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21 周一 晴

早上出门,满天的云往东北方向移动。南风蓬松,这两天非常暖和,跟夏天差不多。

近来,直到我们走路回家时,小丫头跟她爸爸才远远地出现。以前,小丫头起来比我们还要早,我们常常一起在清晨散步。那时候小丫头只能讲两三个字的话语。她会指着路边邻居家门前的小摆设,嘴里念念有词新:青蛙、沙丘鹤、汽车、蚂蚁、水球、鸟等等。她会记得每家每户的的小摆设。

老少交流无障碍 身心成长随自然

现在,这些已经成为回去时。虽然没有早上的共同散步,但是,语言的交流变得流利多了。她会讲出在她这个年纪让我们吃惊的一些话语。此外,她会把她喜欢的东西变成游戏,乐此不疲。比如自己“虚拟”购物(shopping ),给我们买东西。当然,她买的都是食品,“吃的”东西。买棒棒糖🍭、巧克力、冰激凌🍦,这些都是她目前的最爱。而且,服务上门,送货到人。端上来给你“吃”。吃糖时,还会告诫你,“少吃一点点,太甜了!”相信这都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

她的购物还包括买饮料,除了果汁以外,还有牛奶、咖啡和奶茶。一般来说,奶茶是给我的,咖啡是给姥姥的。我曾经申请换饮料,改喝咖啡,但是她却说咖啡是姥姥的,我是喝奶茶的,不予批准。不知道在她的心目中,奶茶是否比咖啡要低一个档次。

下午,天气更热了,带小丫头去游泳池玩,穿上她的第一套泳装。她很开心,毕竟,游泳池比浴室大多了。里面有许多小朋友,大约比她大一两岁,个个都在水池子里活蹦乱跳。小丫头比较谨慎,一个人只在浅水区安全地带玩水。但是,姥姥将她带入深水区,她也并不害怕。

我对小丫头学游泳一点不担心。一是美国条件好,不像我小时候,很少到游泳池游泳,基本功是在长江边上混出来的。美国对儿童的游泳训练也比较重视,我们住马州时,许多华裔的小孩很小就游得很好,在学校和州里经常拿名次的。第二是她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潜能都属于正常,就像她学习小滑板车一样,几乎完全是自己练习,逐渐适应掌握滑板与身体的平衡。

小丫头的妈妈说,在纽约也跟她买过一个小滑板,可是,她怎么也学不会,这次寄希望于姥爷。看着她有模有样地在路上滑行,她妈妈的这个愿望提前实现了。尤其在夜里,小滑板前面的扶手杆和滑板底部闪亮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车轮转动起来灯光飞旋,远远看去像个小哪吒在夜空飞翔。可以说,这是目前小丫头南下此行最明显的成就和收获。

是否买一个三轮车,或者平衡车,让她更上一层楼呢?有没有拔苗助长的念头在滋生?


11/21/2021 周日 阴雨

周日,退休的和工作的,以及没有工作的人们,都开始享受一周来的一个短暂的休息。我们到南边一个粤式点心店喝早茶。哪知道小丫头对那些广东点心喝小吃大都不感兴趣。我觉得,她应该喜欢那些甜食的小点心的。问她想吃点什么?薯条和冰激淋。


自卫杀人不犯法 两死一伤该问谁

回头看看一周美国新闻。颇有争议的白人少年瑞登豪斯开抢杀人案被判无罪一案,引发正反两极观感。其实,这是美国长期以来关于枪支管理问题的延伸。

对法学专家而言,判决结果不令人意外,瑞登豪斯出现在威斯康辛州基诺沙(Kenosha),为抗议非裔佛洛伊德冤死一案引发的骚动现场,开三枪射杀两人重伤一人,只要他宣称自己是出于自卫,要认定他有罪,举证的沉重压力就落在检方身上。

纽约时报报导,威斯康辛大学法学教授指出,人们关注本案判决,觉得沮丧,而没能察觉检方背负的担子有多沉重,要证明不是出于自卫,真是异常艰难。被告说自己是出于畏惧而行使自卫权,即便他周遭的人也很害怕,法律系统就给被告很广大的无罪开释空间。

威州的自卫权规定并未悖离全国主流看法,只要人们有理由相信自己有丧生或受伤之虞,就可动用致命武力。威州还允许只要当事人“已没有其他任何合理手段而脱身,以避免自己丧命或受到重伤”,就有权自卫。

法规如此,再加上州法允许公开佩枪,很容易就引发冲突;很多陌生人拥有武装,自认为在维持秩序,基诺沙当时的情势就是那样,而引发枪击案。

现任杜克大学法学教授、前联邦检察官布尔谈到瑞登豪斯案时表示,鉴于威州枪枝法律,真的无法指责瑞登豪斯。布尔指出,国内枪枝普及,法律未规定或几乎不提人们何时、在哪儿才能携带并展示有枪,那么就会碰到自卫法律真的无法处理的场面。

如果法律允许一个不到合法成年公民的人,通过非法手段购买枪支,并公开携带半自动步枪这样的大型武器,以自卫的方式打死二人、伤一人后,被判无罪,那么被他所谓的“自卫”打死打伤的人就白打死了?我们可以仅仅凭着自己“觉得”受到丧命或受到重伤,就可动用致命武力,打死也许是无辜的人吗?这样的法律是否要重新考虑其正当性?

这是一个审判案的结束,但是,宛如一试激起千层浪,更多议题恐才刚要开始,包括自我防卫、控枪、“自命执法”、种族等议题的辩证,都可能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美国有些州的枪枝管理似乎太松了,导致一些类似的案件不断发生。今天美国的状况,已经不是殖民地时候的美国。当年制定的一些法律,应该有所更正。正如对蓄奴州的法律、对于妇女平等的社会权利、以及进来对性取向的宽容,就是对过去法律的更改和修正。正如拜登79岁生日当天发表的“变性人纪念日”声明说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可贵,每个人都值得享有自由、正义与快乐”。拜登呼吁议员通过延宕多年的平等法案(Equality Act),修正1964年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正式禁止基于性、性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

同样,今天在枪支的管理上,就是对一些人实行的权利不平等和不公平,甚至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不是应该由联邦政府和国会层面来立法或者修法,进而统一大家的枪支管理方式了?

支持控枪人士认为,瑞登豪斯才17岁,依法本不能合法拥枪,而且他远道从伊利诺州赶到威斯康辛州,拿着上膛的AR-15半自动步枪出现在示威现场,目的并不在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安全,而是有意搞事;庭讯中他曾说是受某商家之托,保护该商家,但被该商家否认,最终仍被认定是自卫。

此案关键不在于他能证明自己是自卫,而是在于检方没办法证明他不是自卫;而最关键的是有目击作证指死者曾企图抢夺他的枪,陪审团采信辩方辩词,五项指控罪嫌都不成立。

瑞登豪斯案涉及更深层讨论,还有拥枪权争议。多年来,每逢发生与枪枝有关的滥杀案,美国就兴起一轮控枪争议,但都不了了之。川普上任后,枪枝议题的争论更成为“文化战争”。

双方的争议点很简单:反枪者认为,枪枝是万恶之源,如果枪枝控管做得更严格更好,就不会发生或降低滥杀案;拥枪者则认为,只有一般民众都拥枪,坏人持枪行凶时才可保护自己,更何况开枪的是人,不是枪,因此万恶之源在人而不在枪。

美国枪枝销售近年激增,愈来愈多的州制订对拥枪有利的法律,让使用致命武力防卫愈趋合法化,持枪民众拥有比手无寸铁民众更多的权利。例如俄亥俄州1月通过法律,扩大“坚守阵地法”(Stand-your-ground)的适用范围,除在自宅内,在商业、宗教场所及示威场合等,只要面临威胁就可开火,不必再试图先行回避。

枪支伤害何时了,死人知多少?控枪法律又成风,美国不堪滥杀自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