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 周六 雾

清晨出门,太阳尚未升起,长空一片灰色。浅灰的天空为底色,几丝薄云为深灰色,像极了中国画泼墨后的晕染,点缀在天边。

雾又起来了,远处的树林模模糊糊,近处水汽蒙蒙。太阳渐渐出来,一切都在阳光中变形、隐去。宇宙中的光明、灰暗、雾霾,生命中可见的一瞬间,都随着时间过去了,不管我们看到没有。

网络聚会谈写作 小說散文并诗歌

晚间是难得的网上聚会(Zoom)。台湾的作家吴钧尧继续讲写作。本来讲的是小说,但是提到的有诗歌、小说和散文。聚会完后,又接着聊了一会儿。

此刻脑子犯困,权且将课堂笔记罗列如下。笔记断续不全,聊胜于无。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

关于诗歌,为什么隔了几十年,重新拾起来?

吴老师年轻时旧写诗,后来觉得写不下去了,就改写散文和小说。小说和散文写了一大堆之后,近来好像突然又被缪斯召回来。

–情绪来的很快,很猛
–海浪-脏腑气体
–台风眼
–气象
–应景诗
–坏天气——写不好的诗(作品),怎么办?留下来。后来该城三首。
–用“你”写诗,很好写。但是,散文这样写,显得功力不够。
–太自由了,就容易很松散。
–改成三五行后,文字的密度会提高。
–叙事诗,一般很长,60多行改成40行。浓缩一下。


接着讲几个有关小说的问题。

寫小說需要擬大綱嗎?
–通常只在寫長篇時擬。
–大綱可以存在腦海,亦可化做文字。

小說结构—— 长篇小说的结构很重要。乱针刺绣。读小说,要注意结构。假如有三个角色
–线性叙述——一个人视角去讲,时间顺序一致
–非线性(立体结构)叙述——三个人的角色,从三个人的视角来讲,时间顺序交错

小說一定需要對話嗎?

對話是為了勾勒人物、延續情節、增加節奏,只要有別的要件可以取代,當然可以不用對話。
–对话多,轻浮感,节奏快,不够稳重。
–个人不喜欢太多的对话,很少超过四五个回合。慎用,含金量。

小說如何生動塑造人物?

人性的鮮活讓人物不朽,共通人性串起時間的距離。
–小說家如何創造生動人物?瞭解人性是必要功課。這跟小說家的觀察、筆力、胸襟,便有關連。要讓人性有說服力,小說家都會描繪人物的家世、性格、心理、經歷、神貌等。
–如何把這些要素都串連起來呢,我覺得製造“事件”來表現,並透過“事件”讓人物自個兒說話是個可用的技巧。

小說的“大題小作”跟“小題大作”?

寫小說一個重要本領是“小題大作”,但多數人都在“大題小作”。
–一出场就把人物全面介绍。
–把人物打碎再不同的环境中。

事件——车祸,其中有情节——情节——赔偿、警局、

让意识流动起来。前后的镜子——无限扩充。

人物的扁平跟立體?

什麼是“扁平人物”呢?一個扁平人物就像紙人,欠缺說服力。人物典型化、類型化,失去生命力。

小說家要讓人物活得真實,得賦予他生活的證據。

小說的真實成分有多少呢?

小說的真實是經過選擇的真實,這真實經過選擇、創造。

以前多用第三人称。现在,用第一人称较多。

情感是真的。  

真實生活如何倒入虛構的小說裡?
真實生活龐大,怎可能巨細靡遺地寫?小說要求的,本就不是寫盡,而要求能對生活事件做選擇跟安排。 “選擇”——是在判斷那些是必須的、那些是不必要的。剪裁、角度、局部选择、安排。
攝影師挑選出最合適的角度,他的取角,就是一種選擇跟安排。他鏡頭下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但經過選擇、安排,就可化腐朽為神奇了。


散文—— 色味、趣味

破题技法:写完后,去掉第一段。

结尾,结论式,开放式。

直接和间接经验的扩充。读报,有感,扩充。
--一篇报道:美國緬因州一名漁夫二〇〇五年,《回頭記得貓》
--藏族有句俗諺,“兒不嫌阿媽醜,人不嫌牛糞髒”。《噗噗延伸》

2021年11月12日 周五 阴

量子运算超级快 多元宇宙几人知

近日看到一则中国关于光量子运算机的报道。称中国量子计算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IBM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Q 系统一(2019)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不同于电子计算机(或称传统计算机),是一种使用量子逻辑进行通用计算的设备。量子计算用来存储数据的对象是量子比特(bit),它使用量子算法来进行数据操作。

有一种看法认为,量子计算机在舆论中有时被过度渲染。其实这种计算机是否强大看问题而定,如果一个问题已经有速算的算法,只是困于传统计算机无法执行,那量子计算机确实能达到未有的高速。但是,若是一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算法,则量子计算机表现与传统无异甚至更差。

不过,这就像当年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的意义,证实飞机此一概念是有可能。如果解决算法的问题,量子计算机比电子计算机快上亿倍,完全是由可能的。

如果这种比传统计算机运算还要强大的量子计算机进一步发展,加上“元宇宙”大数据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将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也许,现在很多的想法都很幼稚,就跟原始人绑着人造的鸟翅膀想飞上天,古代人想嫦娥奔月一样。不过,看到今天的人类早已飞上天空,甚至登月进入无际的太空,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当初那些想象飞上天的前辈和祖先们的幼稚吗?

同辈中那些敏感的人们,已经发出我们这辈人已经跟不上趟,就要被淘汰的感叹。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互联网,已经将知识的获得变得极为简单,人类自身具有的“超强”记忆力,在计算机的二进制01010101面前,渺小得不堪一提。人类知识的储存将臣服于人类的判断决策能力。知识的碎片化可能将无情地替代知识的深度化和系统化。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最后一代还在看纸质书,还在看大部头书的“古人”了。如果认真看看四周,看看00后的人们,想想他们的下一代20后的人们,这种趋势,迎面滚滚而来。我们处于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也不能避免。

其实,我辈中人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进入知识碎片化的潮流,如看微信、看电脑了解周围的世界。人们已经开始将长篇小说浓缩成半个小时的“浓缩小说”,读书成了听书。几个小时的电影,剪辑成为几分钟的“电影剪辑”,让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得信息和品尝情感。

接下来的问题,比如长篇小说、长诗,现在还有人看吗?即使现在有,还有几人?而且,将来呢?将来的文学创作趋势又当如何?

坚守旧习,坚守人类获得知识的旧方式;还是迎头赶上新潮流,在新的世界中学习和探索,是吾辈中人的选择。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时,总有些遗民眷恋以往的荣光,拒绝接受改朝换代,那是他们的选择和坚持,也是时代的选择,并无对错之分。但是,历史却不因为他们的坚持而停步,而是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前行。

想想量子计算机的能量和“元宇宙”的包罗万象,这个世界将更加精彩。媒体,不再仅仅是印刷术发明后的文字所能表达,除了现有的二进制01010101,又有量子(Quantum)的比特(bit)出现。纸本的书籍,可能将会跟甲骨文以量子比特(bit)的方式,并列在“元博物馆”中。

可悲就在于,尽管当代有些人们也许悟到了这一点,也打算跟随潮流前行,可惜,他们背着上个世纪的包袱,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作为2020后的一代,以及他们之后跨下个世纪的一代,基本上是没有选择回头的余地了。当然,他们会面临我们想像不到的问题,但,那也不是我们该想的问题了。

不过,今天,当下,我还是继续读书,读纸质书。

同时,也听浓缩小说 ,看剪辑电影,看微信和电子新闻。


外孙女要从纽约下来了,平静的日子将会泛起波澜。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