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拾遗
《山西游记》慢慢写来,不觉九篇。写完最后一篇“壶口”,松了一口气,可以搁下笔来干点别的事儿了。不料,山西游的惯性太大了,简直有点欲罢不能的意思。以至于在做别的事情时,有关山西的零零碎碎的小东西,不断地在脑子里浮现盘旋。索性把这些零碎了了,免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记得在美国看到一些中国旅行社办理的旅游行程,便宜的令人咋舌。一套沪苏杭七日游,美元49.99,包接送、大巴士和五星级宾馆。整个行程还不及住一晚旅馆的钱。听去过的人回来说,行程安排的地方都玩到了,但是途中花在购物的时间也不少。据说,这是专门为国外游客设计的,便宜的旅游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果然,参加旅游团回来的港台同胞们,个个都是既游玩了山水,又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大呼合算超值。对此,我是十分理解的,人家旅游给了您优待,那您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呀,这不就是时下所讲的“双赢”吗?因此,有机会,我也打算参加此类旅行团。只是,对我这种只爱山水,不喜购物的主,恐怕旅行社是不大欢迎的。
万岁保佑平遥牛 大包小袋随车走
平遥古城游毕,第二天一大早就启程,七点钟就把我们拉到了平遥一家著名的”冠云”牛肉场。厂门刚打开,我们就到了。到山西去旅游,当然也要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点贡献,这在我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蓝天万里无云,透着秋天里的清爽。一进厂门就看见毛主席他老人家,身着白色大理石风衣,站在深灰色的石台上向我们招手。那姿态就跟当年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我们一样,也跟在北京地院大门口的那座跟我们招手时一个样,还是那么和蔼,透着伟人气派。半个世纪过去,各地都很少见到他老人家的雕像了,竟然在平遥的一个牛肉场里再见,除了令我吃惊以外,一股少小激情不禁涌上心来。于是,白色石雕下,一袭黑衣,摆一个当年的红卫兵的 post 留影。然后,我大喊一声“万岁”,回头四顾,同团游客竟然无人响应。嘿,你们不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吗?人群中有人低声说,他已经死了。唉……
古时候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等等对牛肉加工的描述。据介绍,五十年代在全国食品名产展览会上,平遥牛肉曾经被评为“全国名产”。当今中央电视台的CCTV-2节目也对此有过报导。用“一块肉、一把刀、一撮盐、一顶缸,一口锅”来介绍平遥冠云牛肉。所谓自然加工:不加色素,其色红润;不用佐料,绵香可口。更有好事之人编撰,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
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带我们参观工厂生产车间。此刻,工人上班时间未到,车间静静的。从楼上专门参观走廊的大玻璃中,可以看到不锈钢的各种容器(锅釜状、箱车状)装满了正待加工的牛肉。中国的牛肉现在也进入机械化生产的流程了,那大量的牛肉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呢?

从车间参观出来,就是试吃和展销大厅。中国现在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展销大厅里干干净净,各种牛肉大小包装完好,明码实价,可以试吃试尝。其主打平遥牛肉为切得整整齐齐的方块状,茬口鲜红,这倒是少见。尝了一块,肉质鲜嫩,入口松软。其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关键是不塞牙。如今年纪大了,牙口就不如当年坚挺密实,吃肉时,尤其是耐嚼的牛肉干之类,容易塞牙。这一点就值得一赞。
但是味道不似红烧牛肉和卤牛肉干那么香得久远深沉,真的有如“一撮盐”的效果。对于我从浓郁逐渐走向清淡的胃口来说,能从一撮盐中慢慢品尝牛肉的原汁原味,而不是酱油、花椒大料、辣椒混合香型,正和此时我的爱好。其咸淡适中,肉味醇厚,又得一赞。十袋牛肉(180克 x 10)人民币二百六,约折合每袋四美元,真是物美价廉。不等我开口,领导已经在采购了,块状、片状,统统来一点,而且买多还有折扣。这样为山西人民作贡献,何乐而不为?
以上纯属个人旅游体验的记载,绝无给平遥冠云牛肉做广告的意思。打油一首聊以记之。
斯人已去扔挥手
万岁保佑平遥牛
遥看晋人屠牛处
大包小袋随车走
湖北东湖有梨园 山西东湖有醋园
哎呀!说到山西游,却忘了一件人人必道之事:山西老陈醋。我们自小南方长大,只在吃汤包时候,会蘸着小蝶里面的醋和姜丝一块儿吃,通常那都是南方的镇江香醋。工作了以后,开始接触武汉以外五湖四海的食品,才知道北方吃饺子的时候也要有醋,而且是以山西老陈醋为佳。不过,南方吃醋的时候到底很少,不像到了山西,每个饭桌上必有一瓶醋。在加上早些年间,市面上的醋基本上都是大路货,因此,对醋的质量和不同品牌之间的区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在意。
我印象中,中国南北有两大名醋——镇江香醋和山西老陈醋。到了山西后才知道,原来为我国有四大名醋,而以素有“天下第一醋”的老陈醋为首。镇江香醋的重点在有一种独特的香气,与山西醋相比,镇江香醋的最大特点在于微甜。尤其沾以江南的肉馅小吃食用的时候,微甜更能体现出小吃的鲜美。所以,我们武汉人吃四季美汤包时,必以镇江香醋姜丝辅之,而得江南清幽婉约韵味。而吃北方水饺时,才以老陈醋加上新鲜蒜瓣佐之,吃完后,满嘴的饺子香加上蒜味,方显出北国率性和豪放气势。
而四川的保宁醋是唯一的药醋,素有“东方魔醋”之称。然后还有福建的永春老醋,特点是以优质糯米、红粬、芝麻等为原料。这两种醋只是听说,并没有吃过,所以无从评置。但是,我喝过福建人自制的红醋,也是用糯米、红粬等原料所致,应该是跟永春老醋类似。味道好似美国的苹果醋,一种饮料,喝起来酸中有甜,甜中带酸,还带有果汁的甜香,非常爽口。跟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所酿制的醋不是一个档次。

从乔家大院出来,我们经过太原。“顺路”就参观了山西素有盛名的东湖醋园。车在大马路边上停下,离工厂不近,在城区小巷走路要十来分钟。虽然有些团员小有埋怨,但是我觉得是一次值得的太原城“下马观花”。步行前往醋厂的过程中,看到了那些老城区的老房、低矮旧楼,以及已经推到待拆迁的断壁残垣。我们一路开车过来,所见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都市的亮丽。这些才是后面我们看不见的老城区的故事。看着那些老街道,老门牌号码,老旧墙壁上时代的沧桑,过去的老城在跟我们再见,五六十年代的城区在逐渐消亡着,一个新的太原正在迅速地替代着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印象。旧的太原在消失,旧的武汉在消失,整个旧的中国在逐渐消失。
到达东湖醋厂,参观之后才知道,东湖醋园不仅是一家生产醋的工厂,同时也是山西省第一家公司化、工厂化的博物馆。通过参观工厂,醋园向游客动态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老陈醋生产工艺流程。制醋过程是:先将高粱酿酒,待酒出来,再加麸皮等二次酿醋。也就是说,这个醋是由酒做出来的。这个过程较长,发酵经年,就成陈醋,继续发酵,成老陈醋。一进东湖醋园,就看到大门口一大排黑色大缸,上面有制作年份:2011年X月X日。也就是说,这里面的醋是已经酿了八年的老陈醋。大缸口上盖着厚厚的大玻璃,从上面看,玻璃板下凝结着太阳下晒制蒸发出来的水珠,里面的醋为深黑色。据称,八年(抗战)出来的老陈醋是山西老陈醋中的上品。再往下继续发酵,更多水分就会蒸发,而形成醋膏了。
参观过程中,整个过程都是带着味道的。导游说,长期在此工作,不会得感冒和呼吸道炎症。有个车间,在进门前导游说,如果有心脏不好或者上呼吸道有毛病,如哮喘,建议不要入内。幸而我没有这些毛病,就跟了进去。果不其然,一进去,里面酸味不仅扑鼻,而且是直扑肺门,甚至到达肠胃。我急忙掩鼻,屏住呼吸,以保护呼吸道系统。不料,那酸味竟然刺眼,眼睛都“酸”的睁不开。等憋着一口气出了车间,眼泪都流了出来。OMG!不知道这里上班的工人是不是要带防毒面具才能工作。

听介绍,东湖醋厂采取传统工艺“夏伏晒,冬捞冰”,新醋经日晒蒸发和冬捞冰后,其浓缩倍数达3倍以上。因此,老陈醋陈香细腻,酸味柔和多了。
参观完毕后,自然就是品尝劳动的果实了。讲解员让我们按年份顺序来,从三年尝到五年,又尝到八年,从起初的酸,然后过度到浓绵,最后品到八年酿制就感到香醇,末了嘴里还有些许甜味。最后一项,就是为山西经济发展做贡献。一口气买了两斤桶装八年陈酿,一斤瓶精装八年陈酿。东湖醋厂还提供免费代邮服务,不得不说,他们的服务质量还是达到国际水准的。后来发现,在东湖醋园,醋已经不再单单是调味品,还可以做入各种食品,如糕点和糖果。参观一路口渴,买了一个醋冰激凌,人民币五元。冰激淋带有果酸的味道,吃起来口感还挺不错的哦。
释迦牟尼胡子绿 观音菩萨袈裟红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三大奇塔”知道几个?我会觉得巴黎埃菲尔铁塔应该算一个,意大利比萨斜塔也应该算一个,第三个嘛——武昌洪山宝塔?导游说跟这些奇塔齐名是应县木塔,我立马就显得很无知。您听说过吗?
在太原到大同的途中,有一个从来不为我知的地方-山西省朔州市下辖的应县。应县木塔有名是因为被认定为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其建造年代无从考证,但可从其建筑风格和相关文物信息确认其建造时间在辽代。我们进去看到一个大佛,应该是释迦牟尼佛。但是这尊佛像有绿眉毛、绿胡子,而且带有耳洞。这样的大佛,在契丹人或者辽国时期的佛像中有记载。耳洞据说跟辽国的萧太后有关。显然不是人们熟悉的汉传佛教如来佛,也不是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释迦牟尼佛。

据导游介绍,佛宫寺原是一座很具规模的寺庙,现已塌陷损毁,独留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佛宫寺”是辽代萧太后之父为了替太后宣扬功德主持兴建的。今人在佛宫寺外面的平地上,又新建一座观世音菩萨像。菩萨面容慈祥,全身上下,身披红色袈裟,站在那里,好不耀眼夺目。

木塔塔高六十几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端立一制作精美的铁刹。全塔没有一钉一铆,这是至今为止的绝活。千百年间,其他类似的木塔,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唯有应县木塔存于世间,历经地震、枪击炮轰、电闪雷击,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堪称“中国第一木塔”,它为何如此强悍?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塔内还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导游说,塔身内部不能上去参观,据说是十年动乱时期,红卫兵破四旧把建筑图纸烧了,给后来的修缮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这话儿您信吗?先不说建筑图能否从辽代传下来,就是没有图纸,我们现代人就不能维修了?我们能否上塔,应该是跟塔身是否结实有关,或者说是跟维修施工质量好坏有关。这跟图纸有一毛钱关系吗?跟红卫兵有一分钱的关系吗?据说电视中对此传闻也有报道,说是建筑图被一个老和尚偷偷保存下来了。
不过,这个木塔的维修还确实是个问题,据报道,由于应县木塔塔身结构过于复杂,全塔共计出现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类型,关于该塔的维修方案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一直处于争议状态,直至2013年相关方案才得以最终确定。然后呢?
据记载,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不知什么情况,我们今天仍然无法登顶,尽管那个红卫兵烧毁建筑图的冤案已经得到平反。
无爱无心为孤岛 一书一花亦世界
一路上,走马观花,匆匆忙忙,直到最后一夜在太原住宿。
太原的夜景,尤其是汾河上的大桥,各种灯光效果,让太原在夜色中活力四射。跟我们武汉的长江夜景有得一比,比我想象中的太原城要好很多。几天下来,脚腕子都肿了,大概是坐车时间太长所致。虽然在车上揉搓了好一阵子,但是不怎么管用。到了旅店,把双腿翘在几叠的被子上,麻麻的好舒服。
我们住的酒店叫“唐尧”,一个中档的旅店,奇怪的是浴室里只有一条浴巾,请来服务员一问,原来每个房间就只有一条。洗完了澡,时间还早,到街上遛遛,看看太原的街景。虽然是夜晚,大马路上也是人来人往的十分热闹。马路对面的大玻璃窗里,可以看到有个书店。现在网络发达,看纸质书的人少了,城市里的实体的书店也越来越少了。经过一个整天疲劳轰炸似的旅游,正如走过戈壁沙漠口干舌燥之时,看见前方有个月牙湖般的绿洲,不禁心中一喜。闲来无事,走进去看看。

如我所料,店里面人不多。书店的名字也有意思“岛上书店”,莫不是根据那本书名The Storied Life of A. J. Fikry而起的名字?那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店里的书,都很合我的胃口,文学味道很浓,不像很多书摊,全是通俗读物、考试题库和心灵鸡汤。我在书架上拿了好几本书,可是想到旅途中书本多了会太重,犹豫一番,最后只拿了两本书,一本是“海涅诗歌精选”、一本是“文心雕龙”。付款时,我对那位年青的店员说:“难得,闹市中竟有这么一方绿土。感谢你们。”店员在近视眼镜后面的眼睛一亮,回答说:“只要愿意读书,小岛就不孤独”。我的眼睛竟然一热,点头一笑,走出店来。
一路上,想起岛上书店人那个主人翁 Fikry,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一连串不幸接踵而来: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宝贝遭窃,人生陷入僵局,内心近乎沦为荒岛。冥冥中,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他。包袱一打开,是个女孩,成为连接他和小岛上其他成员之间的纽带。使得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正是这个过程,帮助他走出了内心的荒岛,走出了人生的困境。一个关于传统的爱与拯救的故事:人只要肯付出爱,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无论你经受怎样的伤痛,都终将被拯救。您信吗?
“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个地方”,书中说。渴望在我的小岛上,能找寻到这么一家充满温馨与爱的书店。
去读一本书吧,或许可以将您从人生的孤岛上解救出来。
山西游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