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岛习闽南话 打掼蛋输一胚尖

如2024年不期而遇一样,2024的头一个月又不期而逝。今天是一月的最后一天。

人们从一月中得到了一些,又失去了一些。对于我,就是生命。

昨天看到一篇报导,说的是退休后人们提到的“由繁至简”(downsizing),或者说“大屋改小屋”的一个普遍问题。再往后讲,就是“返璞归真”这个必然的规律,不过,大家一般都避免提及。

今天再唠叨两句。“由繁至简”其实是一个趋势,并非必然。如果退休后,仍然身体健康,财务自由,居住环境合适,没有必要将大屋改小屋,视个人情况而定。我在马里兰的一些朋友们,退休后,除了少数人搬了家(大屋改小屋),大多数还是居住在退休前的房屋里。说明,至少目前大家在身体和财务上还可以和大房子维持往日的平衡。这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

况且,搬家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记得第一次搬家时,加上还有房屋装修工作,一家人累得躺在在地板上,发誓再不搬家了。不过,没有熬过“七年之痒”,面对新房子的诱惑,又咬牙搬了一次。搬完后,痛下决心,这是最后一次。结果是,越搬越难搬,越难搬还是要搬。到了佛罗里达,应该是最后一搬了吧。希望是。

说到搬家,我们斜对面的一户邻居,是个“候鸟”,每年冬季(12月)来,春暖花开(5月)又回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马里兰北面的紧邻州。去年12月中听说他把宾州的房子卖掉了,准备搬过来,不再做候鸟了。不料圣诞过了,新年也过了,眼看着一月份就过完了,他们还没有搬过来。每年都是圣诞节前就来了,莫不是搬家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了?


看到网上一个消息,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一对跨“制”(一国两制)婚姻的新婚夫妇回宝岛的娘家。由于是第一次,担心两岸风俗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误会,因此这位宝岛女将注意有关事项做成PPT,并在出发前先与老公演练一番。

在马州居住的时候,又许多台湾朋友,平时也学到几句台湾话。于是想看看有哪些注意事项是我不知道的。首先是几个闽南语及谐音的龙年吉祥话,像是“龙喜为着你(都是为了你)”、“龙华富贵(荣华富贵)”,还有“好运龙吼力”、“钱钱龙总来”等等。这些闽南方言,大多数我是听不懂的。

其次,是“发红包的秘诀”:给宝岛岳父母大人的红包金额大约在新台币6000至16800元(约为美元192至537元)之间;祖父母大人则是在新台币3600到6600元(约为美元115至211)不等,这些6和8 都是吉利数字。台湾“红包”应该多少,大陆人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我觉得不算多,好像大陆给岳父母大人的红包人民币得上万元(1000多美元),大概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最后,提到过年打牌时要注意,台湾打牌的术语和大陆略有不同,比如,2张数字一样的牌,在大陆通常被称为“一对”,比如2张A叫“一对尖”,但在台湾称为“胚(取自英文Pair谐音)”。这倒是我不知道的。我知道台语中有些词是从外文转化来的,比如百分比%(英文 Percent),台语中常用“趴”来表示。虽然这个词直接来自日语“パーセント”(pāsento)的省称,但是日语的这个词还是来源于英文的 Percent。

今天晚上掼蛋俱乐部例行活动,对方已经打到尖(A)。最后一战中,我手上有一“胚”尖(One Pair Ace),一番拼搏之后,结果还是输掉了。唉,牌不如人,技不如人,纵有一“胚”尖,也不行。

往时今日

去年今日,习作一首浪淘沙令。

浪淘沙·霧吟

濃霧卷荒煙
罩地籠天
瓦藍湖畔獨憑闌
日月蒼茫都不見
知嚮誰邊

伏櫪幾經年
竹杖吟鞭
望鄉空賦有閑篇
洄溯蒹葭游白露
在水之間


01/31/2024 星期三

南国寒冬多变幻 退休大屋改小屋

天气变化很快,前两日气温还在80多℉,今天早上起来,气温一夜就下降到40多℉。水面上出现少有的气体,像壶里的水开了,白色的气体像轻纱一样冉冉上升。加上清早明亮的阳光透过其间,如漂浮晃动的薄雾,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彩。

试着用手机拍照,效果很不理想,近处的水气照不下来,只照出远处的水影。过了一阵,温度上升,湖面的水汽就渐渐消失了。大概是早上温差变化大的原因。不过40分钟光景,湖面上的水汽就荡然无存,短暂得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又是一个干净清朗的湖面。

出门时,温度低,着冬装,大多数人都是佛罗里达的冬装打扮,长衣长裤,有的还穿着羽绒服。不过,还是看到一个身着短裤的“勇士”。虽然没有风,但是手感到冷,不自觉地缩在口袋了。回来的路上,身体走热了,气温明显回升了,手又大大方方地在外面晃荡着。

很多事都是这样,在某一个时间段,正好在某一个地方,就碰见了一件只有那个时间地点才会发生的事情。不禁回想到近80年前,在东北黑土地上那场雪白血红的事件;以及40年后,当年战场厮杀的对手变成同胞客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再过40年,像林彪折戟温度尔汗一样,当年的那一代人,差不多都化作了黑土地。

看着窗外被微风中拂动的棕榈树枝,红色白色的花瓣在阳光下微微颤动,对阳光反射着不同的频率的光谱,平静安宁是此刻的和弦。此刻皑皑白雪下的俄乌、硝烟滚滚的加萨,是否正在继续80年前中国黑土地上那场厮杀?历史仍在重演,人性仍在继续。

管不了那麽多了,幸运的是自出生以来,所在国就没有涉及到国内的战乱。比较大的变化是家里的房子由小变大,然后又回归于小。

成家后,将单身教职工宿舍的一位同学兼室友“请”了出去,一间房子又是卧室,又是厨房书房兼客厅,卫浴是室外公用卫生间。不过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后来学校条件好了,慢慢搬进两家各一房,共享厨房卫浴客厅的小型公寓套间。再后来分到独立公寓,两室一厅,带独立的厨房卫浴,那时已经是学校讲师级别很好的待遇了。为此,我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室内装修,给地板和墙壁刷油漆。

到美国来,又从两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开始。毕业后开始租房子,先是与别人合租连栋屋的一层的一间房,厨房卫浴公用。跟国内毕业后住房的经历很相像。再后来,把女儿从中国接出来,一家人开始住进正规的公寓,楼上两卧一浴,楼下厨房餐厅起居室。房屋事先全部油漆一遍,更换了新地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然后就买了一栋离女儿学校很近,走路几分钟就到的两栋屋。在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去餐馆打工,我却进入一家小装修公司,主要是工作时间比较灵活。

买的第一栋房子是个连栋屋,每层面积800平方英尺,三层算下来使用面积应该有2000多平方英尺。那时我房屋装修的工作已经十分熟悉了。刷油漆是小菜一碟。首先将原来的两个主卧室改成三卧两浴,楼下全部铺上硬木明亮的地板,然后,在后院加上一个通往二楼的阳台,可以从餐厅直接走出户外。最后将未完成的地下室装修了一套卧室加卫浴,并且一个娱乐室。至此,完成美国梦的重要一步。

过了几年,随着美国经济好转,女儿上大学了,于是到郊区又买了一栋独立屋。那是在一个新区新建的房屋,我们看着建筑公司从地上拔掉属于我们那块地的木牌,开始破土动工。然后隔三岔五去看看工程进展,房屋地基浇灌好了,木架结构搭建完成,水管电线开始铺设了,外墙内墙封顶了,开始喷油漆了,地板和地毯铺了,门窗柜子装好了,检查过户了。一家三口搬进5000平方英尺的新房。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新的。竟然实现了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美国梦。

月亮圆了,月亮缺了。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自然规律,再正常不过了。岁月不饶人,规律也不饶人。住着住着,一晃十几年,该换小房子了。

诺大的房子三层每周打扫一次,还有前后的院子,草长高了要修剪一次,一旦下雪,还要铲雪,人越来越弄不动了。腿关节开始出现疼痛,卧室在楼上,厨房餐厅在楼下,家庭影院又在楼下,上下楼困难出现。关键是身体一入冬天就肩膀以上全都酸疼,不是一般的痛,是不看病不理疗就受不了的那种疼痛。加上女儿到外地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我们也都退休了,于是加入了美国人这时候“大屋改小屋”(downsizing)的退休规划。从三层变为一层,从5000变为2000平方英尺的住房面积。我觉得很好了。

不过现在有些人觉得房价与利率太高,换房划不来。这得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讲。房价高,如果是卖大买小,尽管卖高买高,没有什么不合算的。至于利率高低,对我们基本不存在问题。因为通常的情况下,卖掉大方的钱,足以支付买小房的钱,还应该剩下一部分作为养老基金。在“大屋改小屋”的过程中,如果买小房还要贷款付利息,个人的财务状况恐怕不是太好。

还有人担心卖房后要缴的税太重。根据1990年代通过税务法规,屋主出售主要住所(primary residence)时,如果过去五年当中至少住满两年时,卖房所得免税额25万元,夫妻合并报税免税额50万元。我们这种平头老百姓的房子,一栋房子卖掉所得(净赚的差价)哪里会有50万?根本不用考虑。除非你卖房子运气好,赚大发了,比如说100万,那才会考虑上税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除非不卖房,否则越到后来,一旦卖房,上缴的税越多。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地区,市场上缺乏中型住屋(missing middle),这倒是实情。我们以前在马州居住的地区,四周大型独立屋为主,没有佛罗里达这种小型住宅,也很少有卧室在一层的房型。这也是促使我们南下的原因之一。

终于,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合适的住房、合适的价位,更重要的是合适的气候和天气。美中不足的是舍弃了大华府地区的中国美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活跃的华人社区。

鱼和熊掌,如果不能兼得,只得有取有舍了。


01/30/2024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