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欧洲游(十四) 罗马

海上十日游的终点站是罗马。

根据罗马神话,战神和女祭司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当时的国王篡夺了兄弟俩外祖父的王位,又怕他们长大成人后推翻自己,令人把刚出生的兄弟俩抛弃在台伯河畔,所幸被一头母狼用奶喂养才免于一死。

兄弟俩后来被牧羊人带回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推翻并处死了篡位国王,并决定建造一座新城。但是兄弟俩因为在新城选址问题上起了争执,最后哥哥杀死了弟弟,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并成为第一任国王。至今在罗马到处都可以见到母狼与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像。

《母狼乳婴》青铜像

罗马人把这一天(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作为建城纪念日。连神话都有如此详细的日期记载,不由得人们不信都不行。


吃了最后一顿早餐后,从容地从船上下来。行李作业已经装箱,放在门口,船上工作人员已经运到码头的行李处。

前前后后都是下船的人。仿佛一瞬间,热热闹闹几千人的大船就空了。佛语有云:十年修得同船渡。大家都在一条船上,都是有缘人。如今,缘分尽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禁有些唏嘘。

港口的城堡,一看就是罗马的大气。沿岸的棕榈树想到了我们的佛罗里达。然后呢,怎么从这里到罗马?这就是事前不做功课的结果。我喜欢这种到时候不知道即将会发生什么,事到临头抱佛脚的感觉。后面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失望。意外惊喜自然好,即便是失望,也可以修炼泰然处之的心性。

拖着行李,我们四下观望。港口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港口有大巴士到火车站,每人3欧元。下车后,继续打听,售票处服务人员告知,有三种方式可以到达罗马。

一、坐的士到罗马,极贵,大概250欧元,此为下策,不予考虑。二、坐小巴士,几个人组成团拼车,大伙分担费用,大约50欧元两位。此为中策,可行。售票处服务人员撺掇我们坐小巴士,可是刚才还是乌泱泱的人群,出了码头,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三、买火车票。到罗马的火车票4.6欧元一位。到了罗马在想办法到旅馆。无疑这是上上策。

其实港口大巴到火车站不远,似乎出了港口就到了。下车后,一路上风大,把帽子从头上吹跑,追了几步才捡了起来。看样子是一路顺风之意。


9:00 火车发车。

这里车站和车上人不多,大概主要是船上下来的游客。位置很多,一人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坐在车上,一颗由于不知所终而动荡不安的心才安定下来。

意大利的区域火车

窗外是绿色的农田,时有牛羊淌漾期间。远处一边是连绵不断的丘陵,有些像早期中国乘火车的感觉。房屋有白墙红砖房,也有欧洲人喜爱的黄色。农村、农业、农民,似乎跟罗马没有关联。

沿途小车站略显陈旧,大概是离市区和中心地区的距离较远。一路上,上下的乘客不多,站台上显得不慌不忙的从容不迫。

不久,隧道似乎多了起来,一阵阵的进入黑暗,应该是山区地带吧。渐渐进入市区,周围的房屋开始高大起来,四五层的楼房,有栏杆的阳台,还有房顶上树立的蛛网一样的天线接收器。罗马周围还在用屋顶天线吗?当然。

听说意大利的区域火车最慢,最便宜但是不大可靠,在所有车站都停。估计我们坐的就是这种区域火车,很多的小站都停,上下车的人倒是不多。对我们这种游客而言,是最为合适的。

而城际列车是在高速和区域火车之间。他们一般是可靠的,但假如你需要赶飞机,最好支付额外的费用而去搭高速列车。当然,高速列车是快速而舒适的。时速可达360公里,只在大站停留。不过,高速列车也是目前最昂贵的列车,除了标准票价,还有追加费用,其中包括订票费。

一个小时后的10点15分,我们到达终点站,罗马特米尼车站(Roma Termini railway station)。

罗马特米尼车站,欧洲最大的车站之一。

我们上火车时,是最近的靠后的车厢。下车后,出站台也是车站的后部。从手机GPS上看,旅馆的距离在5-10分钟的步行距离。

特米尼车站非常的长,现代主义的立面、两重曲线的悬吊钢筋混凝土屋顶也是特色之一。因为特米尼车站独特的外型,所以也被称为“恐龙”。看着恐龙长长的上坡,担心领导拖着行李腿力不支,于是问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开车过去多少钱?司机一张口25欧元。我们坐火车一个多小时,两个人不到10欧元,区区不过10分钟的路,就要25欧元,这不是有点过分了吗?问他20欧元干不干,人家竟然傲慢地拒绝了。估计他在等大买卖。

咱可是当年野营拉练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主儿,一个特米尼车站的上坡就把咱难住了?老话说:夫妻同心,齐力断金。领导一转身,我就拉着两个行李箱,跟在后面就走。其实,出了车站的范围,左拐一个街区,右拐两个街区就到了。不过,说实在话,那个恐龙的上坡还是真的很长。


11点钟到了旅馆。不过旅馆下午2点钟才开始入住。将行李寄存在旅馆,紧接着就开始了城市游。出门两条街,在特米尼车站附近,就有随上随下的“绿线城市观光车”。两天的票价,60欧元两张票。跟海上游路过的那些城市观光车相比,不仅更便宜,而且时间是整天。

热闹的罗马,长长的队伍。我们在起点站排队等了两辆车都上不去,直到第三辆才上车。一口气看了一圈,有如下几个景点:

  • 特米尼站 Termini Station 是个大火车站。
  • 圣玛丽亚马焦雷 Santa Maria Maggiore 大教堂,城市最高的纪念碑。
  • 斗兽场 Colosseum 一定要进去看到地方。
  • 马戏团马克西姆斯 circus Maximus
  • 威尼斯广场 Piazza Venezia
  • 梵蒂冈城 Vatican City
  • 博尔盖塞别墅 Villa Borghese
  • 巴贝里尼广场 Barbering Square

一点一刻钟,回到起点。一圈转下来,最初的印象,城市大气,建筑高大,大广场,大帝国。

回去的路上,看到旅馆附近有个韩国餐馆,半地下位置。下去点了一个铁板牛和一瓶罗马的啤酒佩罗尼 (Peroni),领导点了一个豆腐海鲜汤,店家上了四五个小碟子。

虽然不是很饿,但是汤、肉、饭、小菜很对胃口,竟让被我们一扫而光。喝得也有点微醺了。

回到旅馆,办理入住手续。然后,坐车重游。到了想仔细看看的地方,就下马观花。


下面是在观光车上所拍沿途风景,由于角度、距离、方位多种原因,无法表达特点和全面。

欧洲的教堂多,不信主的人多半不知就里。比如观光车经过的第一站:圣母大殿(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是天主教会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

圣母大殿

传说公元4世纪的盛夏,圣母玛利亚托梦给教宗,让他在下雪之处建立一座修道院以显示圣母的荣耀。结果第二天早晨山上落下了雪,教宗遂命人在此建立起教堂,故教堂又名圣母雪地殿。如今,该教堂还有洒落白玫瑰花花瓣以象征这一圣迹的活动。该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圣母命名的教堂。

听说教堂建成以后历尽多次改建,因而该教堂也包含了多种艺术风格。可惜我对此兴趣不大,所以,有许多金碧辉煌的东西在里面没有看到。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是罗马的一座天主教次级圣殿。档次虽然不算最高,但是其裸露的断壁残垣,比完善的教堂更能表现历史的摩灭过程。该教堂建在昔日戴克里先浴场(Thermae Diocletiani)的冷水浴室内。而戴克里先浴场曾经是古罗马最大最奢华的公共浴场。

仙女喷泉

位于共和国广场中心的仙女喷泉(意大利语:Fontana delle Naiadi)是罗马的一个喷泉。有四位跟水有关的仙女,分别为为湖泊仙女(Lakes)、河流仙女(Rivers)、海洋仙女(Oceans)和地下水仙女(Groundwater)。

展览宫

展览宫(意大利语:Palazzo delle Esposizioni)是罗马的一座展览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位于民族街。它在法西斯时期曾加以修改,因为它的风格修改被认为与时代脱节。展览宫拥有电影院,礼堂,咖啡厅,餐厅,图书馆和一个多功能空间,是一个小型的休闲和学习的好场所。

维托里亚诺(国家纪念碑)

维托里亚诺(国家纪念碑)不是一个很老的建筑。建于 1885 年至 1935 年之间,以纪念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位国王。

它还保留了祖国祭坛(意大利语:Altare della Patria),最初是罗马女神的祭坛,后来也是意大利无名战士的圣地,因此具有供奉意大利的世俗寺庙的功能。

祖国祭坛矗立在古罗马的中心,并通过从威尼斯广场辐射开来的街道与现代罗马相连。象征着一座献给自由和统一的意大利的世俗寺庙——以美德庆祝安葬无名战士(为祖国和相关理想而牺牲)。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由楼梯连接的三层建筑,并以柱廊为特色的门廊占据主导地位。在建筑和艺术上以意大利统一为中心,出于这个原因,国家纪念碑被认为是意大利的国家象征之一。

今天时间来不及。明天还会来,用脚步来测量。

圣雷多圣母堂

圣雷多圣母堂,就在图拉真圆柱(意大利语:Colonna Traiana)街对面。相比之下,比图拉真柱要高许多。

图拉真圆柱

其实,图拉真柱净高30米,包括基座总高38米,单独看起来还是很高的。该柱于公元113年落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柱身外表浮雕精美,柱体之内,还有螺旋楼梯直通柱顶。

波图努斯神庙

波图努斯神庙(意大利语:Tempio di Portuno)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带有门廊,两侧有附墙柱,座落在高台上。兴建于公元前75年,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虽然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却是罗马神庙中保存得最好的神庙之一。

希腊圣母堂的教堂与钟楼

希腊圣母堂教堂的钟楼则是全罗马最高的中世纪钟楼。门廊的排水口上有一个古老的雕塑,叫做真理之口(意大利语:La Bocca della Verità),类似人的面孔每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

真理之口

这个雕塑被认为是1世纪古罗马喷泉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井盖,描绘的可能是一个古希腊或古罗马宗教的神。不过,真理之口最有名的特色,是用作测谎仪。从中世纪开始,人们相信如果有人撒谎,他的手伸进口中,就会被咬住。

《罗马假日》镜头

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而言,最为熟悉的是真理之口出现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因为女主角(奥黛丽·赫本 饰)和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 饰)两人最初并未告知真实身份。在真理之口,他们看到了一个据说能够咬下说谎者的手指的石雕。当男主角把他的手拿出来时,他把手藏在了袖子里使之看起来像是被咬掉了。当女主角大声惊叫的时候,他却把手重新从袖子中拿出了并大笑。

《罗马假日》让在电影上演那年才出生的我知道,原来将罗马这座古老的城市竟然还可以与当代的浪漫相连。

胜利者海克力斯神庙

胜利者海克力斯神庙(意大利语:Tempio di Ercole Vincitore,。是一座古罗马神庙建筑。位于罗马的屠牛广场(Forum Boarium),就在波图努斯神庙附近。古老的圆形罗马神庙,周围被希腊风格的白色大理石柱廊环绕着。

马克西穆斯竞技场(Circus Maximus,意为“大竞技场”)是古罗马时代建造竞技场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西穆斯竞技场逐渐从最初的繁荣至现在的破落。

马克西穆斯竞技场

大片绿油油的草坪掩盖了这里曾经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残缺不全的历史建筑遗迹在树木掩映下时隐时现。如今,大竞技场只有一小部分保存至今,包括跑道与中央栅栏的外围。一些匝口仍然存在,但是大部分的座位都已经消失了。如果不是时间仓促,我真想踏上这块的土地,去静静的感受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

10月25日 周二


12月1日 补记

西南欧洲游(十三) 圣陀螺配诗

不知不觉,一晃就是海上的第“十日谈”。

想当年,佛罗伦萨发生一场黑死病瘟疫,导致整个欧洲因此病而死者,据说多达上亿人。与当今的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可有一比。薄伽丘以这次瘟疫为背景,执笔写下了《十日谈》。讲七女三男到郊外山上的别墅躲避瘟疫。这十位男女就在那个世外桃源住了下来。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渡过难熬的日子,最后讲了一百个故事。

记得我读《十日谈》的时候,此书尚为禁书。至于从哪里借来的,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十日谈》在WG前是公开发行的外国名著。WG时,同很多其它的书籍一样,被打为封资修的“四旧”读物,被当局“静默”了。

《十日谈》故事来源广泛,除了西方文学以外,还有些取材于东方民间故事,如《一千零一夜》等等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少男少女们聚在一起,自然会讲到爱情和人类的七情六欲。估计此书就禁在这里。

在西方文学史上,《十日谈》的写实主义文学风格,对后来西方文学发展影响甚大。可以说是开启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之先河。有人甚至将《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

我们这次参观英国参观西敏寺(Westminster)时,曾经见到英国文学泰斗乔叟的石碑,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有摹仿薄伽丘《十日谈》的痕迹。


不过,这些跟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圣陀螺配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纯属西南欧洲游进入第十日,而产生的些许联想。

圣陀螺配诗(法语:Saint-Tropez)的官方中文译名为“圣特罗佩”,其所处的半岛及海湾都以圣陀螺配诗命名。自16世纪起,这里就出现了贵族社区,现在为法国地中海沿岸重要的旅游城市,听说很多影视作品也取景于此。

圣陀螺配诗是一个小城市。人口仅仅4千人左右。跟我居住的瓦蓝湖社区的人口差不多。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法兰西的领土,因此,有点小兴奋。


天蒙蒙亮,就在船上收到岸上的T-Mobile信号了。

欢迎来到法国!您的计划包括我们提供的无限数据,外加无限文本,无需额外费用。通话费用为0.2美元/分钟。

一大早,海天尚在朦胧之中,我们就登上游轮提供的救生小艇,在海浪的颠簸中驶向圣陀螺配诗。

港湾

从小艇上岸,一位海关女士看了我们一眼,二话不说,就友好地放我们进入法国。一句当年学过的法语脱口而出:Bonjour Madame!(你好,女士!)

码头的一边,停满了游艇。这情景似曾相识。记得在华盛顿的波多马克河边常见。那是有钱人停泊游艇的地方。从游艇的密集排列看来,圣陀螺配诗的有钱人应该不少。

此外,内港还有豪华游船沿海湾排开。有些游船还提供海湾游的服务。看来,圣陀螺配诗的确如介绍所言,该城市的人均收入,大大高过法国全民收入的平均值。这跟16世纪起出现贵族居住区的历史似乎不无关系。

豪华的游艇码头上,竟然有城市隐士在砖头砌就的人行道上“修行”。前面铺在地面上的,是向游客申述大发慈悲的理由,以及接纳善心和善款的善布。旁边是昨晚过夜时的行头,装在一个红色旅行包里,以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带轮子的折叠旅行架。什么叫“大隐隐于市”?

如果是中国人看到,恐怕很容易联想到杜工部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

街道

早上的街道,大部分店铺还没有开门。沉睡待醒的街道十分安宁,正好适合游人从容打量。

圣陀螺配诗的街道不宽,这是可以想象的,一个4千人的小镇,不需要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10条车道那样宽大的马路。有这样单行双轨马路足够了。马路一边的人行道还有绿色铁柱护栏,虽然实际上没有什么用,但是给人作出一幅有模有样的保护行人的姿态。

其实,这样宽的人行道,日常生活就足够了。

人行道边,一个象征性的小门,上标门牌号码,拾级而上,就到家了。

拐角的墙上,有一扇窗。屋里的花大概是憋不住了,使劲地从屋里探出头来。一边呼吸着清晨新鲜的海风,一边顺便跟路上的游人打着招呼。Bonjour !我只会这一句法文打招呼用语,意思到了就行。

街头的老树,竟然在腰间结了两个类似灵芝的蘑菇。不知可否食用?路过的法国人对此见怪不怪。如果这蘑菇开在武汉的大街上,人们会视而不见吗?

除了大自然不加修饰的风情,小城还是很现代化的。停车付费机就这样大大方方地安装在街头。上面是太阳能板电池。似乎不怕小偷的智取和劫匪的豪夺。大概富人太多而导致小镇的民风淳朴吧。

马路边的停车路桩看起来也很现代化。付了钱,路桩上灯就绿了,而且表明还有多少时间。停车时间超过了,路桩上灯就红了,提醒车主超时的时间。

慢慢行走在小城安静的马路上,想起木心 《从前慢》诗中的句子: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港湾一条街,街边伸出帐篷,全是一溜的餐馆,等到中午十分,好戏就要开张了。

走着走着,身上渐渐热了起来。地中海的气候被商店外面的电子广告牌告知:摄氏22°。

那就坐下歇歇脚吧。街头空地上,有椅子供行人休息。不得不说,这个城市虽然不大,但是它的心是向着游人敞开的。

听说武汉最近新开放了一个商业大楼,据说是武汉第一大的商业设施。进去后,要想每家都看看,恐怕一天都逛不完。人们的反应是,里面休息的椅子太少了。累了,没有地方坐。只好到底层的餐厅里休息一下。当然,不好意思白坐,要花钱买点东西的。

历史

一个街头公园里,有三尊人头像,二男一女,应该是有纪念意义的人物。不懂法语,拍照下来,用翻译机译成中文。、

这位来头比较大。是19世纪上半叶印度次大陆锡克帝国的征服者和统治者大君兰吉特·辛格(Maharaja Ranjit Singh 1780-1839)。这位大君不可小觑,他是18世纪前半期印度最杰出封建统治者。他主持了锡克军队的现代化军事改革,购置西方先进武器装备锡克军队,并聘请法国军官担任军事指挥官,使得锡克军队成为印度仅次于英印政府的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以蕞尔小邦之地建立起强大的锡克王国,并与英印帝国并驾齐驱,称雄一时。

而这位让·弗朗索瓦·阿拉德将军是本地人。身为一名法国军人和冒险家,于19世纪上半叶在大君兰吉特·辛格麾下服务。他受命培养一支龙骑兵和长枪兵部队。完成这项任务后,使得锡克军队在印度大陆成为仅次于英印政府的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此后,阿拉德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成为大君服役的欧洲军官团的领袖。

阿拉德将军算的上是一个贫民出身的草莽将军,类似帮助唐王李世民打天下的瓦岗寨英雄好汉秦琼程咬金之类。在圣陀螺配诗这个小地方,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这位女士是喜马偕尔邦的公主班努·潘黛(Bannu Pan Dei),阿拉德将军的妻子。婚后,他们生了七个孩子。 后来阿拉德将军携妻子回到故乡圣陀螺配诗,为纪念他们的爱情建造了“潘黛宫”。当他回到印度,再次在大君的军队服役时,他把潘黛公主留在了圣陀螺配诗,担心如果他因任何原因死在印度,她可能会成为萨蒂。

萨蒂是一个在印度与孟加拉的民间恋爱故事,后来演变成习俗,即妇女在丈夫死后(一般是葬礼上)自焚殉夫以表达对先夫的忠贞,这个习俗散播到其他宗教如锡克教和伊斯兰教。

潘黛公主在阿拉德将军死后的两年后去世,不过,在此之前,她已经皈依了天主教,这样,公主在将军之后也加入了天主教的行列。

小城不仅有历史,还有有蚊子。在照相和翻译过程中,有蚊子从青草丛中飞出,在身边环绕。再三躲避不及,仍然被蚊子不弃不离地亲了两口。当然,它也因此长眠在墓碑之下,跟伟大的将军和尊贵的公主作伴,是谓死得其所。


雕塑

圣陀螺配诗虽小,可是街头巷尾的塑像倒是不少。一出海关的大门,左手第一条街上,就有一个亮的耀眼的鎏金女郎。她身体前屈,头靠双膝,双手抚脚,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似睡似醒,似有所思,自然清纯地出现在游人之前。上下左右没有看到任何说明。不由让人想到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姑且以《荷美人》暂名之。

有点令人不解的是,在《荷美人》座下,竟然有一个破碎的酒瓶。下半截树立着,似乎里面还剩有一些残酒,上面的瓶口打碎后倒在地上。谁会在这个贵族小镇上做这等下里巴人的事情?难道小城除了有游艇码头上的隐士以外,还有其它夜不归宿的酩酊大醉之徒?有点不可思议。恐人不信,立照为证。

小城的塑像,多以黑色和金色为主。这位芭蕾女郎四肢健美,一袭金色短靠舞衣将身体曲线尽情展露。两脚立地挺天,金色的舞鞋恰似画龙点睛,将健美二字描绘得淋漓精致。

顺海港小路走不远,就是另外一座黑金健美得男子倒立塑像。一个是一脚着地,一脚向天;一个是身体倒立,双手着地,双脚向天。都是健美和力量的象征。

当然,人们不可能时刻保持那种健美的瞬间。累了,也是要休息的。这位黑金组合的女郎,则悠闲地坐在地球仪上,突出的,仍然是大腿的健美。

如果说,小城的雕像全是黑金的组合,那就错了。这位泳后闭目养神的美女,让人感到小城本身就具有的轻松闲暇。不仅如此,她放松得几乎就要一边倾倒,令人不禁要赶紧上前扶她一把。

以上那些雕塑,都有一个特点,“亲不可及”。它们不管是什么姿势,都是高高在上。即使想上前扶她一把,终究还是够不着。

回来的路上,远远看见,街角处有个风姿绰约的女士站在那里。身材高挑,一袭合身严谨的黑色打扮,头戴一顶草编短檐太阳帽。待我走到近前,发现女士竟然赤脚站在一块不锈钢板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模特,一个另类的塑像。因为这个塑像比较接地气,所以也没有征求人家意见,自顾自就在旁边跟人家合影。

橱窗

其实,圣陀螺配诗的商店和橱窗还是挺有特色的。商店一般都不大,一两个橱窗,里面的展品颇有品位,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精致细腻又具有文艺范儿的小城。

画廊中的鎏金花豹。一双前脚踏进高跟鞋里,一脸好奇的样子,看着外面的游客。很想进去跟它打个招呼。

海港边,带着墨镜的花狗,抽象得不仔细看就分辨不出来。像邻家三只腿的哈士奇,一大早就在那里等着人去抚摸。

俱“吃喝玩乐”(Skittles)于一身的“旅行箱”。未来的旅行箱会是这样的吗?不知那个站着的托尼(Tony)是小熊还是小老虎?

不知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后现代艺术“狗”。把所有的文字和符号都强加在它身上,也许是未来联合国聘用的同声翻译狗,不知道它懂不懂武汉话“个板板”?

几何图形的家具和室内装饰物。简单,明了,大方。其实,若有兴趣,自己抽空也可以作几个玩玩。看起来不难嘛!

具有地中海特色的法式室内装潢和家具。

不知所云的现代壁画。这里面没有西班牙设计师高迪不喜欢的直线,全是莫名的曲线立体造型。实在看不懂的就说:哇,浪漫情怀!哦,先锋造型!

这两个人物还看得出来。但是他们两个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地到底在干什么?除了夸张的身形舒展和脸上神秘的符号,有没有圣陀螺配诗面对大海的张扬?

这位女士就显得文静多了。是否颇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意境?

铁栅栏锁不住的地中海色彩斑斓。

刚上岸时,大多数商店都没有开门。我在一家橱窗里看到一种服装,现在这种样式很少有了。橱窗里陈列着两件过去法国宫廷中贵族穿的服装。一些猩红,一件海蓝。前面有一排紧身扣饰,让我联想到当年那些伯爵侯爵什么的服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大概也是穿的这种服装。

不过,都法国大革命了,现在还有谁会穿这种衣服呢?就像我在中国买了两件丝绸的中式服装,只有春节时偶尔穿一下。

等我们慢悠悠地转了一圈回来,那家商店开门了。不禁进门仔细打量那件衣服。领导说,那玩意一看就知道很贵的,言下之意是我买不起。于是跟领导打了一个赌,一百欧元我就买了。弱弱地问了一下价钱,我打赌的一百欧元只是那件衣服的一个零头。

结果我输了。唉,好不容易到法国看上一件衣服。


走之前,一定要尝尝法兰西的点心,也是安慰和平复一下自己买不起衣服的沮丧。于是,买了两块点心,坐着小艇,摇摇晃晃地回到了船上。

这,便是我的海上第“十日谈”。


10月24日 周一 海上第十天


11/23/2022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