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周三 晴

昨日未去菜园,想必那厮又在咬洞。今天带上铁网去,如再有洞口,就把铁网祭上。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菜园矗立新要塞 宵小之徒尽望尘

远处一看,绿网重叠,迎风挺立,护卫着网中菜蔬,新鲜清脆,尚带清晨露水。走近仔细查看,前面地上有咬掉的网格碎屑。底部有被咬的痕迹。不过,只是咬破了外面一层,里面还有一层没有咬开。似乎嫌咬得费劲儿,后来放弃了。

菜园子里碰到一位缅因州来的孙二娘,谈到扑捉老鼠过程中,那些尤物是如何聪明(smart)不上钩。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她如何以人类的智慧将那些“聪明”的老鼠们捕获。不知道她想表达的是老鼠真的很聪明,还是以此证明她比老鼠更聪明。

她是对的。假定是老鼠咬我家绿网,在费力咬掉前面一半时,说不定突然想起上次咬开的那个洞,也就是被我挪东墙补西墙的地方,那里应该只有一层障碍。于是,在我加固的补丁上,发现咬开了一个洞。的确,证据确凿,表明这些小动物是够聪明的。不知道三十六计中,这是否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一边解开铁网的包装,一边在想,我也不用拆掉绿网,直接在绿网外,再加强一层铁网,看你什么东西可以进入我这三层铁网恢恢!不禁得意,想吟上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又一转念,跟这些下三滥无名鼠辈们斗法,简直就是侮辱俺的智商,何来英雄气概?顿时气馁。

完成铁网安装后,荣获来往诸位菜农们一致好评,称其为“菜园要塞”(Garden Fortress)。

环顾四周,还有比我们“菜园要塞”更为厉害的防护措施。路旁有一座被男主人号称“皇家围栏”(Royal Fence)的菜地。沿着菜地的围栏的四角,用白色PVC塑胶水管建起一道矩形的框架,然后再将铁网固定其上,看起来四方垂直,干净利索。其做工漂亮,俨然专业园林设计师兼工程师的手笔。果然,堪称“皇家”级别。

据说,也是几经周折,女王发下狠话,才有今日皇家堡垒。

管理菜园的园长,平日里领导私下埋怨其“懒政”、“无作为”,看到园中兴起的座座围栏、要塞、堡垒和为此忙忙碌碌的人们,不知心中作何想?听说,终于“下决心”(determined)要干点儿什么了。菜园的公民们,以及他们的另一半,将拭目以待!难道真的还有什么动物能“聪明过人”吗?


《脸书》寄来4年前的诗作,一首小令《如梦令》,系唱和自作。原玉没有附上,可惜了。


大国关心极音速 军备竞争何时休

当作家在小说中(《九月寓言》)讲人类要奔跑才能将生命延续时,当老同学在新疆和田休息好了,又要上路,如同青藏高原的雪水,从新疆向东到青海,然后经过四川南下,最后汇入广东的大亚湾时,国际上几个大国也在极音速(Hypersonic)武器系统上角力。

据彭博(Bloomberg)电视台报导,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密利(Mark Milley)表示高度关切中国测试极音速武器系统。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军事技术事件。密利说,“我们看到一项测试极音速武器系统的重大事件,这令人高度关注。有媒体以‘人造卫星时刻’形容,我不确定,不过我认为很接近了,美国全面关切此事。”

The X-51A Waverider (U.S. Air Force graphic)

极音速武器是利用高超音速飞行原理加以武器化的导弹。极音速飞弹的速度,是音速5倍以上,其巨大优势是飞行速度极快导致目前的任何型态反导弹拦截系统都无效,被视为下一代武器。

法新社报导,全球极音速武器计划领先国家有中国、俄罗斯与美国。

密利表示,美国在实验、测试并发展包括极音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种科技;在全世界范围内汇聚相关先进科技。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导,中国今年夏天试射两枚可搭载核弹头的极音速飞弹,绕地球飞行。中方的太空实力已让美情报部门大感意外。

中国外交部随即驳斥金融时报报导,称这是今年7月的一次例行“航天器(太空飞行器)试验”,用于验证该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这项技术将为人类利用太空,提供更便捷与廉价的往返方式,全球多国均有类似试验。

我在游泳池中手脚并用,奋力向前,水波淌漾;老同学驾着汽车在大陆上疾驰,车轮滚滚;太空里也在竞赛,超音速加上极音速,令人炫目。希望,人类的各类奔跑,都用于和平目的,造福人类自身,而不是在武器和军备方面。

希望 ,仅仅是希望而已。


2021年10月26日 周二 晴

休息了两天,没有认真看“闲书”。今天又接着看了。

这回不看历史,转看一个不同的类型——纯虚构的小说《九月寓言》。

寓言托现实虚构 童话盼梦幻成真

《九月寓言》描写的是一组发生在田野里的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形式上弥漫着真实的民间色彩,实质却是浓厚的虚构童话。

讲的是一个小村,村里人是从遥远的异地迁徙来的。人们叫这个村子“䱓鲅”。书中注解说这是一种剧毒的海鱼。所有的人都“䱓鲅䱓鲅”地这么叫他们,显然是一种蔑称。猜想这是“停吧”的谐音。

一篇长篇小说,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很多。不想一一叙述。讲一个让我有感想的小故事。

书中有两个重要人物,闪婆和露筋。露筋是个男人,也是小村人。他的形象像开发美国西部的牛仔,他的习性类似“垮掉的一代”。他对田地、农活没有感情,他老是往野地里跑。他父亲不要他这个儿子,他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四处流浪。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他碰到了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闪婆。她为什么叫闪婆呢?很奇怪的,她是个瞎子,并不是说她没有视力,只是她的视力非常短暂,短暂得睁开一下眼睛赶紧闭上了,就只一眼,她就把世界全都看清了。她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是非常明亮而且美丽的,所以大家就叫她闪婆。一个美丽的神话。

这两个人在一起了,但是双方家长都不要他们。无家可归的他们,只能在九月的田野间漂泊。他们住在洞穴中饱食秋天丰盛的果实,在自然中他们的生命力得到旺盛滋长,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民间传说。

一直到露筋的父亲死去,他们回到小村。住进了温暖的泥屋后,他们的生命力却开始衰竭。田野给了他们的灵气、活力、智慧,但是一旦在他们停止奔跑时,就丧失殆尽。于是,露筋死去了。“小村失去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个流浪汉,一个懒惰的天才”。

虽然闪婆和露筋的流浪随着定居在鯅鲅小村而停止,但他们的儿子欢业却在宿命里继承了他们的流浪命运。儿子长大后,杀死了欺负他妈妈的人,被迫出走荒野。在野地中,他找到了爱情。

小说开篇的描述,“肥”(飞的谐音)是唯一一个成功跑出小村的人,她和工程师的儿子坐汽车离开这里。等他们再回来时,小村已经不存在了。

寓言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个奔跑的世界,奔跑就有了生命,停下则是死亡。

虽然,这是个寓言的故事,但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九死一生过叶拉 诗人兴会更无前

最近,提到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和他的夫人,在将近70岁之前,又单车独闯西藏,走了自驾游难度最高的一段藏区路——丙察察路,从前藏拉萨到后藏日喀则,离不丹和尼泊尔很近了,途径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

丙察察道路太烂,炮弹坑往往几十个一群,根本无法躲避,硬派越野车也只能勉强通过。炮弹坑使车子像乒乓球一样上蹦下跳,左颠右甩,非常坏车。此外,落石险区特别多,往往是提心吊胆地通过。因此强烈不推荐丙察察自驾。

虽然说原始野生,不过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在这上面奔跑的人,不断扩张着延申着他们的生命。现代的人们,如我,停留在现代的“䱓鲅”村里,不知不觉中缩小了与死亡的距离,是一种“人”本质意义上的死亡。

就在今天,看到老同学夸张地说:“九死一生”地爬出了高原雪域,来到牛奶流淌之地。不经意之间,他们又从西藏走到了新疆的和田。

从地图上看,那时一段叫国道219的公路,从西藏拉孜一直往西北,是靠近中国边疆的最西的一条公路,到达新疆的叶城。也叫叶拉公路,或者叫阿里线。

这条公路从地图上看2140公里。按照每天500公里的速度来开,要走4天多。如果途中离开主道去看珠峰、古格王朝遗址以及土林自然景观,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老同学此行,并没有想去挑战极限。这已经不应该是他这个年纪玩的东西了。叶拉公路的路面在十月里已完全硬化,应该很好走了。十月底的瓦蓝湖,依然是夏天,短衣短袖,而且每天露天游泳。

公路建立在世界屋脊上,自然海拔很高。老同学两年前已经进过西藏一次,这次是有备而来,有移动交流电源和氧气机,可以抵挡高原缺氧。但万万没想到,“杀手”居然是美丽的冰雪!

海拔4750米的黑卡达坂冰坡上,坡陡路滑。困在冰坡上整整一夜,车外气温-15摄氏度!佛罗里达的温度几乎很少到达0摄氏度,即使是在最冷的“冬天”。此刻,本地气温为28摄氏度。

靠着汽车的暖气,一夜没有冻死。清晨推开车门,发现新雪又堆积5厘米!由于前方有车失控斜溜撞公路护栏,冰坡又越来越陡,实在不敢再冒险驾车了。于是向保险公司报车险的同时,请求他们帮忙找专业司机救援。

在马里兰居住多年,我太知道雪地开车是什么意思了。我现在都可以体会到路滑车子随时可能失控的感觉。我也曾经在失控中撞向路边护栏的体验。辛亏周围没有其它车辆。而且,这是在冰天雪地零下15度的山坡上。上坡已经很危险了,更危险的是下坡,一旦打滑,刹车都刹不住。

据说,保险公司价格也谈好了,2000元。但第二天早上9点半了,给救援老板打电话,就是无人接听。原来管理救援的老板也肯定知道山里夜晚又下了大雪,不愿意或找不到人来救援了。

哦,美丽的冰雪!哦,丑恶的人性!

只有靠自己了。靠着福特撼路者的3个功能:手动一档,陡坡缓降,雪地模式(全部一起同时用上),他们最终化险为夷。

现在他们已经到达和田,坐在有名的“玫瑰花烤肉店”里,品尝着地道的羊肉串与和田的玫瑰花烤包子。然后游逛著名的和田夜市,听激情的新疆音乐,看动人的新疆舞蹈。一切的遭遇,在此刻都值了。跳出一句诗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从童话到现实。生命在于运动——奔跑!

奔跑吧!继续在人生的路途上飞驰!去实现生命的意义!

诗人兴会更无前。


*诗中的于阗为古代中西陆路必经之地,今属新疆和田的一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