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五国游——德国

瓦尔内明德 (Warnemünde)港至柏林途中

邮轮清晨靠瓦尔内明德港,岸上游的第一站。

位于瓦诺夫河的入海口,是德国东北部城市罗斯托克的一处海滨度假区,沿波罗的海而建。以前只是不被人注意的小渔村。直到十九世纪时,瓦尔内明德才开始发展成为一处重要的海滨度假胜地。二战后两德分治时属东德管辖。

我们一二三小组坐一车,四五六小组坐另一车,前后驶往柏林。沿途乡村的风景跟我们在美国居住的环境很像,绿油油的玉米地在蜿蜒起伏的田野上延伸,大草垛零星洒落在收割后的土地上,收完庄稼的农田被梳理得一条条的,随着大巴稳稳的行驶,逐渐消失在身后。远方绿树丛中时隐时现着教堂红色的尖顶。不同的是,不时会看到一架架白色的风车,在早晨宁静的原野上静静的站立,或是在晨风中慵懒的摆动,德国对能源的运用,至少在风力的运用上,是走在美国前面的。

早起兴奋的大巴车,开了好一阵子,被九月清晨的阳光慢慢催眠。几辆大巴先后在一个加油站停下来,让大家下来方便一下。安静的小加油休息站,一下子热闹起来。厕所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龙,这是此行第一个印象较深的事情。上洗手间一人交0.5欧元,男女平等,也没有种族歧视。

幸好在机场里换了点欧元的零钱,所以气定神闲的排在队伍里。许多人都没有准备零钱,想跟售货员小姐换,售货员小姐说她的零钱是准备找给购买东西的顾客的。于是,大家纷纷排队买点什么瓶装水和啤酒什么的,以换点零钱。一瓶瓶装水和一瓶啤酒价格相似,3个多欧元。而半打瓶装啤酒只要7个多欧元。怪不得来过德国的朋友说,在德国,喝水不如喝啤酒。

两条队伍有条不紊的向前移动,不觉已经超过了规定的30分钟。一向准点按部就班的德国司机这时候急了,脸色阴沉,嘴里叽里咕噜的冒着德语。听说德国人一般都会英文,因为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就属于低地日耳曼语的一支,跟高地日耳曼语同属西日耳曼语。英语德语原是同宗的。可是这位司机不一般,就是不说英文。不知道是否是由于前东德的教育水准不如西德。我们只好一半英文一半手势鸡同鸭讲连蒙带猜地交流着。只等到全车方便完毕,大巴车于是又继续上路。

夏洛特堡宫 (Charlottenburg Palace)

第一站是夏洛特堡宫,座落于夏洛特堡和威尔默斯多夫大区下辖的夏洛特堡区。当地导游(地陪)在这里等候我们。据导游介绍,该宫殿是德国柏林现存最大的宫殿,典型的为意大利巴洛克式风格。是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为他的王后夏洛特所见,最初较小,作为柏林郊外的夏天休息地。由于时间紧迫,导游没有安排进宫参观。因此无缘得见曾被描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宫内琥珀室房间。后来,我们在俄国冬宫里看到了琥珀室,四面墙壁以及天花板都装饰着琥珀。虽然是后来修复的,但是仍然古色古香,的确是金碧辉煌。由于事前没有做功课,对德国和普鲁士的历史不甚了了,听完后,也没有什么映像,除了对巴洛克式风格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外,就是知道宫殿前的那尊青铜是腓特烈一世。不知道腓特烈一世在德国历史的地位是否象中国的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德国?还是象唐宗宋祖那样开疆拓土,为德意志民族扩大版图?看着那尊雕像,眼前走马灯似的转过文革时期伟大领袖的雕像,还有前苏联的领袖雕像们,如今在哪里?

德国国会大厦 (DEM DEUTSCHEN VOLKE)

车子很快就进入市区,驶过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的菩提树大街后,不久国会大厦就出现在眼前。在中国文革混乱时,胡乱看过一些国外的书籍,其中就有跟德国希特勒和二战有关的书,包括【第三帝国的兴起】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大概了解一些德国跟国会大厦有关的历史事件,如著名的国会大厦纵火案。由于发生了国会纵火案,自那以后,纳粹党掌握了国家议会,将整个国家推向了二战的深渊。当时的纳粹德国,人民被希特勒煽动,头脑发热,失去正常理智,雅利安人至上,对犹太人大开杀戒,侵占欧洲各国。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无知和狂热,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打砸抢夺权,闹得天下大乱,何其相似乃尔。今天,蓝天丽日,金凤拂面,游人如织。面对大厦,回首当年,不胜唏嘘。只盼人类进步,历史不再重演。

眼前这座建筑于1894年建成,官方名称为“帝国國会大厦大会场”。国会大厦西门上的“DEM DEUTSCHEN VOLKE”意为“为了德意志人民”。在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即是国家议会的会址。两德统一后,国会大厦经历了又一轮重修,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玻璃穹顶,成为了柏林的一个标志。来访者可以行走的楼顶参观下面国会的运作。导游说,参观需要事前预定,我们的计划中没有这个项目。我们只好在外面从照相留影,留待日后有机会再说了。但是那个玻璃穹顶,已经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中。

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

继续跟着导游顺菩提树下大街徒步前行,不久一座庄严肃穆的门楼矗立在前面,这就是见证了德意志民族的兴衰史的“德国凯旋门”- 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胜利女神铜雕,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持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鹰鹫。

导游对布兰登堡门的介绍给了我们描述了此门的故事。在普鲁士人将胜利女神安置到布兰登堡门的当年,普鲁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被拿破仑打败。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以征服者的身份通过曾经象征普鲁士胜利的布兰登堡门,进驻柏林,占领了普鲁士。拿破仑命令将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雕像拆下,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巴黎。

之后普鲁士重新崛起,占领巴黎,拿破仑投降。胜利女神回到了柏林,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胜利女神重新回到布兰登堡门上后,标志着普鲁士的重新崛起。有趣的是,德皇威廉一世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在巴黎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勃兰登堡门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象征。看来普法两国跟这尊铜雕确有不解之缘,用句中国成语来说,这叫“完璧归赵”。

如今我们站在德国的领土上,仰视着驾着战车巍峨壮丽的胜利女神,而曾经的德法两国将士的鲜血和白骨已然消声觅迹,跟尘土和硝烟化为历史的烟云。

历史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关头,布兰登堡门在柏林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坏。苏联红军穿过布兰登堡门攻入柏林,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德国国会大厦,宣告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当苏联士兵在布兰登堡门胜利女神像上撑起红色旗帜的时候,德国士兵用大炮轰击,胜利女神雕像受到严重损毁,仅剩下一只马头。

冷战时期,柏林墙开始建造。柏林墙从西侧广场将布兰登堡门围住,属于东柏林。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分隔了东西柏林人民近半个世纪,也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东西德统一,柏林城门重开。德国人民重建柏林城市与布兰登堡门,我们才看到今天这座门楼和雕像。

站在柏林墙的遗址上,耳边仿佛响起总统里根在布兰登堡门前发表的演说: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f you seek peace, if you seek prosperity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you seek liberalization: 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面对庄严的布兰登堡门和辉煌的胜利女神雕像,此刻我最想说的是:要和平不要胜利!要菩提树大街不要勃兰登堡门!

德国啤酒和德国猪脚

德国啤酒几乎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说到德国,你可以不知道夏洛特堡宫,国会大厦,布兰登堡门,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德国啤酒。德国啤酒有六大类: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无酒精啤酒。通常我们在美国喝的德国 Becks 是属于白啤酒这一类。到德国前,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参加德国著名的啤酒节,喝遍所有的啤酒类型。

没有想到,中午吃饭,导游带我们去当地一家餐馆“啤酒屋”。我一眼就看见门口的六类啤酒 sample。于是点了一个 “啤酒套餐” ,从白到黑,从生到熟,从有酒精到无酒精,通通喝了一遍。那叫一个爽!

如果说到德国猪脚,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德国猪脚,又称德国咸猪手、德国烤蹄膀、德国冰腿等,是知名的德国和奥地利的菜肴。德国猪脚选用脂肪较厚的猪后小腿,经盐腌制后水煮或火烤,并佐以德国酸菜等进食。

到德国前,就在超市买过台湾制作的德国猪脚。回来用水将其煮软,剔除中间骨头,置于冰箱。待其冷却后,切成肥瘦相间带皮的薄片,就是一道好看又可口的菜肴,颇有些象中国的水晶蹄片。由于猪脚事先是煮熟后,以木炭烟熏的方式,将传统德国调味料的风味,借着木炭的香气完全封在猪脚里,看起来油滑光亮的猪脚,表皮柔软而有嚼劲,脂肪部位也有弹性。

德国猪脚的做法南北往往不同,人们简单概括为“南烤北煮”。我的做法属于“北煮”。这次在德国餐馆里吃的是“南烤”。火烤德国猪脚的特色就在于猪脚皮脆而不干,嚼起来非常有劲,猪肉也饱满入味。在食用德国猪脚的时候,通常还要佐以德国酸菜、土豆等,再配上地道的德国啤酒。那叫一个“德意志”!

虽然这次到柏林一游,行色匆匆,走马观花的瞥了一眼柏林,也没有赶上德国啤酒节,但是却过了一把品尝德国六大类啤酒的瘾,又吃了一次皮酥肉嫩的南烤德国猪脚。真是痛快淋漓!就此一点,也就不虚此行了。后面参观的博物馆、柏林墙,以及前面看到的巴黎广场、具有特色的犹太人纪念墓地群,都在啤酒花的泡沫中融化了。

打油一首,以纪念柏林行。

夏洛特宫雕像立
开国先烈尘埃里
国会大厦添新顶
布兰登堡更骏骑
普法征战女神恸
两德拆墙夸统一
南北猪脚皆味美
举杯啤酒祈和平


波罗的海五国游——丹麦

邮轮从丹麦哥本哈根出发,途径德国,爱沙尼亚,俄国,芬兰,瑞典,再返回丹麦。北欧波罗的海五国游在浮光掠影中匆匆结束,留下一串历史人文地理的记忆 。

哥本哈根印象

知道丹麦是因为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The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鱼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却只换来了自身的悲伤、痛苦以及残酷的死亡。印象中,小美人鱼在清晨的第一道阳光打在她的身上时,她的身体溶解成泡沫。这样一个凄婉又坚贞的爱情故事,让小美人鱼对爱的追求化为永恒不朽。跟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样,世世代代活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其中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中国人。

今天的小美人鱼化作雕像坐立在水边一块石头上,静静的望着大海。周围满是熙熙攘攘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会象小美人鱼一样,为了纯真的爱情去牺牲尘世间的一切呢?

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城市,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走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以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为主,夹杂着现代建筑的市区。跟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扩建一样,到处可以看到修路的栏杆阻碍着行人,高高的起重机吊车在蓝天白云里划来划去,一边维修着古老的建筑,一边安插着现代的文明。

下榻在阿奈克斯酒店Annex,一个中档的酒店, 位置离中央火车站很近。酒店为一幢白色的大楼,门前有一头牛,身上是一张地图,花里胡哨的立在那里。作为一个标志倒是很新颖,但是跟古色古香的酒店不甚协调。里面的电梯装饰成书架的样子,使酒店里洋溢着书香的气息。不习惯的是,卫浴是公用的,厕所跟洗浴分开,在楼层的尽头。马桶也比美国日常家庭用的小一号。走道上还有几级楼梯,给带着行李的旅客带来不方便。房间很小,一张双人床几乎占据整个房间,房间一头还带洗漱台。放下行李,人往那里一站,房间就满了。看到这些,想起美国的一家欧洲商店IKEA里房间跟家具的布局,紧凑而有效的空间。

哥本哈根有不少中国的餐馆。第一天刚到,就在马路边上看到一个卖“天津煎饼果子”的小贩。上去跟老板 “刑大哥”聊了一阵子,方才知道刑大哥是哥本哈根的名人。上过当地各种媒体报道,甚至从中国来的游客也在电视看到过他。他的煎饼果子小车也是哥本哈根的一道街景。国人的生意是一定要照顾的,在丹麦也要发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买了一个煎饼,欧元5块,折合成6快美金,近40块人名币,在武汉可以吃上8大碗热干面了,还是有点贵的哦。不过,看着刑大哥把面浆扑在锅上,涂上鸡蛋,然后将果子(油条)和佐料卷在一起做成煎饼给我,然后,站在哥本哈根大街上,趁热咬上一大口香喷喷的煎饼,丹麦混合着中国的味道,就一股脑儿进入了异国他乡的肚子里。

哥本哈根中餐馆的白水都是要钱的,跟美国的不一样,而且一瓶水的价钱跟一瓶啤酒相似。所以,在餐桌上我们干脆就以啤酒代替水了。丹麦的嘉士伯Carlsberg啤酒在世界上都颇有名气。据说丹麦人嗜啤酒如命,平均一名丹麦人一年要喝掉 80公升啤酒。好像丹麦人几乎以只喝淡啤酒,他们的淡啤酒真的太淡,就象在美国喝百威Budweizer一样。我喜欢丹麦的黑啤酒,味道香醇浓厚。一大杯生啤酒,上面是白色的啤酒花,下面是深深的琥珀色,具有桶中發酵的醇厚辛辣風味,满载着丹麦厚重悠悠的历史。对着窗外的斜阳,举起杯来,让哥本哈根的晚霞融入杯中,喝上一大口,黑啤顺着食管进入胃肠,带着白色泡沫的啤酒花,小美人鱼就从大海里游了过来。

如同许多现代化的都市一样,哥本哈根也有一条步行商业街Stroget,步行街是哥本哈根最大的商业区,也是欧洲最长的商业街之一。在低调不喧哗的门面背后,是国际知名奢侈品的专卖店,时尚的商品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除此之外,各式的餐厅和咖啡馆,街头的艺人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哥本哈根的热闹与繁华。走街内的景点也很多,沿着中央火车站往下走,可以看到安徒生雕像、市政厅广场,还会看到丹麦王室举行婚礼的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再接着,登上圆顶塔楼,纵览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美景。在Stork喷泉附近,还可以找到克里斯蒂安堡宫 Christiansborg Palace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的公共设施很好。公厕容易找到,而且也不用付费。不像德国和俄国,加油站或是参观景点的公厕要收费不说,而且街道上基本看不到。

步行商业街的另一端,便是新港Nyhavn。一边是林林种种的酒吧和酒馆,沿街的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和露天餐桌椅,沿岸停泊在运河里的各式船只。游客可以在温馨惬意的餐厅享受晚餐,或者像当地居民一样,从附近店铺买些啤酒,在码头周围一边畅饮,一边欣赏这里独特的风景。穿越哥本哈根的水道很多,可以坐在游船沿着陆地岛屿环游,在微风中呼吸水面清新略微潮湿的空气,在蓝天白云和市井建筑间淌漾和徘徊,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漫步街头,看到的更多是古色古香的厚重历史特色,那些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以及博物馆比邻错落。还有教堂旁艺人弹奏着圣洁的音乐,引领着人们的灵魂在中世纪的塔顶环绕,在北欧秋日树荫下歇息,在这个城市中,古老与神奇、艺术与现代和谐的混为一体。

金风九月绕哥城
云海轻浮安徒生
丹麦黑啤游客爱
天津煎饼故乡情
皇宫古堡邀诗驻
湾畔新街入画行
日暮斜阳杯中过
山人隔海听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