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来得晚,生物钟似乎有点问题。这两天的天气怪怪的,大清早阴云密布或者下雨,到中午下午又是大晴天。上午8点多了,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湿漉漉的,几乎要下雨的样子。
一连几天的秋雨秋风,刮了西南风又吹东北风,来来往往的这么折腾,终于把秋天迎来了。
吃罢早饭,跟领导到菜地视察,看看老鼠夹子是否会有斩获。视察的结论是,老鼠是很聪明的。
此时阳光明媚,照在身上也不觉得热辣辣的,因为有秋风微抚,还有气温适宜,不到70华氏度。驾着高尔夫车行驶在社区的阳光和树荫下,秋风迎面,凉快透了。这才找到秋高气爽的感觉。

尽情狂欢万圣夜 闭门读书谈复活
十月过完了,最后一晚是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 ,这里的中国人也叫它“鬼节”,或者“南瓜节”。原是从英文的万圣夜(Hallows’ Evening)来,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老巫婆、蝙蝠、骷髅 )联系起来。宗教上认为,此节与魔鬼有关,是魔界最接近人世的时间。
刚倒美国来时,也参加过华盛顿每年一度的游行庆祝活动。到了晚上,街道禁止机动车通行,人行道和大街上真的是人挤人人挨人,少有的热闹。这种人山人海的场面我只有在中国大节日的晚上可以见到。
记得我的装饰是一个魔鬼的头套,血淋淋的大嘴里咬着一只人手,之漏着两只眼睛的孔洞。效果还不错,到了人群中,我装扮起来,周围往往都会引起惊叫声,只是里面憋得满头大汗。
后来,从城里搬到乡下去住,节日的气氛就变成“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了。当晚小孩会穿上魔鬼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盛装、糖果、过节, 万圣节也可以当成是他们的儿童节吧。
搬到佛罗里达的老年人社区,又是一番气象。虽然说,没有“不给糖就捣蛋” 的小朋友,不用再买上十磅八磅的糖果,但是,社区俱乐部早早就被鬼魂、女巫、蝙蝠、黑猫、猫头鹰、精灵、僵尸、骷髅什么的布置得满满的了。看样子,老顽童还是很怀念儿童的时光的。
通常,自家门口都会摆上一些真假南瓜和稻草人。我则摆了一个南瓜造型的杰克灯笼(Jack-o’-lantern),一个塑料的南瓜人,里面是电灯,到了晚上会亮,中国制造。入乡随俗,也制造一点节日的气氛。

只是没有想到,在西方,以美国为主,流行的万圣节,在中国也流行起来。31日一早,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方微博具有指针性的贴出,今晚是万圣夜,“宜搞怪、讨糖、捣蛋”的贴文,邀请游客来“释放天性,尽情狂欢”。
不过,到了晚间,官方微博又发出“重要通知”,表示接外省市协查通报,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上海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小镇从即刻起停止游客进入。
据网上传闻,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表示对中国下一步疫情的担忧。并发表了10条建议。其中有两条:“没事尽量不要外出。”人们就是不听。不仅外出,还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 释放天性和尽情狂欢 。看来,停止游客进入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另外一条是”远离那些煽动仇恨、叫嚣斗争的新媒体,认真去读几本经典书籍。”这条我尤其赞同。大家趁此机会,呆在家里多读几本经典书籍,比外出搞怪、捣蛋和狂欢要强得多。
继续读书,读经典书。今天看课堂上讲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分三卷,不知道当年是怎样囫囵吞枣看完此书的。

第一卷讲故事的起因。一个贵族,聂赫留多夫,在一个夏季从城里来到乡下姑妈家的庄园,和一个女仆,玛丝洛娃,产生了一段爱情,并且跟玛丝洛娃发生了关系。然后就一去不复返。
玛丝洛娃因此怀了孩子。姑妈家知道后,将她赶了出来。孩子生下来就死了。玛丝洛娃由于生活无着落,沦为娼妓。后被一起命案卷入牢狱。
聂赫留多夫“碰巧”是这个案子的陪审团成员。玛丝洛娃使他回想起他纯洁的年轻时代了,他感觉到这女孩子的堕落是与他有关的,这使他自责。从此后他就开始为她奔走,进入拯救玛丝洛娃的运作过程。
以上第一卷的内容我是记得的。
第二卷是从聂赫留多夫到彼得堡开始的。他到枢密院去活动,在活动当中,接触了很多官僚、贵族,深入到权力机构的心脏里去。他看到这架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第二卷结束,上诉失败,玛丝洛娃走上了去西伯利亚服苦役刑的道路。
第二卷的内容,中间人物和过程很多,具体的基本记不得了。只有玛丝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流放还记得。
第三卷,基本上都是聂赫留多夫在跟随玛丝洛娃和犯人,尤其是和政治犯的接触的描述。流放途中,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同时,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这两个男人都很崇高,等待着玛丝洛娃的选择。玛丝洛娃最终选择了西蒙松。因为她明白,聂赫留多夫是在为她做牺牲,他已经为她做得太多了。
最后的情节是上诉批下来了,依然是判玛丝洛娃有罪,但把苦役刑改成了流刑。苦役刑要做苦工,流刑则可以选择在西伯利亚任何地方安居下来。然后聂赫留多夫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回来,与玛丝洛娃最终分了手。
虽然,中间谈到很多政治犯的故事都不记得了,但是,《复活》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俄国民粹党人,对他们高尚的理想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复活》跟《巴黎圣母院》不一样,托尔斯泰讲了这样一个心灵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赎罪的世界,一个罪人的现实世界,而苍茫的西伯利亚就可以理解为象征着他们永恒的流放地。
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是压迫和被压迫,剥夺和被剥夺两个集团(阶级)的代表者,他们既是罪人,又是一对互助的觉醒者。
聂赫留多夫走完了流放西伯利亚的路程后,开始分析思考,到最后他发现无路可走,只有自救。你也救不了我,我也救不了你,就像他救不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也救不了他,他们最终的分手其实是分别走上自救的道路。
自救主要在第三卷中讲述。《复活》中这群政治犯(民粹党人)则是自救的榜样,这些政治犯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牺牲精神,有着崇高的信仰,集中了完美高尚的品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的寄予最大的感情和希望。
托尔斯泰是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不像浪漫的雨果,可以为他的理想创造一个神界。据说,托尔斯泰是严谨的、苛求的,他特别强调所使用的现实世界材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他用如此具象的材料去创造(虚构)一个不真实存在的世界,讲人的堕落和复活,其间的困难也就格外巨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建筑心灵世界的材料是巨大的、结实的、坚固的,因而,他的心灵世界也是广阔和宏伟的。
在中国,《复活》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有些评论其为“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岂是我辈三言两语就可以“拎得清”的。仅作为今日复习后的一点随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