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7日 周四 晴

非裔移民获诺奖 坦桑尼亚英作家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中国人都不熟悉的“黑马”——坦桑尼亚出生的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坦桑尼亚是一个东非国家,跟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中国在坦桑尼亚有许多援建项目,其中著名的有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记得1970年代,马季讲过一个相声,就是以坦赞铁路为背景。从这个相声中,我还知道了非洲最高的山叫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坦桑尼亚曾是德属东非。战后成为英国“委任统治地”。二战后,改为英国的“托管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独立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其官方语言之一是英语,由此可见英国对其影响。

古尔纳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20岁时赴英留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肯特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和研究生部主任,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

古尔纳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他编辑了两卷《非洲写作论文集》,发表了许多关于当代后殖民作家的文章。

古尔纳21岁时开始写作,英语是他的文学工具,至今已经出版了上十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堂》(Paradise)、《海边》(By the Sea)和《遗弃》(Desertion)。虽然作品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东非沿岸地区,但是他在小说中将东非主人公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中,认为非洲人在他的小说中“永远是变化中的大世界的一分子”。

作为一个移民,古尔纳小说的主题关心移民所产生的疏离和孤独情绪,以及其所衍生的关于支离破碎的身份及“家”的意义。他小说中的角色,移居海外后多数未获得成功,时常用反讽和幽默来面对他们的处境。

由于他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古尔纳在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士。“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下,流露出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古尔纳荣获本届(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内敛自省求苦渡 清风明月赏独白 (古尔纳获奖杂感)

作品

目前在国内似乎还没有他的作品专著出版,只有《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有他的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相信不久就会有长篇小说的译本,让中文读者有机会阅读他的作品。

意外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关注难民问题的古尔纳,令人非常意外。“在非洲文坛,古尔纳并非一个显山露水的作家。”而那些名作家,如日本的村上春树,多年来一直是获奖热门人选,但至今未能获奖。

后殖民主义

是1970至1980年代产生的一种思潮和学术理论,主要目的是反思殖民主义。特别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内对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现象的反思与批判。由于殖民主义等历史原因,现代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垄断,比如,古尔纳不用母语(斯瓦西里语)写作,而要用英文写作。而非西方文化想要被世界接纳、现代化,就必须采用西方的语言、文化、思想,因此依然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

新经典

据认为,这届评委非常注重“新经典性”,而“新经典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凸显跨文化性,比如移民所产生的孤独情绪,以及身份认同及“家”的意义,既有移民特性又有人类普遍性。古尔纳的作品在这方面独擅胜场,这可能是他最终获奖的一个原因。

移民文学

古尔纳以移民作家的身份和以移民为题材的写作,无疑会给海外华人作者带来鼓舞。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国新移民文学”逐渐兴起,一些新生代作家(张纯如、严歌苓、哈金等)开始涌现,或许,古尔纳的获奖会成为他们海外“崛起”的一个契机。

海外中文写作

我有一位纽约朋友作家陈九,性格豪爽,文如其人,人称九哥。写过如下一段话,我认为颇能反映一部分海外华人作者的感觉。

“我们写作的动机是纯粹的,因为热爱,为构筑生命而记录情感,能发表固然好,即便无人欣赏,只贴在自己博客上,还会继续写下去,这正是海外中文写作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的原动力。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孤独的逃避,一种内敛自省的苦渡,清风明月的独白,是无边无际的安静与放手,是为保持内心平衡,不被平庸的居家生活逼得去偷情或到大街上放枪,而给自己创造的宗教。”


2021年10月6日 周三 晴

不对称有机催化 第三类新型模式

说到化学,以及我对化学的无知,我总是感到这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比如说,人们常常提到一个跟化学有关的词“催化”(catalysis),在我的脑子里,就是加速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通常用一种叫做催化剂的东西来实现,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化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麦克米兰

其实早在古代殷商时期,中国人在制酒过程中,用发霉和发芽的麦芽来酿酒,就是一种催化剂。我们现在用来做馒头面包或者米酒的起发酵作用的酵母都是催化剂。

另外,还有一个很热门的化学的词汇“有机”,跟化学元素碳C有关,比如说“有机食品”。人们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物(如农药、化肥、增加剂等)生产出来的食品。现在的食品,譬如鸡蛋、牛奶、蔬菜、瓜果,一沾上有机两个字,就比其它同类的食品要贵。

如果把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有机催化”,顾名思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催化作用是通过“有机”物质进行的?有机催化比较科学严谨的定义是指只含碳、氢、硫和其他非金属元素的“有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

“不对称”(Asymmetric)这个词,日常生活中,主要指物理方面,比如体积和重量,视觉上下左右的比例等等。跟化学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让人们把不对称和有机催化组成一个词,大概几乎就没有多少人猜得出这个词的意思了。不过,世界上还是有少数人在研究这个大多数人不知所云的问题。

今天,诺贝尔化学奖颁发了,大奖由德国科学家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麦克米兰(David MacMillan)共同获的,表彰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对于他们研究的到底是什么,讲了多半也听不懂,不过,还是听一下吧。

诺奖委员会指出,这两名科学家的贡献,为合成分子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工具。在化学领域,分子合成永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两位教授的创新发明,带来了一种极为精准的合成新工具,对医药研究和绿色化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催化剂只有两大类:金属和酶。两位教授在2000年开发了第三类催化剂。依靠小的有机分子,这种被称为不对称有机催化的新型催化模式诞生了。

有机催化C-H不对称图

看完这些,有些明白了吧(或者更为糊涂)?不过,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些研究能给人类带来些什么好处。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声明:“有机催化剂可用于驱动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反应,更有效率地建构从新药到太阳能电池光捕捉分子等任何东西。”新催化剂不但更环保,而且生产成本也更低廉,对制造诸如新的药物、塑料、香水和香料等至关重要。

非常感谢这些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里的研究和探索,让人类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比如,新药可以减轻人类的病痛;太阳能不仅可以让人类利用太阳这个无穷无尽的能源,还可以减少其它污染环境能源的使用,让人类居住的环境更加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