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城门特里尔 旧居瞻仰马克思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喝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照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宫殿花园 (Palace Garden)

从君士坦丁广场向南延伸,是一个不太惹人注意的地方。我们跟着当地的导游,穿过一排高大的树叶修剪成的屏风,来到一个叫做“宫殿花园(德语:Palastgarten )的地方,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个景点。

公园不大,举目尽收眼底。里面的草坪、水仙花坛、雕像和喷泉非常适合清晨遛狗和饭后茶余散步。想像一下在温暖的夏日或者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里,这里生机勃勃,任何与这个环境和平共处的人、树木、鸟儿和昆虫,都会感到自己又年轻了。

不过,此刻的深秋季节,阴沉的天气,让人们感到秋后的肃穆,一种老之将至的感觉在花园里徘徊。甚至连北端的粉红色和金色洛搭配的巴洛克风格的“宫殿”,白色大理石雕栏,以及罗马诸神兽的雕像,都失却了往日的生气。

为之一亮的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导游,虽然她的讲解像在课堂上严肃的背书,手里拿着备课用的讲义,这一套我们在50年前就很熟悉了。但是她那一身红色的羽绒服,在深秋的阴天里,还是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

“宫殿花园项目似乎有点疯狂:谁会自愿变得比实际年龄大呢?但这些最初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公园却热衷于模仿18世纪的法式花园。例如,建筑师设计的喷泉,最早在1761年的资料中被提及,人们重新修复了那时花丝水景,其旋转给人一种郁金香花萼的感觉。”导游按图索骥地指着旅游讲义手册为我们介绍。

哦,原来这不过是个不到百年历史近代人仿造的宫殿,与我想象的中世纪古堡和宫殿相差甚远。

于是,我的兴趣又从导游火红的羽绒服转移到她身背的一个黑色背包。因为这个背包的造型有些特别,不仅仅是背包比一般的旅游背包要长一些,而且上头大下面小,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样子,看起来怪怪的。这是不是德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新款式?

圣母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面前的这个教堂才是特里尔的历史。

上午十时许,我们来到特里尔的圣母教堂(德语:Liebfrauenkirch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是“法国境外最早建造的法国哥特式教堂”。它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特里尔古罗马古迹、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母教堂的一部分。

虽然看过太多的教堂,到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参观游览,几乎都离不开教堂,可是面前的这个教堂的建筑,除了尖顶位明显的哥特式建筑,其正面圆形突出的部分和两边的圆形一样的堡楼,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城堡。从里到外都是圆形套着圆形,就连屋顶也是圆形,真是一座具有特里尔特色的教堂。

大门口有一块铜牌,上面是德文,用手机翻译了一下,大意是说这是1600年前的教堂,大概在中国唐代的后期。

相邻的特里尔大教堂,德国最早之哥特式建筑,就在圣母教堂旁边,两座建筑共用一堵墙。这也是少有的独特建筑方式。

据说特里尔主教座堂中最珍贵的遗迹是圣袍——基督的外衣。真的吗?很想看一看。不过,每年仅在圣袍日,遗迹小礼拜堂才对公众开放,而且圣袍不做展出。于是,人们对基督的存在与否,仍是存疑。尽管如此。对于信徒来说,象征意义是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信则灵。

主要市场 (Main Market)/ 圣彼得喷泉 (Saint Peter’s Fountain)

从城堡和教堂走出来,就步入特里尔的主要市场 (德语:Hauptmarkt)。

市井生活才是当地人实实在在的生活。人们看见商店外摆饰驴和羊,会感到几个世纪以来乡村的淳朴,远离城市世俗喧嚣的宁静。

沿着街边小路徐行,进入一个开阔的广场,在一些商贩的摊位中,一眼就看见特里尔的圣彼得喷泉 (Petrusbrunnen)。这个喷泉有些年份了,建于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上吊之前。

圣彼得喷泉上下好几层,装饰复杂。六角形水池上方矗立着几乎真人大小的圣彼得雕像,他是特里尔的守护神。喷泉装饰表现了许多的寓言人物和与狮子、小天使以及海豚和鹅等各种动物。四周标志着当时道德理想,每种美德都通过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正义用剑和天平;力量用断柱;节制用水和酒;和智慧用镜子和蛇。

仅凭这一点,圣彼得喷泉就可以称得上是代表特里尔悠久历史和艺术的地标。

黑城门(Black Gate)

当然,特里尔的悠久历史还有一个地标,尼格拉城门(Porta Nigra)。

尼格拉城门是拉丁语,意思是“黑城门”,这个名称起源于中世纪,由于城门由灰色的砂岩砌成,经风化变得深色,因而得名。这是一座古罗马的城门,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时代城门。除了特里尔城北的黑城门,特里尔还有城东的“白城门”、城南的“中城门”和罗马人桥上的“著名的城门”。

从特里尔城内看尼格拉城门

面前的这座尼格拉城门,和一般的城门不一样。一层中间有两个城门,第二层和第三层中间有六扇“瞭望窗”?两边各有三扇。奇怪的是边上有一面四层高,也有三扇窗,中间和右边都只有三层,显得很不对称。而且矮的那一边还附带一截城门,以前可能也有城门,不过后来封上了。

“城门怎么这样修的?不像个城门?”

导游的解释是,尼格拉城门的建造,当初并没有完工。比如用于安装铰链的孔眼已经钻好,但是城门转轴仍未处理完毕,使得一直没能安置上可以移动的城门。后来,特里尔人在尼格拉城门上建造了两层楼的教堂,如今仍能见到城门上教堂半圆形的后殿。因为教堂只需要一座塔楼,城门的另一座塔楼当时便被拆除了,这一重大的改建至今仍在城门上留下了痕迹。

啊,原来是这样滴。

导游看着我点着头,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突然问我:“假如让你守城,面对攻城的敌军(我面对的一大群游客),你将如可?”明显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是导游对我的突袭。

随手捞起两截段棍子,当作机关枪,对着前面的假想敌,“突突突”一阵扫射。“敌人”竟然仰面就倒,脚几乎翘到天上。大家开始大吃一惊,几秒钟后,悟过来,然后爆发一场哄然大笑。

至此,地陪导游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自由活动。

马克思的家/塑像

黑城门里面是城市,有一条商业街道,通往我们刚刚走过的主要市场。记得导游似乎随口提到,这条街上有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

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在我们那代人耳朵里真是如雷贯耳。上世纪80年代出国以后,老马的名字就渐渐听不到了。老马要是活着,也有200多岁了。相信当今的中国,一定还有人记得他,只是不知道当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老马了。

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杂货店“欧洲商店”(Euroshop),位于一个三层肉红色楼房的下层。上面二楼的窗户下,有一块不起眼的铜牌,上面刻有德文“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里尔”的字样。一般人不注意是不会看到的。

没有想到,在一个德国小镇上,还有人记得他。更没有想到,我从巴黎到布拉格的途中,还会造访马克思的出生地,还会跟老马的幽灵邂逅一下。

回来后,才了解到马克思故居在经历了德国纳粹党上台后,被纳粹政权没收。其中历经波折,到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马克思故居重新开放。马克思故居的陈列了众多与马克思有关的展品,包括马克思生前使用过的扶手椅、各种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包括1848年第一版)以及马克思的亲笔信等。此外,展览还包括了中国、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历史,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

可惜,这些信息事前一点儿都不知道。看到楼下是一个商店,因此没有进去参观马克思故居,失之交臂。

正如有人说: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喝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照成时机错误。

不过,当我们顺着那家“欧洲商店”对面的小路走下去,看到一尊雕像的背面。跟主要市场的圣彼得喷泉比起来,太朴素和平凡。三层石头的台阶上,站着一个身着大衣的人。有几个年轻人在雕像前拍照。走到正面一看,大胡子和狮子头,有点像老马。

上前细看碑前的铜牌,上面有“卡尔·马克思 1818-1883,2018年5月5日 吴为山敬塑”的中、英、德文的字样。原来这就是老马的塑像,竟然是由中国一个叫做“吴为山”的艺术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作。

马克思曾经撰写了一首名为《人之傲》(“The Human Pride”)的诗,展现了诗人反抗权威、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带着轻蔑,我在世界的脸上,
到处投掷我的臂铠,
并看着这侏儒般的庞然大物崩溃,
但它的倒塌仍不能熄灭我的激情。

那时,我要如神一般凯旋而行,
穿梭于这世界的废墟中。
当我的话语获得强大力量时,
我将感觉与造物主平起平坐。”

看着老马在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更高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前进步伐,联想到他的“话语”和思想影响,导致整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动荡和变化,真的有一种与“造物主平起平坐”的感觉。

旧世界在特里尔仍然崇拜那令人质疑的基督的外衣,新中国的后人远隔重洋仍然纪念着200年后被自己故乡几乎遗忘的马克思。

这就是特里尔今天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远远胜过那座历史悠久的黑城门。

摩泽尔的魅力 – 贝恩卡斯特尔-库斯(Bernkastel-Kues)

傍晚时分,我们的北欧骏马阿尔斯文(Alsvin)号抵达贝恩卡斯特尔,摩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镇。

用完晚餐后,天色就黑了下来。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摸黑到小镇看夜景的兴致。在船上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河岸,在路灯下深一脚浅一脚的向镇上行走。镇上的建筑虽然老旧,但是维护得很好,非常典型的德国镇。夏天到美国的大烟山公园游玩回来的路上,途经一个号称“德国镇”的地方,那里的房屋就是模仿这种德国风格而建。

小镇的中心在夜色中灯火明亮。中间是一个喷泉,四周有小商店,有几家晚间也开门营业。

导游在一个尖头房子(Spitzhäuschen)的建筑前停下,这是酒吧的所在地,至今仍向公众开放。问我们为什么这间房屋下面小上面大?原来德国许多城市的税收都是根据建筑物地基的面积计算的,上层再宽大也不需要纳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加宽”建筑在中世纪的德国很常见。

这座独特的建筑被描述为“贝恩卡斯特尔-库斯被拍照最多的建筑”,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过,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房屋看起来随时都会倒塌。

晚间游船上灯火通明,坐在大厅的沙发里,点一杯“迷人血玛莉”(Bloody Mary),一种伏特加与番茄汁和其它配料的红色鸡尾酒,隔着玻璃墙观望摩泽尔河的夜景。

一座桥梁将河这边的贝恩卡斯特尔镇与河对岸的库斯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贝恩卡斯特尔-库斯。如同长江大桥将武昌和汉口连接成一个大武汉一样。

摩泽尔河上夜晚很安静,不由得产生一种与陆地相连的心底的安宁,这是海轮上没有的感觉。

打油一首:

摩河水静映明月
小城夜色暗如纱
微风轻拂柔情抱
迷人玛莉梦中花
繁星点点洒河面
灯火珊珊映如画
一桥二镇河上卧
宁静安详夜无涯


11/02/2024 草记于特里尔途中
12/21/2024 修改于瓦蓝湖茅舍

走马匆匆一日里 观花草草三国游 (二)

如果说旅行有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意义,那么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艺术就在于通过旅行你能找回被自己忽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跟日常生活一样,也具有一种永恒的意义。这种意义中包含了我们对已知环境的热诚,对未知的向往,而且还包括与环境的厮磨中找到的真正的人生乐趣。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下午一时许,告别兰斯,再次登车,继续前行。

终于逃出巴黎上空的镇日阴霾,阳光从车窗照射进来,暖洋洋的。人们从兰斯带来的兴奋中,渐渐平静下来。大巴士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路旁风景依旧。午后的倦意阵阵袭来,迷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毫无声息入境卢森堡 (Luxembourg)

“大家看见前面的检查站了吗?”导游的喇叭响起来,在安静中是那么的清晰响亮。“我们要进入卢森堡的边境了。”

睁开睡眼看去,只见前方一个普普通通的公路收费站,并没有什么“欢迎来到卢森堡”这样的标志。大巴士直接开过去,连停都不停一下。

“以前每到这个国境检查站,大家都要拿出护照来检查,现在不用了。”导游解释道。

途中卢森堡

这不就像我们在美国开车过州界,不用检查,随便通过吗?甚至更不知不觉,因为每当开车进出一个州界,都会有“欢迎您进入xx州”和“希望下次再来”等字样。如果不是导游的提醒,我们就这样毫无声息地进入了一个别的国家。

是不是欧盟各国之间都是一家人,进出不需要检查护照和安检?好像是的,因为我们后来从卢森堡出来,进入德国境内时,也没有检查站,就这么没事人一样的从法国经过卢森堡,又进入了德国。

导游继续介绍我们脚下的国家卢森堡。

卢森堡国徽 (維基百科)

卢森堡国土为2,500多平方公里,名列欧洲第七小的国家。我以前居住的美国马里兰州,算是美国土地面积最小州之一,有3,000多平方公里。至于我中国的家乡武汉,当下的总面积有8,000多平方公里。

卢森堡人口不到70万,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跟武汉就不能比了,相当于中国的一个边远小县城的人口。

卢森堡一瞥

卢森堡,正式名称为卢森堡大公国。它的南部与我们刚刚离开的法国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东部与我们将要去的德国接壤。

看到卢森堡国,感到挺有意思的。在欧洲法国和德国这些大国之间,这么小的国土和这么少的人口,居然也可以独自称为一个国家。要是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秦国给灭了。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卢森堡自立于欧洲列强之林?

卢森堡士兵在国庆节参加阅兵式 (維基百科)

肯定不是军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有数十个步骑兵的卢森堡因纳粹德国入侵比利时和法国而被侵略,被迫作为同盟国参战,并且在德国的进攻下瞬间投降,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零伤亡的参战国。对了,有机会要研究研究该国的历史。

不仅如此,其首都卢森堡市,是欧盟四个机构所在地之一(另三座城市为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斯特拉斯堡),也是多个欧盟机构的所在地,尤其是欧洲法院,欧盟是最高司法机关。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卢森堡市的欧洲联盟法院 (維基百科)

此外,据导游介绍,卢森堡是世界上第一富有的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在2021年就达到12万美元,比我们美国人还富裕。卢森堡的经济过去以工业为主,现在卢森堡则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卢森堡是欧元区内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及仅次于美国之全球第二大的投资信托中心。

我头脑中的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卢森堡这么个弹丸小国,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与卢森堡的政治体制无关。卢森堡是一个由君主立宪制主教亨利大公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主权大公国

很可惜,此行只是经过卢森堡,并没有在它的城市里逗留。所以,并没有对卢森堡留下什么印象,只有尚未解开的问题,在日后的回忆中继续萦绕在脑海。

卢森堡一家银行的广告

对了,卢森堡讲什么语言?这个银行的广告牌标着五种语言,分别是卢森堡语、德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

卢森堡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卢森堡语。其中卢森堡语被看做是“心之语言”,用于日常口语而非书面语。

介乎于欧洲两大强国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卢森堡,教育体制以卢、德、法三语循序渐进,并行不悖。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授课,高年级开始用德语讲习,中学开始再转化成法语,熟练掌握这三门语言是当地中学毕业的必要条件。

我不知道,卢森堡的孩子们是怎么学会母语以外的另外两种语言的?我从中学和高中只学习了一面外语,考试可能过了关,但是根本没有学会。听说这就导致了他们半数的中学生都拿不到毕业文凭。Poor kids!我可怜的孩子们。

为什么广告牌上还有葡萄牙语?原来卢森堡的外国侨民特别多,占全国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团体是葡萄牙人。

中国人大概很少听过卢森堡这个第一富有的国家,否则他们移民的步伐一定不亚于美国,因为“润”到卢森堡,不检查护照,太方便了。甚至有可能中文会替代葡萄牙语,成为第五官方语言。


静默瞻仰美军公墓 (Luxembourg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参观卢森堡美军公墓和纪念馆,距离首都卢森堡市不远。

(維基百科)

二次大战结束不久,美国同卢森堡签署条约,授予美国政府永久免费使用墓地所在土地的权利,由美国战争纪念碑委员会管理,并且没有税收。

大巴士停在公墓大门外。周围全是青松翠柏,一片肃静。特别符合美军公墓庄严肃穆的气氛。

入口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石头方碑,特备醒目,近看发现是一个类似墓室的建筑。白色方碑建立在一个宽阔圆形平台之上,四周被森林环抱。配以青铜和石头雕塑、彩色玻璃窗、美军五大司令部徽章。

拾级而上,大门外是两个花圈。门上有一个脚踏浮云背生双翅的圣人浮雕,门框上部刻者“这里铭刻着英勇和牺牲的记忆 (Here is enshrined the memory of valor and sacrifice)”。

进入大门,里面很简单。一面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有蜡烛和十字架。两旁是美国国旗,下面是美军五个军种的战旗,还有人们奉献的花圈。碑文写着“赐予他们永生,他们将永垂不朽(Give onto them eternal life and they shall never perish)”。

从墓室出来,面对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中间是阵亡将士的墓碑。这个阵式,我在美国首都阿灵顿美国军人公墓见过,也是这么平静和震撼。

这是一块占地20多公顷的墓地,埋葬着5076名美国军人。其中大多数死于1944年到1945年冬春之交的战役。一旁的墙壁上有美军在西欧战场的军事事态图。

墓碑在绿茵草地上呈辐射状排列成9个方阵,依次用字母A-I命名。辐射状的中心伫立两根旗杆检视着坟墓区,这两根旗杆之间安葬着美国陆军上将乔治·巴顿。

我注意到,这些墓碑一般都是白色的十字架,上面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军阶,部队番号,出生地和阵亡时间,也有一些犹太军士墓碑呈犹太人的六角星形。

此刻,下午的阳光温暖铺撒在绿草如茵的墓地上,白色的墓碑耀眼地反射着美军将士昔日的光辉。周围的冬青树,被修筑成一道笔直树立的城墙,保卫着这块庄重的土地。

我低下头来,向他们致敬!(视频)

听说,离此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墓地。墓碑采用黑色设计,跟美军所使用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是当年在此战死的德军将士墓地。其实,我也很想去祭吊一下。虽然他们属于侵略者的队伍,但是,他们也是纳粹希特勒的牺牲品,他们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岁月静好地生活着。或许,他们的子孙就在我们周围的游客之中。

上帝啊!命运。


夜色中特里尔和摩泽尔河 (Moselle)

离开美军公墓后,我们一路向东。太阳在背后西斜,天色开始暗淡下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德国。

暮色中我们看见一条河流。我们经过一座桥后,大巴士停了下来,这就是今天的目的地,摩泽尔河畔的城市特里尔,也是我们此次维京轮内河游的起点。

出发前,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在莱茵河上旅游。曾经在地图上搜寻巴黎是怎么连到莱茵河的,却怎么也没有找到。原来,我们是从摩泽尔河开始前面的航程。

欧洲较大的河流,除了莱茵河,我只知道俄国的伏尔加河。如果没有巴黎的故事,我就不知道塞纳河;没有英国伦敦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泰晤士河;同样,如果没有这趟内河游,我也不会知道这条摩泽尔河。

摩泽尔河,原来是莱茵河在德国境内第二大支流,也是仅次于莱茵河的德国第二大航运河流。河流起源于法国,从西往东,流经卢森堡,在德国的科布伦茨的德意志角汇入莱茵河。摩泽尔河可通航长度将近400公里,在法国境内有200公里,是法德共享的一条河流。历史上,法德之间时常征战,在这个河流两岸互为其主,因此也影响了这个流域文化发展。

今晚,我们内河游将在德国特里尔,维京游轮公司泊位地(Viking Berth)的阿尔斯文号(Alsvin)上开始。

说起维京游轮公司,让人联想到维京人(Vikings)。他们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北欧区域的一支。主要由探险家、狂战士、商人、水手、海盗、巫师和工匠组成一类族群集合体。在北欧尚未形成“国家”的概念之前就以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并非是统一的国家或民族。

维京人很厉害,在人们印象中,就是海盗的代名词。他们侵扰并殖民了大部分欧洲沿海,如法国的诺曼底、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芬兰等诸多区域,其中尤以英格兰的丹麦王朝和乌克兰的基辅罗斯最具代表性,甚至影响了英国及俄国后来的历史进程。维京人的足迹还遍及了北极乃至北美洲东部,形成一片广阔的内海疆域。在欧洲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这给欧洲各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乘坐的阿尔斯文(Alsvin)号,是神话中的北欧马。传说,阿尔斯文是太阳神驾驭的战车中拉着太阳穿过天空的两匹马之一。阿尔斯文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非常迅速”。因此,译为快马和骏马比较合适。

这艘“骏马”的游轮载客量不大,全额可以容纳190名客人。加上50多名船员,一共也就200多人。跟那些海洋游轮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恰恰是我们想体会小游轮的初衷:人少应该服务得更周到。以前的游轮一到海上就是海天一线,虽然辽阔无边,但是缺少地气,没有人间烟火味道。内河游,两岸风景变幻无穷,应该不会感到无聊。

岸上的风景在夜色中隐没。船上早已灯火通明。餐厅里早已备好各种饮料。一百多位游客齐聚大厅,欢声笑语。经过几天的奔波,终于上了“贼船”(海盗船)。几杯下肚,不禁有点小兴奋起来。船长和各部负责人都跟大家见面后,开饭!

晚餐是正餐方式。在巴黎见到的德州来的香港游客夫妇,还有两位刚刚结识的美国夫妇,我们六人组成一席。大家相谈甚欢,没有想到,这个进餐的位置和人员的组成,无意和有意之中,竟然一直延续到最后的告别。

点菜上菜,饮料随意。今晚是由一道西餐牛排和一道中餐虾仁米饭。看到餐桌上满满丰盛的菜肴和饮料,中午在兰斯“高卢人”啤酒店饮香槟酒吃牛肉面的印象,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在杯觥交错和刀叉的交响乐中,一杯酒,两道菜,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料到的一日三国游。


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观风景看人文和追求身体感官上的享受,更在于寻找到与自己灵魂能够产生对话的环境。这种环境,往往能够激发出我们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处境的思考,是人生难得的精神催化剂。


11/01/2024 草记于旅途之中

12/10/2024 修改于瓦蓝湖山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