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 周日 晴

早上一出门,见遛狗的邻居裹在一个羽绒大衣里,外面有这么冷吗?出门前看温度计,室内75°F室外60°F,于是穿了一身长袖运动衫出来。再看她的小白狗,身上穿着一件粉白相间的毛衣。连狗也怕冷!

邻居笑着说,小狗刚剪了毛,赶上变天。身上加了一件毛衣,不觉得冷。但是,风刮起来,屁股后面那一块不挡风,冷嗖嗖的。走起路来,屁股觉得不对劲儿,一直转回身子不停地打转转,仿佛在屁股后面寻找什么。

出了小区,社区宽大的人行道上行人不少,多数都穿着羽绒服的上衣。相逢打招呼时,还问我为什么不穿冬衣。本来不觉得冷,这一问,不由得感到身上的单薄。

北风潜入悄无声 未品浓秋已立冬

原来,今天是农历的立冬时辰。怪不得一连几天阴雨连绵,是赶紧将秋尾巴隔断,好进入冬季。正在得意一年中难得的秋高气爽,不想,一下子就入了冬。如果按照“候平均气温法”,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值(候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那么,佛罗里达的平均气温在20℃,应该还是秋天。

立冬,意味着春天生气开始闭蓄,夏日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说到收藏,看到国内曾经由于政府发了一个“储藏令”,大家认真执行,看到人们购买猪肉是半头半头的买,也不知冰箱是否储藏的下。大概是入冬,人们可以一方面腌制和另外也户外存放了。

今天到沃尔玛购物,人很多,付款处都排着长队,而且推车上都堆得满满的。不知道是月初发饷还是周日的缘故,肯定不是为了响应中国政府的“储藏令”。

听说中国北方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而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管它交子不交子,今天买了肉馅,自己包饺子。


早上看时间,屋里三个时钟显示八点,一个温度计上的时间显示七点。今天已经从夏令时恢复到正常作息时间,只有一个钟是对的。其它的钟,都是接受格林威治时间的原子钟,会根据地方时间自动调整。只是,为什么没有在地方时间交换的凌晨自动调整过来呢?如果是上班的日子,那是会出错的。

人们对夏令时的看法是有争议的。支持一方的主要看法是,采用夏令时可以节约能源,有利环保。反对一方则认为夏令时和正常时的交换,扰乱人们的生物钟,同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时间错乱,譬如上班的迟到或者早到、甚至交通故障等等。在我离开中国后,大陆有一段时间也采用了夏时制,后来,大概是执行起来麻烦大于好处,于是重新恢复到自然作息时间。

到底是顺其自然好,还是逆天而行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不同的人群,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即令在美国,相同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状态,人们对此也是看法各异。据说,对于夏令时,联邦政府跟各州之间也是各自为政。个人觉得,一国之内,度量衡单位如果不一致,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大秦帝国当年采取的“书同文,车同轨”,我觉得对社会还是有进步意义的。美国在度量衡单位上不采用公制,衍生出一些不必要的换算麻烦,我觉得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当然,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思想的许多方面,可以看成是狭隘和狂妄与世界和平和大同的较量。


2021年11月6日 周六 晴/阴

床头柜上放有两本闲书。一本老书,台湾繁体竖版印刷《儒林外史》,一本大陆新人的散文集。每天上床拿起一本翻看,直到困意袭来,放下书,几乎倒头即睡。基本上《儒林外史》每晚可以看上一章,这样拖拖拉拉两月有余,昨晚终于看完五十六集,外加几集补遗。

百代兴亡朝复暮 残编外史总断肠

都说《儒林外史》借古讽今,的确如此。尤其是对当时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嘲讽。作者吴敬梓本人就是出身世家,后来家业衰落。他应试科举未中,官府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对这部作品应该有深刻的影响。

《儒林外史》看起来是长篇小说,其实是由一连串短篇、中篇性质的故事连缀组合而成。但是,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结构显得松散。因此,我可以一次看一两个章节,也不会使我只见树木不见林。不比读《百年孤独》,使劲记那些人物名字和关系,看完书一放下,故事是故事,人是人,对不上号。

虽然结构松散,每章的结尾,或者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就引出一些新的人物。下一章开始,先回顾一下上章的故事,有些像旧时说书人“上回说到…”,然后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倒不失为一种文章过渡和衔接的方法。

书从开始直到中间,故事都讲得很好,到了后来,故事和人物的塑造,都显得有些苍白,尤其到结尾那四个人物,似乎就不够丰满,并且,就此匆匆结束了,略显虎头蛇尾。

故事讲的那些与科举有关的话题,什么举业、选政,由于时代久远,跟今天脱节太多,读得不甚了了。倒是一些民间发生的事情,那些与时代无关,跟人性有关的一些话题,可以引起今人的共鸣。由此可见,一篇文章如果能立起来,能传世,主要是文章中那些跟时间关系不大的共性话题。通俗文章可以流行一时,却不能流行一世。

《儒林外史》的故事中,有许多精彩情节。WG前的中学教材中的《范进中举》就很不错。还有一个严监生,临死前那两根手指始终放不下来,咽不下那口气。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老婆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使得他临死前难以合眼,待挑去一根灯草后,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这段细节描写,够尖刻和细腻的!

从这些故事中,可见作者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上,颇有些像截取人物一个局部,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这是勾画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提炼的情节。

以前也读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官场现形记》这类的书,据说都受了《儒林外史》的影响。如此说来,《儒林外史》还有点中国古典讽刺小说开山鼻祖的资历。

有个发现,读这种老书,还是繁体竖版有味道。好像老版自有一种吸引力,让你读着读着就像现在电视剧中那种“穿越”,渐渐也混迹于明清的市井中。

奇怪的是,近来看过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讲“潜意识”和“前意识”什么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晚看完《儒林外史》,倒头就睡,就没有“穿越”到吴敬梓的小说故事中去?


《儒林外史》 开章就是一首词《蝶恋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儒林外史》 结尾用的是一首《沁园春》。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
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
风止高梧,虫吟小檄,也共时人较短长。
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
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
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写明朝,影清朝,自民国,到共和,几百年近代史悠悠而过,又有几人“ 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千秋事大,百年易过。看当今,依旧是一部写不完道不尽的《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