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二中记事:校园寄语

校园寄语

白髮撩浮雲
青丝恋旧水
他乡千般好
惜與故人違

当聚高峡顶
不醉饮千杯
遥问平湖月
可映故園扉


校园记事: 课外活动

引子

物资生活苦
精神颇丰富
问君何能尔
青春挡不住

口琴独自吹
犹爱山楂树
开弓逢对手
赛马比二胡

闲来抚扬琴
龙梅和玉荣
杂错弹吉它
和弦音六部

打球凭个高
蓝下滥充数
操场沙坑薄
跳远伤腿骨

鱼跃救险球
扣杀拦不住
腾挪在校队
排网真功夫

智斗阿庆嫂
草包司令胡
刁钻参谋长
谈笑茶一壶

青松郭建光
芦荡傲苍穹
人人习样板
各各唱英雄

自改照相机
底片多张数
印象兼放大
自修摄影术

距离靠目测
光圈配速度
黑夜作暗房
冲卷钻床铺

最爱郊外游
小酒藏一壶
携友五六人
微酣卧归途

湍急南津关
悠然三游洞
壮哉山河好
年华不虚度

尾声

青涩掩不住
梦季幻成熟
信手拂尘封
惟有香如故

注:


*吹拉弹唱,均有涉猎,无一有长。 没天分,奈何?
*“外国民歌二百首”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尤其喜唱前苏联歌曲《山楂树》、《喀秋莎》、《共青团之歌》、《小路》等。常用口琴吹之。
*二胡拉得不好,常常和邻居孩子一起切磋,先拉“北京的金山上”,后至 “赛马”。
*心血来潮,学习弹扬琴。入门学的是歌颂龙梅和玉荣两位“草原英雄小姐妹”主旋律。不曾想,竟然惹得学弟弹兴起,一发不可收拾,扬琴弹进校宣传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他人一桩好事。
*吉它,颇有异国情调。用来边弹边唱“外国民歌二百首”中西班牙民歌《鸽子》 、《深深的海洋》等甚好。


*体育运动尚可,什么都来几下。较擅长的是排球和游泳。当年参加过宜昌横渡长江。
*篮球打得一般。凭借一点身高,还可以混一混。
*田径运动,矮子里面拔高。跳远比赛,由于沙坑里面沙子不够,主要堆放在前面部分,结果冲到沙坑后面的木头上,膝盖骨受伤,没有看医生。靠年轻,挺了过来。至今阴雨受寒仍隐隐作痛。大概将是永久的“纪念”了。
*参加学校排球队,苦练拦网扣杀,鱼跃救球,是主力队员。后四处征战,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它几位队友后来在各自大学里都是校队主力哦!


*文艺演出,非我长项。在班里连一个群众演员这种跑龙套的角色都轮不到我。
*本班同学中有许多擅长此项。像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经典段子智斗,记得有饰“阿庆嫂”( 班级演员) 的,“胡司令” (校级演员) 的,“参谋长” (校级演员) 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饰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同学。本来性格腼腆,记得当初死活不愿到校宣传队去。不料,后来在芦苇荡中竟演得慷慨激昂青松挺拔气冲云霄。毕业后进了歌舞团成了专业演员。再后来,据说,还在全国会演上拿了名次,成为团里“大腕”。现在,演员都讲个什么级别。相对于国家级演员来说,我们当年“相当”于班级和校级。而演“郭建光”的同学,至少,应该是“省级”或者“国家级”。真乃吾辈骄傲。


*摄影是当年爱好之一,当时应该是比较“前卫”的。
*其时有一台老式120相机,能照方方正正12张的那种。为了能使其多拍几张。曾用牙膏皮自制像框置入相机,竟然可以照出16张照片来。
*当初,也没人教授摄影。自行摸索照相,冲洗和放大。现在,都不记得从那里学来的这些知识和技术,大概是一些有关摄影的杂志书籍。没有正规暗房,等天黑将窗户挡住,门缝塞严,弄盏红灯就学习“暗箱操作”。由于囊中羞涩,印像和放大机先是买镜片自行制作,后来攒好久钱才购入设备。暗房中,看到照片在显影定影过程中隐隐绰绰出现,真是兴奋不已。
*冲胶卷对光的要求更高,更敏感。即使天黑在“暗房”中也不敢大意。常常钻到床底仔细操作。当然,床四周盖锝严严实实。夏日没有空调,冲个胶卷出来,浑身大汗淋漓是常事。同学中同好者有之。大家一起弄到半夜三更。不过,即使如此,仍然乐此不疲。
*当年的照片,记得出国前还有。时至今日,怕是难找到了。它们应该都发黄了吧。


*周末或者假期,同学吆三喝四,骑车“自驾游”。那时,自行车都要四处借的,而且不能保证每人一辆,后座常常驮一个的。就是这样,大家也兴奋异常。脱离了家长的管治,远离学校樊笼,到野外荒郊“潇洒”一回。或自带些小吃,或凑个几角钱,又或从有钱的“老板”同学那蹭一点儿,在外面“撮”一顿饭。有时还悄悄带上家里“老酒” (中国那时也没有“酒禁”),来欢度难得的“解放”,庆贺我们的“成年礼”。
*一次回家途中,我们沿江而下。大伙儿都喝得有点“高”了。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遂纷纷下车留影,脚下都有点飘飘然。近景:眼迷腿软斜倚岸 远景:惊涛裂岸浪排空。此“画面”从此定格脑海,任时间流逝,至今尚栩栩如生。照片曾收入我的影集,只是如今已经不知哪里。
*出游到江对岸 ,登磨镜山,俯瞰宜昌,一揽众街小;过西坝小岛,隔大江看分流,闲听市井喧嚣;沿江而上,至南津关,观峭壁石刻大字,睹长江夺峡而出,气势汹涌;游古迹“三游洞”,怀古思幽,逐闲云野鹤,听竹林风涛。 不亦快哉!

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下阕结束此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