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2021 星期三 晴

星期三,佛罗里达仍然是大好晴天。上午仍然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


欲将积木比原子 湘音得馍可了得

苏菲昨天收到的信只有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比上封信里的那三个问题更蠢。

“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是吗?苏菲不这么认为。不过,倒让我想起小外孙女2岁时,有两件东西她很喜欢。一是电视中的儿童节目,她会一脸认真地盯住电视里的人物或者动物看,那个模样像个小大人。让我不禁想到罗丹的著名雕塑“沉思者”(法语:Le Penseur;英语:The Thinker)。

另一个就是乐高(LEGO)玩具。一堆形状大小不同的五彩的塑料积木,可以组成各种模型。小丫头会自己先在地板上铺上一个姥姥练习瑜伽的垫子,要让我打开装积木袋子上的拉链,她就哗啦一下将积木全倒在垫子上,这是她最喜欢做的事!然后,坐下来按自己的方法拼出她喜欢的模型。拼好后,再拆散,重新建造。如此再三,乐此不疲。

这些乐高积木很容易组合。虽然它们每一块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互相衔接。积木的材料也很好,摔不破还经久耐用。最棒的是,外孙女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难道不是我们长大后一辈子的追求的吗?此刻,恐怕是小丫头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可是,这跟哲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封新的来信,让苏菲的心从玩积木的疑惑中冷静下来。

打开信封,是厚厚的一叠信纸。开头不再是问题,而是对上封信问题的回答。“如果你能够回答有关积木的问题,你将可以了解这位哲学家的课题。”然后是一张照片,写着“德谟克利特”(希腊语:Δημόκριτος,英语: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年同学们都笑着模仿的“得馍可了得”吗?我们的哲学老师是一位“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湖南人,第一次上课就用“湘音”为我们介绍了“得馍可了得”。那时的我们很调皮,课后学着用湖南方言给老师起了个外号“得馍可了得”。这样我们就记住了 “得馍可了得” 老师,还有德谟克利特,以及“原子”跟他的关系。

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atom)。原子不可分割,但是不完全一样。这样就可以解释它们何以能够聚合成像罂粟花、橄榄树、羊皮、人发等各种不同的东西。也回答了先前那些自然哲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

德谟克利特相信,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当一个物体,如一棵树或一只动物 ,死亡并分解时,原子就分散各处并可用来组成新的物体。它们可以一再重复使用。并且,同一块积木今天可以用来造卡车,明天可以用来造城堡。这也是积木为何受到欢迎的原因。

不能不说,这是人类认识论上的一个进步。在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设备的当年,德谟克利特唯一的工具就是他的哲学思考。限于历史局限,在运用他的理性思考之后,他也只能提出这样的答案。在哲学领域,他被看作是一位经验论者。

德谟克利特不相信有任何“灵魂”的力量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然而,有关“灵魂”这档事又怎么说呢?它一定不可能是由原子、由物质组成的吧?苏菲想。事实上,那是可能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

由于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因此人们称他为唯物论者。上学时,学校教导我们,唯物主义观是正确的宇宙观。这样看来,德谟克利特可以是唯物论的祖师爷了。

看到这里,席德觉得,德谟克利特关于 “灵魂” 的看法,至今都没有事实可以证明。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看来,不能被证明的就是不“科学”的。因此,只能看作是他个人和唯物论者的“认为”和看法而已。


命运和自由意志 人类与上帝神祗

不过,下一封给席德的信,就完全不一样了。苏菲一下子看到三个问题:

你相信命运吗?
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吗?
是什么力量影响历史的走向?

罗丹的著名雕塑“地狱之门”中的“沉思者”。

苏菲有点蒙住了。“命运”和“神灵”不是物质的东西,唯物论者是不相信它们的啊?其实,可能是年纪还小,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命运。可是,她知道周围有很多人相信,比如同学琳达就相信占星术;邻居汤姆在路上遇见黑猫,就表示运气不好;罗莎阿姨在自夸好运时,会敲一敲木头,据说可以避免带来厄运。

第二个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发达,人们渐渐不再认为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有许多疾病都可以被医生治好。苏菲在这一点上,比较相信医学。因为即使每个星期天全家会到教堂去祈祷,但是一旦生病,妈妈还是会带她去看医生,通过吃药打针减除病痛。但是,还是会有人认为,相信神的力量就可以痊愈,譬如祈祷上帝。苏菲听别人说,甚至有人相信,有病不用到医院,只需在心中转动一个大法轮就可以治好病。

最后一个问题就更难回答了。苏菲以前从未深思过什么力量会影响历史走向的问题。应该是人类吧?如果是上帝或命运的话,那人类不就没有自由意志了。要知道,苏菲是非常崇拜个人的自由意志的。

信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解答的。在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不了解的事物,比如中世纪瘟疫流行病——鼠疫、黑死病;还有一些自然力量如天上雷电、地上火山地震等等,归咎于某种超自然力——命运、神话、上帝。人们会将这些超自然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想象为上帝或某个神祗的力量,并且由此相信这种超自然力量会影响历史的走向。

对呀,那时人类早期的情况,苏菲想,现在就不同了,尤其是疾病和医学方面,比如流感和现在的新冠病毒流行病,人类研制的抗箘药物和疫苗,正在一步步第控制瘟疫流行。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如北美的火灾和飓风,欧洲和郑州的暴雨水灾,人们也在一步步地了解到它们的成因,并且寻找预防和规避灾难的办法。

想到这里,苏菲给席德发了一个信息:“你知不知道哲学家?”

“当然,我知道一个叫‘得馍可了得’的哲学家。”我马上回复她.

哎,苏菲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

我还没有来得及问,网课时间就到了。下课。


07/20/2021 星期二 晴

十有九人行五不 百无一用是书生

读张冠生所著《纸年轮》,还在民国早期徘徊。读到其中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忽有所动,联想前人所说的五不——“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看来这个世界的舞台不属于那些具有“慈、义、善、情、仁”品质的书生们。不过,“五不”似可为瓦蓝湖山人的蜗居披上一层体面的籍口。进而,从“一生多舛看风云,长使书生泪满襟”的多情无为中,悟到古人早有的处世“智慧”。

“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句,来自清人黄景仁的《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诗人的“不平鸣”和“春鸟秋虫”的典故,来自唐人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读了韩愈的文章,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人的“杂感”。

韩愈的文章起首不凡,开始便是那句有名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继而用了许多自然界的例子来说明不平则鸣。比如这段“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用鸟声表示春天,雷声表示夏天,虫声表示秋天,风声表示冬天,来表明四季的推移变化,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由此引申到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这样,“人不平则鸣”。

据说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所以才有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感。诗到最后,诗人从感叹中出来,不再担心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那不过是春鸟和秋虫发出自己的声音,既是“ 物不得其平则鸣 ”的感叹也是命运的使然。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韩愈在文章结尾说,孟郊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其实,整篇文章是为孟郊的不得志而鸣不平。只是不知道孟郊是否了解了韩愈的意思,把自己的一切交付于天命,还是继续人不平则鸣?也不知黄景仁是否悟到“ 其命于天者 ”其中的哲理和奥秘?

曾经在《古文观止》中读到韩愈的文章,当时,只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和他被发放的命运感到惋惜,对其中的重要表述“不平则鸣”反倒忽略了。真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例子。


历史迷雾曾经渐渐清晰,事件始末又将隐入烟尘。半个世纪前的武汉“七·二〇”事件,如今还有几人记得抑或愿意提及。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那个时代的幸存者,随着越来越多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对事件的原委了解得越来越清晰,也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越来越坚定。同时,对于那个年代自身经历的看法也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趋于理性。

每当这个时日来临,如果有可能,都会梳理一下往事,回顾当年经历者的回忆或是感想。或许路不同,皆是同辈人。看看当今社会众生如何演绎过往的旧事,正如;“旧事怕闻遗老说,新篇半为国殇哦。”


郑州欧洲遭暴雨 水火无情人有情

河南郑州在暴雨下水灾严重。据预报,暴雨还将持续两天。

从油管(YOUTUBE)视频看到,郑州全城已被暴雨洪水淹没。地铁被淹,街道变河,居民被洪水冲走,汽车漂浮,地下商城被淹。场面惊人。即使这个场面发生在武汉,也是不得了!前年在郑州住过两天,那些熟悉的街道竟然是齐腰深的水流,曾经走过的地下通道恐怕已经淹没。大有“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感觉。

前段时间,欧洲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暴雨洪水成灾,现在暴雨洪灾又来到郑州,这个地球到底怎么了?

郑州属于旱多于涝的内陆城市,是否能应对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暴雨灾情?

郑州市政府宣布即刻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驻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队共计约2万余人已全员出动,分布在黄河大堤和水库等重要区域,许昌,驻马店等地驻军与武警部队的援军已在路上。

水火无情人有情!解放军来了!在大灾大难的时候,这句话就是生机就是希望。

祈祷郑州人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