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2021 星期一 晴

星期一,上课。又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回到课堂里。不过因为疫情的关系,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

疫情下,在家中上网课。

苏菲神秘看世界 席德莫名近哲学

网课上有个同学叫苏菲。照片上,她的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因为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太大的缘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最糟糕的是她有一头直发,简直没办法打扮。所以,同学们有时叫她:“亚麻色头发的女孩。”

时光我回到十五岁的生日,那年我在学校里的名字叫席德。那天,有一封本来寄给我的信,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就寄到了苏菲手里。

信里写着:“你是谁?”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后来,苏菲又收到了第二封寄给我的信。上面写着:“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封神秘的信把苏菲弄得脑袋发昏。她现在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谁把那两个信封放在她的信箱内;第二个,是那两封信提出的难题;第三个,则是要不要告诉我。

很快,她对第三个问题有了答案。她决定暂时对我保密。因为她确信:我也不知道答案。苏菲太小瞧人了,虽然她课堂考试的成绩比我好,但是课外活动她都输给我了,比如跑步、踢球、游泳、爬树、掏鸟窝、粘知了等等。关键是,她怕告诉了我,以后就再也收不到这些神秘的信件了。说不定,她还有些小小的嫉妒,有人会问我她回答不了的问题。对,肯定是这样。

第二天,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苏菲继续收到寄给我的信。信中讲了一个魔术师如何变兔子的故事。而且,又是以一个问题开头:“哲学是什么?”

信里说,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记得我上哲学课的那年,是一个思维混乱的WG时期。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地念着课本上的哲学定义:“哲学是两军相争的战场。”

哲学,跟数学一样,难道不是一种学问吗?怎么成了战场?虽然我跟苏菲一样,被哲学的问题搅得脑瓜子稀里糊涂,但是苏菲的学习成绩告诉我,考试的时候,必须这么回答,否则就是一个“错”——不仅影响成绩,还会失去奖学金。

怪不得,我的学习成绩比不过苏菲,因为很可能我具有一个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好奇心,所以常常不按课本上的答案,按照自己的理解“自作主张”地回答。为了分数,更主要的是奖学金,我将这个答案牢牢记在脑子里,直到今天。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似乎随之也失去了好奇心。同时,也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是做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人,跟周围大多数人一样?还是做一个充满童心的人,具有一颗对世界带着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在后院灌木丛中的苏菲,陷入了思索。

下一封信又来了。这回讲的是有关神话的故事。听哲学课很累的,神话故事就轻松多了。苏菲在这一点上,跟我的感觉一样。要知道,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索尔(Thor)与他的铁锤的故事。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时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一挥动锤子便产生闪电与雷声。挪威文中的“雷”字意指索尔的怒吼。在瑞典文中,“雷”字原来指神在天上出游。当天空雷电交加时,便会下雨,而雨对北欧农民是很重要的。因此,索尔又被尊为象征肥沃、富饶的神。在中国,神话故事里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也有雷公电母来打雷闪电,更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洒甘露施云降雨。

话说有一天,索尔的锤子被巨人们偷了,于是天不下雨,旱灾发生。故事的最后,索尔又将它取回,将巨人们杀个精光。这个可怕的事件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结局。索尔,这个天神世界中的蝙蝠侠或OO七,又再一次击败了恶势力。

如此这般,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而哲学家们拒绝接受这种解释。有一位名叫赞诺芬尼司(Xenophanes)的哲学家指出,人类只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这些天神,认为他们也是由父母所生,并像凡人一样有身体、穿衣服,也有语言。其实,上帝不也是这样创造他的子民的吗?

神话故事讲完了后,苏菲学到了一个哲学家们的思考方式,一个“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随之而来的信,苏菲照例不告诉我,而是自己一个人躲在后院花园浓密灌木丛中的小洞里偷看。信纸上写了三个新的问题: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开始,苏菲觉得这些问题很蠢,但是,整个晚上它们却在她的脑海里萦绕不去。第二天在网课上,她换了一种说法来问我同样的问题。

“席德,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与电子。这些粒子还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吗?”

说实在话,我学到的知识没法回答这样的终极问题。但是,我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物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到达一个极限。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那也就是说,归根到底,万事万物是由某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对吗?”苏菲巧妙的回到第一个问题上。

“你是在质疑物理老师,还是在问我?”我不正面回答,而是用一个反问来回避这个我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才不上当呢。不过,这个问题似乎从自然界的范畴转移到哲学领域了。

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这两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轻松第回答。

苏菲的回答当然是——“NO”。事实上,水永远不会改变。纯粹的水将一直都是纯粹的水。水与泥土当然不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世间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只不过是我们的感官认知,因而,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是这样的吗?”我开始反问她。

“……”电脑那头没有回答,似乎这个推论苏菲有些拿不准。

“如果你回答YES,是不是可以因此推断:世间万物都会改变,所以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呢?”我继续问道。

“等等,让我仔细想想。水不变,物质不变……可是我们眼睛看到得世界的确是千变万化的呀?我们的感官认知难道不是自然界的反映吗?…… ”苏菲终于被我的问题难倒了,哈哈!

网课时间到,看样子,关于宇宙基本组成物质与自然界变化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必须要等到明天再说了。

就这样,这些早期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这种对事物思考的方法,也把哲学从对自然界的探索中导入哲学的思辨。

不知道苏菲今晚怎么想,反正我开始对深奥的哲学有些感兴趣了。


07/18/2021 星期日 晴

又到了周日,天气依旧晴朗。看样子,佛罗里达不在美国西部高温山火和欧洲大水泛滥的影响之下。至少飓风爱莎离境后,佛罗里达一如既往地向大家展示,这里是退休者的最佳居住地。


秦叔宝好汉岔道 讲义气两肋插刀

有些耳熟能详的话,说久了,反而就不知道原来的出处了。比如两肋插刀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理解,一目了然,就是两边肋骨插上刀。人们常听到的用法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算什么。”表示为朋友讲义气连死都不怕。词典上的解释是:“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在一个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而举办的“汉语桥”比赛上,冠亚军对决的最后一道题就是:请问“两肋”的原意是指什么?举办方提供的选择题如下:

A. 一种小吃
B. 一个地名
C. 一种器官

进入决赛的两名选手,一个举牌选择A,另一个选择B。事后证明两人都不知道“两肋”的典故。

选择A的选手在不确定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运用了选择题考试中常见的推测法。她认为汉字的“肋”字跟肋骨有关,且是“肉”字旁,再加上刀切肉的关系,可能是用刀插在某种小吃上。这个推测是很有道理的。

选择B的那名选手,则采用“排除法”。他觉得这个题出得刁钻古怪,排除了小吃和器官后,他觉得“地名”应该是最不可能的。试想,用刀插在地名上,跟讲义气和不怕死,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但是,他决定“绝地反击”,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插上一刀。

我坐在台下,几乎要选C。因为肋骨离心脏这个器官最近,在那儿插上一刀不是要命么?不就是讲义气不怕死吗?其实,我也不知道原来的典故是什么。

最后答案揭晓,正确答案是B。所有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得了冠军的那位,只能说他是运气好。用俗话讲,是“瞎猫碰上死老鼠”而已,并不能证明某一种猜测方法的正确,或者说排除法优于推测法。

不过,那位冠军得主倒是个认真的人,比赛后他去查了一下“两肋”的典故。原来是来自《隋唐演义》的一段故事。讲的是天下有名的山东好汉秦琼(字叔宝),在一个叫两肋庄的地方,为了保护朋友而故意走了岔道。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琼为朋友“两肋岔道”这句话,不知道怎么传来传去就变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了。再后来,这句话在流传中被搞笑玩坏,演变成了“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插兄弟两刀”。

由此想到另一个成语“不求甚解”。在今人眼里,不求甚解被理解为不求彻底了解,只求知道个大概。因而常作为贬义词,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是指喜欢读书,但是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样的去读书,才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实,作为成语的“不求甚解”,本是褒义,就是不要去刨根问底。现在的意思已经偏离陶渊明的原意。

我个人理解,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人们都要精心去细读的。尤其是当下,除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还有当代人佳作不断涌现,更有世界文明繁星璀璨,各种书籍是读不完的。这里说的是好书都读不完,更不要说还有大量过时的废物和垃圾。除了要做学问而寻根究底,尽可能理解到极致以外,我们一般读书不必要对每一个词,如两肋插刀和不求甚解,都寻根究底到该词典出何故,以及今意同原意的区别。我们的注重点应该在“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于我,如果能欣然有悟、会心一笑,抑或掩卷长思、潸然泪下,便是有所得了。


疫情后时代

政治偏见阻接种 共和党州始转弯

美国曾经一度在接种疫苗上领先其它国家,但是在国庆节前就明显缓慢下来,最近已经被欧洲反超。原因是碰到了来自不愿意接种疫苗人们的阻力。据报,新冠疫情在共和党主政州有愈发炽烈之势,据说跟共和党主政州对接种疫苗的政策有关。虽然学术研究指出疫苗极安全有效,但不实消息依旧在散播有关疫苗疑虑,尤其在保守派人士及乡村地区甚是流行。在全国多地,对疫苗接种快速展开持消极立场的保守势力,甚至进而成为“反疫苗”的势力。公卫专家担忧,随着Delta变种病毒持续扩散,这些势力恐让美国的防疫功亏一篑。

图为义工挨家挨户上门劝人们接种疫苗。(Getty Images)

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官齐安兹(Jeff Zients)也指出,过去一周全国逾40%添加确诊案例,其中阿肯色、路易斯安纳、密苏里、内华达和佛州这五州添加病例数最高,而且每五例就有一例来自我们佛罗里达。新数据显示,美国已迈入第四波疫情;虽然目前不清楚未来一两个月的疫情走势,但从英国疫情可见,感染率高,但住院和病殁人数却相对很少。

美联社17日报导,阿肯色州在全国添加新冠确诊件数最多,疫苗分配率排行倒数。阿肯色州长哈钦森(Asa Hutchinson)为此到州内各地劝说州民接种疫苗。哈钦森指出,克服民众对疫苗的抗拒是战胜疫情的要务,为此他敦促FDA赶快全面批准疫苗,而非停留在紧急授权,因为反对疫苗者最振振有词的便是疫苗只是紧急授权。

华盛顿邮报报导,考克森州长指出,自己见到很多政治人物已接种疫苗,现在却反对让人接种,说疫苗滑稽、危险、有害健康、让人丧命。州长表示,坦白讲,是疫情让他们的支持者丧生。反疫苗说词大致出于政治权利考量,他觉得一点道理也没有。

然而,很多支持共和党的大佬们还是质疑新冠疫苗,甚至彻头彻尾敌视,把疫苗接种描绘成拜登政府侵犯个人权利。如我们州长德桑提斯(Ron DeSantis)这样的人物,公然贩售反疫苗接种的的选战宣传品。在密苏里州,州长帕森(Mike Parson)认为公卫官员让大家快去接种,是在吓唬民众。但是最令公卫界震惊的是田纳西州,该州疫苗事务最高官员米歇尔‧菲斯库斯(Michelle Fiscus)就因采取鼓励年轻人接种疫苗的行动而遭到解职。

回顾一下周末的疫情报道,人们不禁发现:当政治信仰与科学相遇,偏见所起的作用就是危害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