脚,就是佛祖保佑的有福之人。那佛脚粗大,一般的同学上去都抱不住。只有几个同学可以抱住,我就是其中之一。结果证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佛祖真的一直保佑着我。

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北魏时期皇帝迁都洛阳后的石雕(约公元500)。在此之前,还有一批石雕在山西大同,北魏迁都前的首都。即先有大同,后有洛阳。奇怪的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也都是建立于北魏这一时期。北魏是个什么王朝?为什么这些石窟建成于这个时期呢?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要说历史知识,我只有小学程度,因为我在十年动乱中上的中学。除了没有正常上课以外,这些过往历史,统统都是要批评的“封资修“知识。进入大学后,由于工科院校和专业,也没有正经地学习历史。小学课堂就教会了我一句中国历史:唐宋元明清。对唐以前的了解,都是断断续续、片片段段从连环画和小说野史中得来。对夏商周的了解出自《封神演义》,对春秋战国的了解来自《东周列国志》,然后从《三国演义》知道汉和魏晋,又从《隋唐演义》才从隋朝演义到了唐朝。

由于没有系统学习历史,对三国归晋后到唐朝之间的几百年历史,一直就像浆糊一样是“糊”的。其中包括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的历史。不料,这一趟山西游,重新面对北魏的石刻和身后的历史,倒替我补上了这一颗。

如果不了解这些石雕背后的历史和人物,人们看到的不过就是山上的一堆石头,除了外表造型以外,没有任何内涵和意义。就像沙滩上的一座沙雕城堡,一阵海浪后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像雪地上的一组冰雕宫殿,阳光一照就化为水汽在世间蒸发。

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操家的那个魏。而”晋“主要指的是魏蜀吴三国亡后归晋,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的晋朝。晋定都洛阳(西晋),50年后亡国。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亦称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洛阳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后重建晋朝,定都南京(东晋)。 “南北朝”则指东晋朝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直到隋朝建立,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而北魏(386-534年)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山西省大同市。鲜卑人,据考证,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亚的游牧民族部落。汉朝时期,非常可能居住在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拓跋氏虽然是鲜卑的一支,却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故以魏为国号。北魏跟三国时期的汉人曹魏政权没有一点关系。

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大概地了解到这条历史粗线,也就可以了。

石窟二十座 佛自西天来

在石窟大门入口处,立有一尊雕像,是纪念首开云冈石窟的北魏佛教高僧昙(谭tán)曜 (耀yào)。相传北魏皇帝出巡,遇到昙曜,皇帝的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于是皇帝很礼重他,请他选址开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

进入大门,我们坐上景区内的游览车。途中路过一个湖水环绕的庙宇建筑群,一看就是一个新建的建筑群。听导游说是新建的灵岩寺。乘车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石窟景区。

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处由鲜卑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我们参观的前20个石窟就在这里,尤其是中部,实为云冈石窟的精华。而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看完皇室的石窟后,对那些亲贵、中下层官吏的小石窟,就跟饱餐一顿后看到的食品一样,我们扫了一眼,就没有胃口了。

佛教源自印度,早在汉代就始传入中国,比《西游记》唐僧取经要早得多。处于汉唐之间的北魏的石窟石雕就是佐证。据传,汉朝皇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来两位印度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供其居住译章經。经过中原文化长期的吸收、浸染和本土化,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云冈石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就反映了这个过程。

早期的石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多属于泊来品和拿来主义阶段。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北魏迁都洛阳,中国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至此完结。

胡服骑射赵 汉化成佛魏

前面提到,北魏是游牧民族部落鲜卑人的一支拓跋氏所建。但是拓跋氏的统治者很聪明,有远见。他们意识到,马背上可以夺天下,但是不能治天下。于是在各方面学习先进的农耕民族—汉族,并且努力将他们融入汉族之中。就如后来元朝和清朝一样,各个民族在华夏这块土地上的大融合。但是拓跋氏皇族彻底融入汉族的决心之大和措施之完善,是其它民族在这个过程中所不及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说,讲的是汉人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农耕民族的汉人在跟周围的游牧民族部落战争和交往中,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方式,用现在的话叫“洋为中用”,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而北魏拓跋氏的具体措施是:一方面宫廷中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另一方面,将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同时,将他们宣传成佛的转世,并且将自己雕刻成石窟里的大佛,让中原老百姓在精神和风俗习惯上接受他们,以及在心理认同他们,并且崇拜他们。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语言,这个民族就名存实亡了。再加上标志自己种族的姓氏消失,这个民族就彻底的没有了。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就不复存在了。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后,鲜卑已经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五百次回眸 融华夏文明

还记得当年在校学习马克思主义,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中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规律。第一步,人结合成群,由血缘关系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并形成亲属制度。这就好像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当今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大家庭。第二步,共祖的血族团体结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融合成“民族Volk”。这就像当年游牧民族部落鲜卑人。第三步,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分工扩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新阶级产生,使得氏族制度渐渐不能负荷而消灭,随之产生由“新民族Nation”组成的国家。就像春秋战国最后产生了秦汉这样的中央集权国家。

当我站在云冈达大佛面前,仿佛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相遇。正如血统是民族的基因一样,北魏王朝已经在历史中淹没,鲜卑这个民族的血缘,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如同中国和东南亚诸国一样,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佛教)起着重要作用。云冈石窟还在,它的妹妹洛阳石窟尚在,它甘肃的姐妹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也在,它们在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上,以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像世人宣示着鲜卑民族和其它中华民族的曾经的存在。

回来后,我有时会想,鲜卑人是一个怎样神奇的民族。从云冈石窟中他们高大的身材,丰圆的面相,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可以想象他们的女性身材高大而能歌善舞,男性既善战勇武又意志坚定。既血性喷张,东征西战,攻城掠地,又能够拜倒在辉煌的华夏文明之下,立地成佛,雕刻最华丽的造像。

或许,你我的身上,也有他们的血液在流淌吧。


山西游记 (六)

晋冀古今道北岳 观寺恐惊天上人

恒山

要说中国的名山大川,就不得不提群山之首的五岳,要不民间怎么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一说呢?别的不敢说,五岳包括哪几座山,咱还是拎得清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加上南北两座héngshan: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自打少时知道五岳一说,就把登临五岳,眺望祖国大好河山作为一个愿望,深深地埋在心底。

五岳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居五岳之首的山东泰山,主要就是老杜那首《望岳》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谓“东岳泰山之雄“。最早“见到”的华山,来自“智取华山”的电影,还有那条险峻的”自古华山一条路”。所谓“西岳华山之险“就是指此。当然,后来金庸武侠小说提到的“华山论剑”,也普及了民众对陕西华山的认识。《少林寺》电影一段插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把河南嵩山的“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呈现给国人。这就是“中岳嵩山之峻“。

不过,当年别说登临五个“岳”,连一个都够呛。幸好武汉有龟蛇二山,威镇大江。兼有周遭的洪山、磨山等,有机会就去攀登。在山顶领会那种”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自打70年代末登临黄山后,得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一说,出于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酸,就把浏览五岳的心事按下不表了。直到今年有幸山西一游,才使得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说到这里,那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

北岳易地 名不副实

当然是在山西,要不然山西游的行程中怎么会有恒山呢?这个推理的逻辑性极强,当然也是对的。说实话,在五岳当中,我唯一不知道地理位置的就是恒山了。我只知道北岳顾名思义当然是在中国北方了,具体在哪个省份,还是通过这次山西游我才得知的。但是,这个答案又不完全正确。

根据权威的辞典《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河北省曲阳西北,也名常山。到了明朝,有些人提出曲阳在当时京都(北京)之南,怎么能叫北岳,要“易地安置” 恒山到山西浑源。虽然有人反对,说“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但是,皇上糊涂啊,正如前面晋祠中提到的“君无戏言“,他一点头就准了“易地安置”。这才开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

历史上,自虞舜帝以下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甚至明朝“易地安置”恒山到浑源后还是如此。直到大清朝,顺治皇帝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才彻底把北岳改到山西。也就是说,北岳恒山有新老一说,明清以前北岳恒山是指河北省曲阳西北的常山,也叫大茂山,至少2000年的历史,姑且称其为“古北岳“。今天我们讲的和看的北岳恒山是”今北岳“,仅仅300多年的历史。

不记住这个时间的划分,就会张冠李戴,误把明朝以前诗文中讲的河北恒山当作山西的恒山。比如唐朝那个写过“ 僧敲月下门”的“诗奴”贾岛,就写过一首“ 北岳庙”,说恒越(北岳恒山)“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那可不是今天山西浑源的恒山。

山路险峻 北岳高耸

从五台山出来,大巴士往西北方向行驶。两旁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就跟沙盘模拟的一样。公路的左手,也就是西边,是吕梁山脉。公路的右手,也就是东边,是太行山脉。恒山山脉就如一道东西走向的大墙,拦在我们前面。古时候,这道山脉就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游牧民族从蒙古高原的南下,入侵农耕民族的汉人。今天,车子平稳地走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准平原上。山顶有风车缓缓转动,给古老的三晋大地带来新世纪的曙光。走了一阵子,当人们有点昏昏欲睡时,车子渐渐地开进了山区。

按地质学的说法,恒山是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汽车行驶中,可见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风化和重力崩坍占显著地位。沿途的山间公路上,常见金属网罩覆盖在剥蚀山体,以防山石剥落掉下。

路边的标语牌和售票处宽大停车场告诉我们,已经进入恒山风景区。恒山景区包括天峰岭景区、翠屏峰景区、千佛岭景区等等,目前开发的是翠屏峰和主峰天峰岭,人们说“游玩恒山”,便是指的天峰岭景区。我们到达天峰岭景区山脚下的停车场,发现登恒山有两条路,一条沿山路走东北方向。乘车沿盘山公路而上。如果想体验爬山的感觉,也可以由此步行上山,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另一条是乘坐缆车往西北方向上山,好像不在我们要去的地方。后来到山顶,从高处看去,缆车往西北方向上山后,又从山上往东下来,最后还是到我们这个点来了。

车子开始上山,一拐弯就看见“北岳恒山“的大牌坊,此为北岳恒山的山门。这条盘山公路不仅弯道多,而且弯度大。司机每到一个拐弯处都会鸣笛提示,以防有车从山上下来。我坐在第一排,也感到有些紧张。从山下到山上大约有5公里的山路,一路上,看山下林木茂密,见路边叠嶂拔峙,望山顶气势雄伟,好一个幽深静谧去处。如果说恒山的特点,用”北岳恒山之幽“的确贴切。

恒宗雄浑 仙驴倒骑

到了半山停车场,抬头一看,对面一座刀削般的峭壁映入眼帘。山壁两个红色大字“恒宗”十分显眼。不过” 宗”字的下半部有些被树木遮掩。这就是“今北岳“最具代表的石刻。两字总高十三米,宽六米。试想到近前,要有三个两米高的大汉,叠加起来,才够一个字的高度。即使在远处看,也看得出字体雄浑,遒劲刚健。据说,此乃明朝一位大同知府手笔。恒山有下数以千计的石刻铭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停车场路边有一座现代石雕,顶部为黑色大理石块包裹,上面是一老汉倒骑毛驴之上,下面祥云环绕。这不是民间传说“八仙过海”中张果老的典型造型吗?果然,台座上刻有三个篆字,细细端详,连懵带猜地认出“张果老“来。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道,经常骑一白驴出入恒山,天长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踪,至今仙驴蹄迹依稀可见。穿过悬根松会发现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许多蹄形的小圆坑,浅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后世人习惯地称这段路为“果老岭”,也称“果老仙迹”。

这个张果老,据载历史上真有其人。有武则天遣使召见,佯死的故事。据此推测,张果老应该是唐朝人。唐朝时的“古北岳“是在河北曲阳的那个恒山,哪里就有山西修道一说?既然不在此修道,又何来仙驴蹄迹?再一想,神仙的事,咱凡人咋能知道?说不定他唐朝修仙在河北,大清朝又到了山西,然后那些仙驴蹄迹也跟了去呢。

人间好事者多,故而天下事信则灵。相信者,有一百种理由。不信者,也有一百种理由。至于是否真有其事,反倒是次要的了。还有一种人,对不了解的事物,持存疑态度,或者将信将疑,或者姑且信之。我比较偏向这种“存疑”的看法。

北岳恒宗遇八仙
毛驴倒骑背朝天
唐宋明清修道事
天峰岭下信口编

北奉玄武 南尊武当

顺着停车场前看去,只见一段几十级高台阶,由大块青石凿就,并排可容8人之宽,笔直向上,通往金檐红瓦的牌坊和楼阁宫殿。要不是牌坊上写的是“真武庙”,我还以为是到了南天门了。从五台山一路走来,大大小小的庙宇多是供奉佛教。怎么到了恒山,就变成了道家呢?不说张果老在此修炼,真武庙就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庙宇。

听说道教的四方神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恒山既然是北岳,所以掌管北方的神祗真武大帝是必须要供奉的。不知道泰山上是否有青龙庙,华山是否有白虎庙,衡山是否有朱雀庙呢?

看到真武庙,想起我们湖北号称“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来。武当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信仰真武——玄武“。在武侠小说中,武当和少林一样,是经常提到的江湖武林派别。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化身,在武当山修炼,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明代的皇帝们推崇道教,因此武当山和恒山的真武庙南北呼应倒也是说得通的。

沿台阶拾级而上,穿过“真武庙”堂皇的牌坊,右拐到山的西面,由一座平台可以俯视群山。在平台地势高,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恒山诸峰,天峰岭、翠屏峰、千佛岭尽收眼底。群峰巍峨,山势逶迤。就像古人说的: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回头看,就是真武庙大门。看着大门,就想起晋祠里的那个水镜寺,也是左右各一扇圆眼似的窗轩,虽说窗上有阴阳八卦图,可是,我怎么看都像孙悟空的一双眼睛,那一双偷了太上老君仙丹后,被炼丹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 真假难辨

火眼金睛傍边,仔细看去,竖立的杆上有现代太阳能的晶片。给上天的玄天真武大帝献上现代光电的便利,呼风唤雨的咒语便可以用手机来传达了。

在真武庙往来的方向看,有游人从那边过来,原来他们是从索道上来的。可惜,时间短了一点,要不我们也可以去看那边的风景。只见远处有几颗古松参天,甚是雄伟。听说这里有个叫“虎口悬松“的景点,是一株参天古松根茎裸露,”悬“在地表山石之上,也叫“悬根松”。路过一颗被围栏圈起保护的大树,那松树长得太好看了,远看近看简直就像真的。如果不用我们看张果佬仙驴蹄迹的火眼金睛,我们很可能是以为那树是真的。

作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的张果佬北岳修仙,还有那些假的“参天古松”,让人们会质疑恒山上到底还有多少景点是真的?不由得想到《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原本这个世界就是真假难辨。你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你不信的未必就是假的。原因一,是我们人类的认识总是有限,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因二,是外界(自然界)太纷繁复杂,譬如有没有神仙、有没有上帝?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太阳又是如何产生的?

人要是太较真,就会活得太累。我年轻的时候有的事情会较真。现在年纪大了,看的开了,真真假假的由它去了,心中有数就行。

本来,还有些遗憾,因为时间短,恒山十八景没有看完。不过,真恒山如何,假恒山又如何?如此一想,倒也释然了。


悬空寺

说到”今北岳“恒山,就不得不提悬空寺。以前听说过悬空寺,也看过有关的介绍。2012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全球十大奇险建筑,恒山悬空寺榜上有名。据说,外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但是来此之前,我不知道原来悬空寺就是属于恒山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我们的大巴士在距恒山山门大约三公里的地方,往右拐下了公路,开入一条山沟,然后在停车场放下我们。下车后我们顺着山沟前行大约10分钟,就到了恒山悬空寺的大门。进入大门后,出现一片空地,右前方就是悬挂在山腰上的悬空寺。悬空寺的结构为两楼一桥,即南楼跟北楼自成一体,中间由长线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

南楼有个八仙中吕洞宾的香火供奉处“纯阳宫“,也称吕祖庙。因为他的道号就叫纯阳子。吕洞宾是全真派祖师,据说目前道教全真派四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还记得当年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至今尚记得全真派的王重阳真人,以及手下门徒邱处机道长(长春子)在内的全真七子怎么培养那个笨郭靖。并由此还发现,武昌的长春观原来就是纪念邱处机的道教宫观。

北楼有个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殿中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有《夜宿山寺》一诗。虽然此诗来源及名称争议较大,但是一般认为是李白的作品。诗中所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用这首诗来描述了进入悬空寺的感觉,真的是太形象了。我推测,大概也是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写的。

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恒山后著有《游恒山记》。景区里建有一个飞檐翘角的亭子“霞客亭”。亭中树立一碑,上述“霞客遗迹”,记叙了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游历到此的史实。《游恒山记》中徐霞客赞誉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景区有一巨石,上书有这四个大字,与诗仙李白的题字“壮观”遥相呼应。

一时兴起,得打油一首:

峭壁空悬南北楼
神仙止步鬼见愁
楚郎乘兴欲提笔
诗仙有字在上头

来到悬空寺的人除了赞叹其奇险,很可能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古人为什么要在恒山建这样一座悬空寺?一种说法是为了弘扬佛法(道法),由北魏皇帝下令建造的,建成时原名为玄空阁。后因为“悬”和“玄”谐音,以及寺庙建在了悬崖的半山腰处,遂被称为悬空寺。另一说法是源于军事用途,北魏皇帝发兵万人凿开恒岭,通直到五百余里,此处为始基。后来战争结束,改为和平祈福用途。

不管怎么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是古代中国人民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


山西游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