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周四 雨

今天是美国退伍军人节或老兵节(Veterans Day)。这是美国比较重要的一个全国性节日,人们借此向退伍军人、特别是参加过历次战争的退伍军人表达敬意。

我们社区有个专门纪念军人的广场,是一个圆型的场地。平日里,五面军旗总是迎风飘扬。地面的红砖上,刻着我们社区为国家服务过的退伍军人名字。纪念园地的后面不远就是篮球场,再往后就是社区的菜园子,是我们到菜地的必经之路。

今天一大早,庆祝活动就开始准备了。路左边的草地上新架起一个蓝色的大棚子,增添了几十把椅子。工作人员(义工?)开始打扫场地,擦拭大理石的座凳,安装和调试扩音器。

想起来了,怪不得前天到菜地去,看见工作人员用清洁车把广场周围的水泥路面打扫的干干净净,原来是在为今天的活动做准备。说明我们社区确实很重视这个节日。

庆祝活动10点钟开始。我们9点多忙完菜地的活,回家路过广场,看到有些退伍军人已经着装来了。美军的军礼服,蓝色的、绿色的,


今天也是中国的“双11购物狂欢节”,一个人为炒作出来的购物节。听说,“马云不在,狂欢不再。”中国的网络社群出现过去少有的疲乏感,无论是眼花撩乱的优惠混战、随之而来的交易诈骗,与拉长销售期的疲劳轰炸,让不少消费者选择“告别双11”。

岂止是中国,我想,大概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中。

商品涨价担不起 拜登通膨如减薪

为了避免周末人多,今天到坦帕的中国店和好事多(COSCO)购买食品。进一步体会到近期的通货膨胀。通常购物活动主要是领导执行,我只是买一点我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我对做饭不感兴趣,领导做啥就吃啥。要是自己做,则是能凑合就凑合,并不太讲究吃的艺术。因此,半成品的方便的面食和米食就是我的采购对象。

比如,有一种韩国的方便面,它的泡菜调料太辣,我都不用,但是面条好吃,没有油炸,没有怪味。我经常买一箱(24袋),以备不时之需。以前在马州居住时,那时10美金可以每一盒24袋,差不多是一块钱两袋。佛罗里达我们这里中国人少,中国店也相对少,所以东西普遍比马州贵一些,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同样的方便面涨价了一倍。今天又看见继续涨价。我拿了十袋一盒的面,通常是9.99美金,现在悄悄涨到11.99美金。大汉口热干面也由原来的3.99美金一包(4袋)涨到6.99美金。

另外,我们经常喝一种纯椰汁的饮料,原来20美金一箱。今天看到店员正在给椰子水标价,现在一下子涨价到36美金,连店员自己都直呼这个涨幅是有点惊人。

在好事多(COSCO)购物,我感兴趣的是那种做熟了的炒饭和炒面,吃时只要到微波炉打上三分钟即可。一盒(6袋)从10美金涨到12美金。生菜沙拉由4美金涨到6美金。水果也纷纷上涨,以富士苹果为例,原来8美金一箱(8个),现在涨到10美金。

但是,好事多有几个“拳头”产品,据说是为了吸引顾客,特意不涨价的。例如一整只烤鸡才4.99美金,实在是便宜,因为在其它地方,这个价钱恐怕连一只生鸡都买不到。我们两个人一顿还吃不完,的确是实惠。还有披萨饼仍然是9.99美金一大张(6份),其他店里至少要15美金。我经常会买一只热狗,才1.5美金,还含带一杯饮料。饮料喝完了还可以免费添加。这些东西仍然没有涨价。不知道好事多这个价格能坚持多久?

一般来说,在中国店我们一次消费在100美金之内,今天的消费却是180美金。好事多的消费额要高一些,但是很少超过200美金,但是今天就超过了。

这些基本都是切切实实民生的必需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须面对的账单。当我退掉新涨价的韩国面,店员说,店里商品涨价,她们最清楚,可是她们的工资并没有上涨。

说实在话,如果仅仅是这些食品的涨价,对我们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因为食品毕竟在我们生活总开销中占的比重较小。但是,这是各个方面的上涨啊!

各种生活物资价格飞涨,美国民众今年底过感恩节、耶诞节开销变重。美国人现在把通货膨胀跟疫情共同视为最为忧心的两大问题,民众觉得上看4兆元的拜登税收及支出计划,将让物价问题更加恶化。现在,疫情渐好,民众的担忧转向更为实际的经济问题。

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析,通货膨胀俨然已成拜登总统下一个政治梦魇。这个问题盘根错节,涉及国内与国际因素,短时间内恐难迅速解决。

对手共和党则抓紧机会,加强批判力道,并将这波涨价趋势定调为“拜登通膨”(Bidenflation)。对于美国家庭来说,这波涨价潮宛如一次“承担不起的减薪”。让美国在过去这段期间以来累积的经济成果,付诸流水。

老百姓生活不好,拜登总统的政治生涯就够呛。当前,拜登和民主党的支持率明显下降。不过,换成共和党和特朗普,难道就会好吗?


脸书《往事如烟》传来5年前今日的一首小诗——“闭门是深山 读书即净土”。尘世喧嚣不已,还是室内读书安静。


2021年11月10日 周三 晴

关于美,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的美貌拜赐于自然的性情之作。夕阳红的绚丽则缘自人生的不懈努力。”

中文”美“字的发展

李泽厚先生的离去,使得他的《美的历程》一书,再次被人们提及。此书出版于1981年,据说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那时的我,在大学教书,所学所教都跟美学无关,因而,竟然没有听说过此书。

不过,那时有一件跟美有关的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学校请外教给我们上课,记得其中有一位叫安德鲁(Andrew)的老师,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文学博士。在一次课堂上讨论中,从美国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讲到书中女主人公,从黛西英文词(Daisy)的本意雏菊聊到暗含的意思和联想。安德鲁老师问道,美丽(beauty)是主观的感觉(subjective feeling)还是客观的反应(objective reflection)。

雏菊 (Daisy)

那时的我们,对于精神和物质,客观和主观的看法,满脑子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虽然,美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学问,但是,一旦涉及精神和物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主观来源于客观。

美虽然跟艺术有关,其实还涉及到哲学和世界观的看法。当时年轻,没有想到这一层。

作为学生的我们,几乎一致都认为美感当然是基于客观的,比如鲜花的美丽自然是因为花,玫瑰、牡丹、茉莉,自身的美(色彩、造型、香味)被人所感觉到。牛屎,黑黢黢臭烘烘的,就没有人觉得美,尽管生活中可以作为燃料。鲜花插在牛屎上,难道会有人认为牛屎美鲜花丑吗?就连中文的“鲜”(美味)也是由鱼和羊的美味而来。这难道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决定人们的主观感受吗?

安德鲁老师则举了一个例子。教室窗外有棵树,其中一片树叶美不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始犹豫不觉了,回答也不一致了。为什么同样一片树叶,同样的客体,大家的感觉去不一样呢?

最后一片树叶 (The Last Leaf)

接着我们聊起了欧·亨利(O. Henry)的《最后一片树叶》(The Last Leaf),一片老画家画在墙上的树叶,给予年轻女画家以生的希望。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那片树叶(枯黄、常青),但是在人们心目中,那片树叶应该是美的。

中国有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英文有类似谚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鲜花和牛屎,以及一片树叶的美不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感在主观和客观中,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和地位呢?

课堂讨论是开放式的(open-end),老师没有给出答案。时至今日,我也没有答案,这大概就是我脑海中仍然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美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感觉,也就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觉是人类才有的,是动物所没有的,当然具有跟精神有关的一种属性。因此,美感明显有其主观性。

那为什么同样的客体(一片树叶),大家的感觉却不一样呢?

要理解美,有一个困难之处:因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是一个客体所有的特质,但也会受到观赏者情绪反应的影响。

李泽厚提到一个审美积淀论。我的理解是人的美感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环境。社会实践和客观环境对情感的形成造成影响,正是这种影响的积淀或者溶化在一些特定的形式中,使得人对于美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客体,大家的美感不一样。

北京四合院

譬如从小在古城北京的四合院长大的人,跟在十里洋场上海石库门里长大的人,他们对四合院和石库门的美感就不一样。在武汉这个商业城市和租界区小洋楼长大的我,对于沿江大道上欧洲风情的建筑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在南美智力和阿根廷的一些街道上,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建筑,我就会油然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当然,北京的四合院也美。譬如我认识的一位画家张郎郎,他就喜欢北京大雅宝胡同里的四合院,就爱讲和写四合院的美。四合院的美,不同于欧式小洋楼的美,因为,我们的审美积淀不一样。不过,作为客体的四合院和小洋楼,并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的审美积淀不一样而导致其他人的美感区别。

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对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有着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据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相信大多数人的“审美积淀”,都认定他长相丑陋,尽管他心地善良。这大概可以解释人们对鲜花和牛屎的共识。也就是说,审美积淀是具有群体的共性的。

还有一件事,当年我住在华盛顿时,楼下住着一位画家邻居。有一天,他指着他画的一幅华盛顿纪念碑油画,问我,你看纪念碑像什么?纪念碑矗立在华盛顿广场中间,四周全是大草坪,给人的感觉有些突兀。蓝天白云下,就像一根树干,没枝没叶,光秃秃的。

“再想想,像不像男人的阳具,坚硬,挺拔向上?”画家提示道。这是男性刚阳的美,是美利坚的内在。瞧瞧,艺术家的联想、想象力、和美感就是与众不同。我咋就没有呢?

华盛顿纪念碑

我想,除了审美积淀论中的社会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即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同一个时空下,由于个人基因的不同,美感也因此不同。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客体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美感)。

目前,基于人类认识论的不同看法,人们对美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概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在客观说。
(二) 美在主观说。
(三) 超自然说。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四) 主、客观说。认为美在二者的结合中——其中有些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终极,恐怕还是回归到哲学的高度,人类怎样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