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周四 晴

《往事回忆》送来5年前的习作《竹枝词》。

据说《竹枝词》来源于下里巴人的山歌。后来,被我的本家刘禹锡整理得雅俗共赏。格式上跟七绝一样,只是表达得偏民间乡土气息一些。当年院里的菊花开了,习作咏菊两首。


读莎士比亚给我的感觉是:

我喜欢喜剧的轻松,它让人感到生活中充满乐趣,犹如从平地飞升到遥不可及的天堂。但是,我更佩服的是悲剧,它的深沉和直击人心的沉痛,使人从地狱的游历中感到,其实脚踏实地的人间才是属于我真正的幸福生活。才会让我从自以为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中,体会到一些不曾有过的真实乐趣。

每每想到那些人生悲剧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庸俗人生、甚至至暗时刻——也就还好。心情便也由压抑而渐渐轻松起来。我想,这些感觉是从喜剧中不可能得到的。

村上春树在他的《海边的卡夫卡》里写道: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这就是我读张承志《心灵史》的感觉。

早晨明亮的阳光和穿堂的清风,给我新生的力量,鼓励着我继续前行。


宗教民族与人性 历史文学孰重轻

读完《心灵史》的第四部(新世纪)和第五部(牺牲之美)。

《新世纪》记录哲合忍耶在乾隆镇压后,进入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复苏的世纪。哲合忍耶教派活了下来,并获得了悄悄的发展。十九世纪无论在世界或在中国都是一个大时代。哲合忍耶这个信仰者集团能够获得发展——就是十九世纪曾经宽容的证明。

《牺牲之美》则记录了十九世纪的后半叶,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表演了多么壮大的英雄剧。哲合忍耶全教参加了这场人民造反,汇入了十九世纪人民造反的汪洋之中。

由于势力的限定,哲合忍耶在这场历史表演中争得的只能是鼎足之一的光荣。书中主要讲述了回民起义中的三个英雄:

–在滇西建立过大理回民政权、兵败后以孔雀胆悲壮自杀的云南英雄杜文秀;

–打遍西北立誓不与黑暗中国讲和、最后冲出绝境远托异国的陕西英雄白彦虎。

–哲合忍耶全教上下追随十三太爷马化龙,为后代留下了辈辈感动不已的遗教。

结局是,哲合忍耶的古典时代已经随着血腥的同治十年终结了。“大光阴,以壮美的牺牲为结局,逝世了”。

随着阅读,脑海里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宗教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世界观的一种。其实,更是人、人性和人的感情的产物。

不仅在中国,在任何文化和任何宗教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人的本性。 宗教从道理上讲应该是真善美的,但是,是宗教(信仰),就会有教争。仅仅以哲合忍耶为例,作为同属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一个教派”新教“,就不可避免地跟“老教”的花枝派产生教争。导致清廷的干预,惨遭十八世纪乾隆镇压。

历史上以圣战为名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还有十字军东征,到今日的耶路撒冷穆斯林、犹太(以色列)之争,还有什么xxxx斯坦,什么x独,以宗教为由的复国之争,都是”教争”的引申和延续。 实际上都是人性的延申。

人性

人间由于生存的大前提和人性之恶,相互仇恨排斥乃是一种基本规律。

宗教由于人类对于这种规律的醒悟,也把“爱”作为最基本的起点。残杀无论如何都是触犯宗教原则,哪怕自己处于被残杀者的处境之中。但是,这种“爱”的力量在“人性”之前又是显得多么无力。

民族

民族矛盾,也是人性的延申。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概括了中国民族矛盾的基本特征。 陕西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满清同治镇压回族起义年间,汉族团练头子张芾,以仇恨回回、剿杀回回为己任。使得他的老母亲深感不安。当母亲劝告儿子不要和回民结仇时,张芾伸手从簸箩里抓了一把麦粒,说:“簸箩里的麦,好比是汉民;我手里的麦,好比是回民——它不单是少,还在我手心里抓着哩!”

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怎么才能融合呢?难道非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吗?

历史

历史全是秘密,因而,也可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清政府在战争平定后,把上谕下奏交付知识分子,编纂成卷帙浩繁的几部大书。《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三百二十卷、《左文襄公奏稿》一百二十卷,以及同治元年至十年《清实录》、甘肃方志和大官文集,尚不说云南。清代汉文资料是一个能淹死思想的泥潭,或许同行均有同感。

对于长达十年之久的同治年间哲合忍耶参加的起义,究竟应该怎样叙述一下它的过程呢?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 作者决心以教徒的方式描写宗教。愿望是让本书成为哲合忍耶神圣信仰的吼声。作者认为追求心灵的历史,有时全靠心的直感、与古人的神交,以及超验的判断。

另一种方法就是教内史。是由哲合忍耶的学者创造的:——用阿拉伯文杂以波斯文转写的汉语借词(即小儿锦)记述教门最紧要的关键;然后把它作为“经”藏匿并暗中流传。

但是,作者也在犹疑,“教内史就一定是心灵史么?站在人民百姓一侧就一定能揭示历史真实么?那些残酷的迫害与牺牲确实仅仅是宿命的前定么?整个自然山川社会世事确实仅仅是圣与俗这一对本质的演绎么?”

作者不能回答上述的问题。他决定选择接近前辈的教内史方法。

文学形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开始认为既然是真实地讲述历史,当然应该偏重于真实(历史),而不是虚构(小说)。读到当中,看到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看法就开始发生转变。

由于作者“追求心灵的历史,有时全靠心的直感、与古人的神交,以及超验的判断。”让我们感到这些历史的“神化”性。比如,关于文中的“西府太太”,她的细节,无论紧要重大的细节,还是纯在男女的细节,都不可考证。那么,作者的故事,只有靠全靠“心的直感、与古人的神交,以及超验“加以判断了。

这本书里涉及到历史、宗教、文学,孰重孰轻?我判断的天平渐渐开始向小说倾斜。

书到此处,哲合忍耶的古典时代——万众一心的团结和光彩夺目的束海达依(圣战)主义的临近尾声。无论多斯达尼(教众)怎样地怀念它们、热爱它们、信仰它们——哲合忍耶若要生存,必须要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新路。

明天还继续读吗?


2021年10月20日 周三 晴

又一天,享受秋天的风穿过房屋的痛快。

风中似乎应该有禾谷的成熟,蟋蟀的鸣秋;或者有李白的“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又或者有陆游“胡未灭,鬓先秋”。

然而,佛罗里达坦帕的瓦蓝湖,是碧水、蓝天、绿草、红花。唯一有点秋意的是有些树叶开始明显的干缩,不再是春天娇羞的嫩绿,和夏日水汪汪溢出来的浓绿。

风,在屋前屋后绿色的环抱之中,自由穿梭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把夏日最后的葱茏洒在空气中,那是在向夏天作别而行的秋礼。

但愿,“环球同此凉热”。


有时候,《脸书》回忆往事时,会不声不响,仿佛过去的今天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有时候,又好像急得不得了,匆匆忙忙地送来一沓子往事,让你沉浸其中,半天回不到现实中来。

今天就一下子送来三张照片,两张3年前,一张五年前。

五年前是一首《采桑子》的练习。今日看来,平仄押韵合格,呼应也有了,格式上应为及格。词的意思也表达的不错,只是意境一般,没有神来之笔。一个中等的作品。

三年前,另有一首七绝形式的藏头诗,为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天各一方,彼此不曾再见的老同学所作。纯属应酬之作,不值一提。

倒是三年前有一首新诗,有点真情在里面。抄来回味一下。

妈妈的爸爸

最近 很敏感 不管谁
提到姥爷还是外公

有个华盛顿的阿公
从蓝色的太空中降下
背着慈祥的小书包
屁颠颠跟在外孙女身后
完全看不出他是NASA
逻辑严密的宇航科学家
——台湾学人

有个上海的外公
出去游玩见客白相
全家人只带最中意的她
把对生命的尊重
用仪表堂堂风度翩翩
最终体现在细节上
——上海全能男人

有个北京的姥爷
一个大文化人故事讲得棒
给外孙女文学启蒙
用海外“半裸体”《格林童话》
加上本地土行孙、申公豹
超级异能的中国《封神榜》
——北京超级侃爷

我没见过姥爷 只记得
一张发黄的照片
一顶瓜皮帽下
一袭黑色长衫大褂
我的妈妈不喜欢他
因为他用带铜头的旱烟枪
打我妈妈的妈妈
——老式东北爷们

近来 总感到一双无邪的
眼睛在襁褓之中盯着我
虽然嘴巴还不会说话
脑子里问题却有一大把
你是慈祥的科学家吗
你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吗
你能讲童话神话故事吗
还是你会打妈妈的妈妈
——姥爷?外公?Grandpa?

惶惶然 冷冽寒风中
不安的汗水五味陈杂
在纽约地铁中
妈妈的爸爸
隆隆蒸发


继续读张承志的《心灵史》。阅读是沉重的。作者应该比我更沉重,确切的讲,应该是沉痛。

把故事在复述一遍,对我而言,将又是一遍沉重。按照作者叙述的顺序,尽可能用一句话简单讲一个章节。虽然这样把文章的血肉经络都剔掉了,但是,这正是此刻我所能做到的。

《第一部 红色绿旗》

第01章——什么是哲合忍耶: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一个教派,通常称为“新教”。
第02章——圣域:大西北地区,主指甘肃、宁夏、青海。
第03章——圣徒出世:马明心,九岁去朝觐,受教也门导师,二十五岁,回中国传教。
第04章——穷人宗教:谁也不许为施散走坊!(苦修,不化缘)
第05章——仪礼: 哲合忍耶( 新教 )的各种礼拜仪式。
第06章——出河州:乾隆廿七年,马明心到甘肃南部小城(自称中国麦加)讲经, 与苏菲主义的另一个教派 (花寺教“老教”)发生冲突,被告官府,判为逐回原籍。(*重要起因)
第07章——抓住你的历史:教争导致命案,清政府介入,哲合忍耶首领起兵。
第08章——圣战的定义:乾隆四十六年,清兵镇压,捕杀马明心。
第09章——绿旗红了:清军剿灭哲合忍耶起义,大屠杀,灭新教。
第10章——束海达依的起源:束海达依——为圣教牺牲“辈辈举红旗”,“手提血衣撒手进天堂”。
第11章——光阴:一九八五年春,哲合忍耶人在兰州为 马明心致哀悼会(归真二百零四年)。

《第二部 真实的隐没》

第01章——黑视野:清朝为剿灭哲合忍耶的残酷镇压。
第02章——衣扎孜:苏菲派的一种传教凭证。
第03章——人民的暴力主义:乾隆四十九年(上次起义三年后), 哲合忍耶再度起义。
第04章——书耻:作者认为清朝伪造镇压的原始记录。
第05章——守密:在疯狂的屠杀中,哲合忍耶的中核部分一直隐藏着。
第06章——在无声无形之中: 哲合忍耶在黑色的恐怖中无声无形传到第二代平凉太爷。

《第三部 流放》

第01章——六年: 第二代传到第三代,哲合忍耶历史的早期便结束了。
第02章——早盖的房子:形势稍好,开始兴建道堂,再次暴露行踪。
第03章——哈密瓜的传说:流放新疆的哲合忍耶人送哈密瓜给第三代教主,教主行踪泄露 。
第04章——充军黑龙江: 第三代教主被捕,此案无法考定是否由于新教原因。
第05章——知的遗训: 第三代教主死于流放途中吉林船厂。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故事的梗概。哲合忍耶的兴起,穆斯林内部教争,清政府干涉,导致哲合忍耶起义。清政府视为邪教,残酷镇压,意欲斩草除根。黑色恐怖下,残存的哲合忍耶人蛰伏。

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已经不太想看下去。明天看情况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