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加拿大游记——波士顿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Boston, Massachusetts, US)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在美国是个耳熟能详的城市。

大家都知道,波士顿有几个称得上“最”的名气。

比如,波士顿是马萨诸塞乃至新英格兰地区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城市,是大波士顿(大都市统计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

比如,波士顿也是美国最古老的都市之一,于1630年由迁移美洲的清教徒在邵马特半岛(Shawmut Peninsula)上建立。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及期间,多场最重要事件均发生于此,如波士顿大屠杀、波士顿倾茶事件、邦克山战役及波士顿之围等。

此外,波士顿创下美国诸多领域之先河,其中包括全美首个公众公园,1634年成立的波士顿公园;首间公立或州立学校,1635年成立的波士顿拉丁学校;及首个地铁系统1897年建立的特莱蒙街地铁(Tremont Street subway)。

除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外,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雅典”,是因为在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以上这些都是书上或者资料上容易查到的。

我第一次造访波士顿,是因为女儿高考后,被波士顿大学录取,并给与优渥的奖学金。我们当时对世界上最大私立大学之一的波士顿大学不太了解,因此跟女儿一起游访了波士顿大学。这是千禧年之前的事情,印象已经不深了。

第二次造访波士顿,是女儿工作后,出差到波士顿开会,请我们一同到波士顿游玩。这次我们游玩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和部分市区,那是2016年,印象很深刻。

算上这次,我是三访波士顿。很有意思的是,游轮不提供岸上观光(NO SHORE EXCURSIONS AVAILABLE)。这是此次邮轮唯一的一个不提供岸上观光的城市。

早起,气温下降到37华氏度(3摄氏度),相当于佛罗里达冬天温度。在甲板上散步,风很大,要穿冬装羽绒服。

电脑新闻中看到,美国校园抗议行动波及越来越广泛,更多的逮捕,更多的抗议。1968年大学反战运动的鬼影又回来了。

午餐后,宽大的玻璃窗户外,看得见陆地了,波士顿不远了。下午一点半,停靠波士顿港。

游轮下午2点靠岸,晚上10点开船。中间有8个小时的游玩时间,为什么不安排岸上游的项目?不知道,也没有任何解释。

管他的,我要上岸去再游一下波士顿。比方说,以前没有造访的的繁华闹市区(Downtown)和中国城(Chinatown),总之,那些对我是新鲜和陌生的地方。

上岸前,发现从港口到市中心闹市区,只有2英里。平常在健身房的走路机上,一英里走20分钟。来回的时间绰绰有余。于是开启了步行参观模式。

会展中心巨伞开

从波士顿港口出来,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下船,街道和商店安静得令人感觉不到大港口的生气勃勃。随着其他散客前行,从小路出来,就是一条叫做“夏季大道”(Summer Street)的大街。这是一条从港口直通市区的大道,宽阔,干净,分有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汽车道。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不多,这一带感觉不到大都市的繁华和喧,是波士顿南部的海港区。

走不多远,大概一半路的光景,马路对面看到一个建筑,前面像半面展开的巨伞。这是波士顿的会展中心(Boston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er),也是美国东北部最大的会展中心。很有气势,可以看作是现代波士顿的展现。

前面的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开始映入眼帘,市区应该快到了。出现一块隔开市区和市郊的水域,上有好几座桥梁。一个有水的城市是有灵性的,正如我的故乡,武汉。还有美国的纽约,以及中国江南的杭州、南京、上海等等。

繁华闹市迎面来

跨过桥,就进城了。路牌上左边标志中国城,右边直指闹市区。往左还是往右?又是人生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前两次来都没有到过波士顿的闹市区,这次一定要看看。我选择了直行,这对今天的游览会有什么影响吗?且走且看吧。

首先看到的是马路对面的梅西百货商店,无疑,这是进入闹市的标志。梅西百货商店,全美都有连锁店,除了纽约的梅西总部,其它的都差不多。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时间去逛店。

梅西百货商店对面的建筑颇倒是有特色,上面有许多复古的雕塑,大概是老波士顿的历史留存,给人一种希腊和罗马的气势。而这幢建筑之后,是悄然而起的现代玻璃建筑。游客可以感到历史和现代在这里的重叠,沧桑和厚重中夹杂着当代轻松跳跃的音符。

闹市中有一段步行街,街道的一边有地铁站,有对称的圆柱、铜钟浮雕、灯盏、花篮、也有鲜花桶和垃圾桶。马路对面是正在维修中脚手架下的星巴克,仍然开门营业。一杯便宜的拿铁咖啡,至少5个美元,怎么能随便关门?平衡对称与不和谐的混合,就是我对闹市区的观感。

回想起这几年回到武汉,江汉路的步行街,整齐干净,商家林立,太现代了,小时候汉口历史的影子荡然无存。作为老武汉的我,像一个陌生的外乡人,走在路上茫茫然若有所失。波士顿的闹市区,两三条街,一不小心就走到头。从现代繁华上看,不如武汉江汉路的步行街,但是,历史的沧桑犹在。

眼前忽然一亮,啊,这不就是以前来过的那座印象很深的圣保罗大教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Paul)吗?顿时一种熟悉的感觉在旧地重游中产生。

街对面就是有名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创建于1634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园之一。在我心目中,就跟纽约的中央公园,感觉还和以前一样——起伏的草坪,从容的游人,还有喷水池和雕像,只不过这回雕像被搞笑的戴上帽子和披上围巾,在阳光和春风里有点不协调。

从这里,有是一条红色(大部分是砖)标出的线路,这就是著名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的起点。这条路长约2.5英里长,经过波士顿市中心的16处重要的历史古迹。国家公园管理局在这里设置了游客中心,为参观者提供免费地图以及讲解服务。众多游客通过沿自由之路步行以了解美国从英国独立的历史。

这些我在书上都读过,但是,却没有用脚实地丈量过。今天还要去看看中国城,时间有限,体力也有限,就留点遗憾给下次来访吧。

铜塑“拥抱”新地标

公园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地标,一个巨大的铜塑“拥抱”,为了纪念马丁·路德·金和科雷塔·斯科特·金。描绘了四只相互交织的手臂,代表着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他们拥抱在一起。在广义上,让人联想到象征人类的和谐与友爱。这个铜雕2022年底才安装的,怪不得上次来没有看到。

波士顿公园离中国城不远,大约两三条街的样子。不久就看到的中国字样的路牌。街口还有中文标志的中国城地铁站。一路慢慢走去,中国字样的商店越来越多。一个路口有一个大楼,标有名牌很响亮“中国贸易中心”(ChinaTrade Center)。

进去一看,楼下有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人也不多,书也不多。中间一张桌子坐了三个人,一个华人模样,另外两个是黑大哥在认真读书,有一个还在抄录着什么。图书馆外面,有些黑大哥坐着聊天。说实话,这个情景令我有点吃惊。我曾经在纽约法拉盛住过一些时日,经常路过缅街上那家法拉盛图书馆,里面楼上楼下都是华人面孔。在“中国贸易中心”里的图书馆中,更多的黑人在读书,这是个什么情况?

华裔市长求连任

走到一处,惊见墙上广告“请选吴弭连任为波士顿市长”。开始一看,哇,华人开始竞选波士顿市长了,不得了。再一细看,是“连任”,哦,就是说,华裔已经是波士顿的市长了,这是争取连任。回家后,我还不时地关注这事。后来有报道说,连任成功。一个华裔、一位女士,任大波士顿的市长,了不得!连任,更不得了。

礼义廉耻唐人街 青天白日满地红

接着前行,来到中国城牌楼前,正式的“唐人街”或者“中国城”的象征。上书“礼义廉耻”,并排飘扬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星条旗”和“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不见中国大陆的五星红旗。看来,波士顿的华埠还是中华民国的天下。

走了近一个下午,走得有些累了。寻了一家中国点心铺,进去歇脚。要在平时,我会买一些点心,可是想到在船上喝下午茶时,一大堆的点心都吃不完,于是点了一杯船上没有的珍珠奶茶

——“没有,只有香港奶茶。”服务大嫂说道。
——“OK,那就来一杯香港奶茶”。于是。坐下来,饮茶。原来这是一家港式糕点店,不是台湾的甜点店。

喝完茶,出得门来,是中国城牌坊的另一面,上书“天下为公”。下面仍然飘扬着美国和台湾的旗帜。

至此,波士顿游的两个目的地都达到了,顺着原路回船。

华灯初上波士顿

记得上学时,老师讲课时说,有个哲学家讲:人不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就好像我今天走过的是同一条“夏季大道”,不过不同的是在马路的左右边。

右边的风景有波士顿南站,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上有古色古香的大时钟。背后又是一个摩天建筑,从钟楼顶上升起。大概是下班时间,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地往车站里涌,里面的人潮一浪又一浪地扑出来,这才像个大都市的样子,跟下午我过来时,完全不同的样子和感觉。

人对世界的感知,只在他经历和感觉过的瞬间。这里没有俄乌和巴以之间的轰炸和流血,也不是瓦蓝湖畔的宁静和惬意。此刻,是活生生的波士顿,一个周四的下午。就跟这个玻璃反光的镜像,你路过了,你拍摄了,镜像就保存下来。这也是游记的意义之一。

回到启程的地方,“福伦丹”游轮在静静的守候游子归来。

晚餐后,暮色中的波士顿像一张照片里的剪影。那是夜幕下华灯初上的波士顿。

再见,波士顿!我们将在夜幕中启航。


初稿 04/25/2024 周四 海上于福伦丹游轮

修改 06/22/2024 周日 于野老斋瓦蓝湖

新英格兰/加拿大游记——新港

美国罗德岛州新港市(Newport, Rhode Island, US)

新港市,地处新英格兰地区最南端,在伸进大西洋的一条半岛的尽头,属于美国罗德岛州的一座小城市,前方与纽约的长岛遥遥相望。

音译还是意译

学习英语的时候,很早就注意到了一个翻译的问题,英文的地名是应该按照发音还是意思来翻译?比如说纽约的英文是“New York”。“New”在英文中是新的意思,“York”约克是英国英格兰的一个地名,据此,在北美洲的这块新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就被命名为“新约克”。同理,纽约州西部的邻州,“New Jersey”新泽西州,也是由于英国有个叫“Jersey”泽西岛的地名,因此将这块殖民地命名为“新泽西”。这样的例子很多,再比如说我们这次从美东最南部的佛罗里达北上,就是游玩美国的”New England”新英格兰地区。以此来看,这种地名的译法,应该是在原地名(音译)之前,加上一个意译“新”。这种翻译的规则还适用于英语世界的“New Zealand”新西兰,不过,“Zeeland”得名于荷兰的西兰省。

回到我的问题,为什么纽约不按此规则翻译成“新约克”?有人搬出一条不讲道理的道理“约定俗成”。如果讲“约定俗成”,那么北京还应该是我们当时学英语时的“Peking”,而不是现在的“Beijing”。南韩首都“汉城”也不会改成现在的“首尔”。而且,前面提到的新泽西州原来就是像纽约一样,按照音译的规则译为“纽”泽西,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使用“纽泽西”的说法,后来不知为什么扭来扭去就改成了新泽西。到底是意译“新”,还是音译“纽”,这是一个至今我都没有闹明白的事情。

为什么到新英格/加拿大旅游,一开始会想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游轮第一站的地名就叫“Newport”,这是一个“新”(New)和“港口”(port)的合成词,如果翻译成中文“新港”对中国人来说,相对于“纽波特”就容易理解和记住。地名的起源大概跟殖民地的命名有关,英国威尔士也有个相同名字的城市,也是一个沿海岸的港口城市。为了中文叙述的流畅起见,我决定用“新港”的译名。

还没到旅游季节

新港是18世纪的北美重要港口城市,据说拥有美国所有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保存下来的殖民时期建筑,以豪宅著称。这些豪宅依山傍海,设计精美别致,建筑豪华辉煌。当年在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任期内,新港被称为“夏季白宫”之城,可见新港曾经有过的辉煌。同时,新港是新英格兰的避暑胜地,一座优美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

四月底的佛罗里达,温度达到80多华氏度,人们已经穿短袖衣了。而新港的温度才45华氏度,相当于佛罗里达的冬天。邮轮停靠时间为上午7点到下午1点半。早早就吃了早餐,打算早点上岸,找一个“随上随下”(Hop on and off)的旅游大巴,走马观花地游览新港。然后,根据“走马”的情况,决定在什么地方下马观花,重点游览。

乘坐游轮的小艇上岸。第一个感觉:一个阴冷的春天。码头空旷,除了接待观光客的导游,几乎无人,连港口上的一组尤物,艺术雕塑,几条抽象的海豚都是空落落的,在冰凉的石头和金属架上,不安地翻滚着,似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冷风从它们网状的空洞中穿过,把港口的海水和周围建筑物也笼罩在“人间四月天”的寒气之中。鼻子里凉凉的,有鼻涕要流下来的感觉,不觉得深深地吸了几口气。

从小艇下来的游人,多数登上了游轮安排的旅游车,其他自助行的游客寥寥无几。几个缩头缩脑的游客,包括我们,漫无目的地开始游逛。我们问港口的服务人员,“随上随下”的车站在什么地方,被告知离这里不远,两三条街,走路大概十来分钟。顺着指导的方向,在寒风中走了不远,果然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候车站台,有许多站牌,标志着“罗德岛公共交通站”(Rhode Island Public Transit)。没有看到一个标示“随上随下”的地点。站台上等车的人零零星星,墙上有地图,但是没有我们所在地的标志,箭头或者圈圈,不知道我们具体在哪儿,而且我们也不知道该去哪儿。

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我怎么办?旅游的一个魅力就在这里,没有计划,或者出现意外的情况,挑战我们平常习惯了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在平静的湖水上扔下一个石子,荡起一阵涟漪。然后可能出现的未知——惊喜、沮丧和乐趣就组成了解决问题的挑战过程。

一个似乎有些面熟的游轮游客,孤零零坐在候车站台长椅上,上前跟他搭讪,问他知不知道“随上随下”的车站。他告诉我们,上游轮前他就跟“随上随下”联系过,预定了这里车票,结果到这里打电话联络,却没有人接电话,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我们就更不知道了。他决定继续等下去。坚持下去,希望还是有的。但是我们决定,与其在这里冷飕飕等待可有可无,还是抬脚走吧,抓紧时间先四处看看再说。

抉择不同,导致的结果多半也不相同。不知道上帝是否站在我们这一边。

后来又碰到港口服务人员,我们说找不到“随上随下”的停车地点。服务人员说:你们是今年到新港的第一艘大游轮,大概现在“还没到旅游季节”(It’s not the season yet)。啊,原来季节未到,我们来早了。不过,总比贾宝玉那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的要好一些。

后来我想,“随上随下”的服务应该还没有开始。我一直在新港的大街上游荡了一上午,也没有看到“随上随下”旅游大巴的影子。不知那位坐等“随上随下”旅游车的同船游客,后来怎么样了。相信他不会在那条长凳上一直等下去。

一个晚醒的城市

确实,我们到得是太早了,不仅对于旅游季节,也对于新港这个睡眼朦胧的城市。8点多钟的新港,偶尔有几个“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本地人在路上行走,或许是上早班,或许是遛狗。街上大多数的商店都是上午十点开门。就连新港的旅游服务中心也没有开门,尽管游客已经在来回经过两趟了。不过,路边的花却在春寒中俏丽地开放了,它们给阴冷的新港带来些许的暖意。

不远处,有几个人从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出来了。太好了,终于有个地方可以休息和暖和一下。星巴克里的人不少,看样子多是游客。其中不少人坐在椅子上低头看手机,啊哈,我明白了。

从佛罗里达开船后,不久就在大洋中跟陆地上的网络中断了联系。船上的“网费”不是一般的贵,一个旅程下来每人400多美金,而且必须一个船舱的两个人都必须买,这样下来就是800多美金。而我的手机月费$25,流量无限使用,一年才$300。一个十来天的旅游就花掉一年多的费用,值的吗?况且,我们在美国和加拿大沿岸的旅行,船一考岸,陆地上网络马上就恢复了。因此,许多游客可能都跟我一样“抠门儿”(领导的话),没有购买船上的网络服务。

这是一个以后乘坐游轮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13天的游轮旅行,不到$500,船票是相当的便宜,于是游轮公司就会在别的地方想法子补回来,网费就是其中之一。说实话,这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贵的网费,一天等于我一个月的费用。我乘坐过的其它游轮,都没有这样贵。有的是每天赠送10分钟上网时间,其它超过的时间另外付费,有的交付一个$300的费用,除了饮料免费以外,网费全包,并且不限时间。

星巴克楼下坐满了人,我们便在楼上寻了两个位置坐了下来。拿出手机来,看看这两天隔绝后的消息。其实,偶尔跟世界隔绝两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喝着热乎乎的拿铁,来一块点心,坐在暖和的室内,能量补充得像打了鸡血似的,很快人就兴奋起来。

早上没有“随上随下”旅游车的遭遇,让领导游兴顿减。喝咖啡后好了一些,但是看到远处山坡上的景点,“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腿脚还没有好利索,不打算“攀登”了,决定就在近处转转看看。我则趁着咖啡的热乎劲儿,继续向上,向前,向着未知。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各地都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教堂。一路上看到许多相当令人震撼的大教堂。这个“三一教堂”是英国国教在罗德岛殖民地的第一个前哨站,最早建于1698年,大约中国的明末清初,距今也有300多年了,算得上有点历史了。

英国国教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见教堂前的的文字“主教制”(Episcopal),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独立于梵蒂冈的罗马教皇,是美国立国的前贤们所摒弃的政教合一体制。一个政教分离,又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是一个良好的政治运作体制,已经被当今许多国家证明。

顺着港口的大街,一路向商业街走去。决定一直走到10点钟,等到所有商店开门了,才调头换回走。新港其实是个小城市,看不到高楼大厦。除了大路口有几座五六层楼高的旅馆以外,沿街都是些二三层楼高的建筑。路旁的商店也就是一些小门面的商店,古董、瓷器、花店、服饰店、礼品店等等,除了老旧以外,没有什么特色。

十点钟,我走到一个路口,街对面是一家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目前最大的银行,也是我的开户行之一。这家银行还没有开门,从外面看,有点寒酸。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还跟旁边当地的警局共享。这大概是我看到的一个最小的“美国银行”,半间房子,一扇门。

新港醒来了

十点一到,向后转,往回走。一路上看到一些不常见的事物。

锃亮的铜管

路过一个重新装修的房子,一根锃亮的圆铜管被当作漏水管,从二楼屋顶的屋檐下一直接到地面。一般的漏水管都是薄铁片压制成矩形,外面喷有一层防护漆。不知道新港的房子为什么用铜管替代?铜管新的时候好看,但是日晒雨淋裸漏在外,时间一长会发生氧化,到时候就铜锈斑驳,而且铜的价格还贵。又贵又易坏,难道就为了在新装修的时候亮丽一下?

漂亮的跑车

走过一个路口,一堆花花绿绿的碰碰车霍然出现在眼前。过去一看,上面写着“来租我”(Rent Me)的字样,原来是供游人代步的电动车。这倒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出租车。大城市一般都是用自行车或者是电动+自行车供需要的人们使用,这种可爱的碰碰车也可以这样使用,有创意。

马路另一边,还有一些豪华高档的跑车出租车。说明旅游季节时,这里应该很热闹的。街上应该常常看到这些碰碰车红红绿绿的其乐融融和豪华赛车野马般风驰电掣的交织。想象一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帆船博物馆

新港除了以豪宅著称以外,另一个值得一提是帆船运动。路边看到一个“帆船博物馆和国家帆船名人堂”,一座与美洲杯帆船赛有关的历史建筑。门口有一个铜塑像,是1992美洲杯帆船赛冠军的塑像。

其实,博物馆原来建立于我们马里兰州的首府安纳波利斯市,不久前(2019年)才迁移至此。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通过表彰对这项运动做出贡献的个人、强调帆船运动对美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展示其作为科学实践工具的价值来推广帆船运动和帆船比赛。游客可以参加水上体验,了解帆船历史、艺术和传说。

如果条件允许,我真想乘坐一艘帆船出海,体会一下帆船张着风帆,在大海上飞驰,略带腥咸的海风扑面的味道。现代游轮太大、太舒适、太现代化了,将人类跟自然的接触刻意地溶化在悠闲之中,忘记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粗暴难驯后所产生的斗志和快感!

太阳能垃圾箱

还有一个不起眼但是又吸睛的地方,路边的垃圾箱竟然是太阳提供的能源。当然设计者也没有忘了,在没有太阳的日子,人们还是可以用踏脚来打开箱盖。一个城市,如果连垃圾箱这等小事都考虑到太阳能的使用,说明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新港的确是有“新”意的,至少在这一点上,新港走在许多大小城市的前面。

为新港赞一个!人类还是有希望的。

海浪和脚丫

除了锃亮的铜质漏水管,新港对铜器的使用也比较大方。比如街头一片大海的波涛就是一大块铜塑。一对脚丫留在外,是儿童在海浪中玩耍,还是人类在探索大海的奥秘?是冒险救人?还是海难时最后的一瞬间?铜塑的标题为“海浪”(The Wave),没有其它任何解释,给游客留下一串流连遐想的浪花。

哈米特大钟

铜塑“海浪”的旁边是哈米特码头(Hammetts Wharf)和哈米特旅馆,码头旁有一座大钟,又是铜的,叫哈米特大钟(Hammetts Bell),是另一个能吸引游人注意的驻脚点。哈米特大钟有点历史了,据载,建造于一百多年前的1872年,当初很可能悬挂在教堂的尖顶上。建造大钟的公司位于辛辛那提,由于铸造了美国最大的大钟而享有盛誉。大钟保留了其原始的钟舌(clapper)。平时大钟不会敲响,因为新港的市民和旅客都需要一个美觉!

红砖头市场

港口附近还有一个“红砖头市场”(Brick Market Place)。沿着红砖铺就的通道,可以看到许多商店都开门了。旅游季节应该是个很热闹的购物场所。再往里走,人们可以看到又一个铜塑,“手摇风琴人雕像”(Hurdy Gurdy Man Statue)和他机灵的小猴子。也许,在五月鲜花怒发的日子里,动听的音乐会从那个神奇的音乐匣子里流淌出来,小猴子的盒子里会装满游客的硬币。

可惜,作为第一批游客的我们,来的稍微早了一点。本来应该很热闹的市场,门可罗雀,只有一两个游人或是退休的老夫妇坐在市场的长椅上,和旁边花圃中在春寒中瑟瑟开放的水仙花,在阴冷中等待春日的暖阳。

历史博物馆

从冷清寂寥的红砖头市场区走出来,面前出现一个三层楼的红砖房。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新港的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Newport History)。从门前的介绍上看,这是一幢建于 1760 年代的老砖房,是国家级别的历史地标。进门一看,楼下是个礼品店,包括部分展品,如富兰克林的印刷机、老旧的黑白照片、殖民地时期的家具、银器、绘画和日常生活用品。一条楼梯通往楼上,楼梯的上面写着“历史从这里开始”,转角处是一排大字——“停!付款。”(Stop Pay Toll)。

于是,我的参观就止步于此。


出得门来,发现肚子咕咕地响了起来。想起今早为了早一些上岸参观,早早就吃了早餐。加上早上风寒天气冷,热零消耗不少。一路走来,已经走了三个多小时的路,星巴克的咖啡带来的热量也消耗殆尽,该回到船上补充一下能量了。看看手机,十一点半钟,是该往回走了。

回到船上,用过午餐,十二点过了。游轮将在下午一点半离港,本想再到附近的一些著名的豪宅区看看新港的另一面,时间来不及了。也好,留个念想,说不定还有再来的机会呢。

傍晚,海上的太阳很温暖,算是对早上阴冷的一个补偿。


记于 04/24/2024

修改于 06/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