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张爱玲的散文。文章多是抗战期间,沦陷的上海的日子,是另一种描写抗日战争下中国大众生活的写作方式。看到后来,突然出现了一篇1990年所写的文章。在我错误的印象中,我以为此时的张爱玲已经不在人间了。我80年代到美国后,知道她也在美国,似乎90年代后生活拮据,不再动笔了。
这篇《草炉饼》大概是她最后的一篇散文了。跟40年代的散文连在一起看,在风格上几乎没有区别,同样是写沦陷时上海的人和事,同样是那个张爱玲特有的调调,看多了她的文章就能感觉得到。

半个世纪前的上海,马路上天天有一种小贩的叫卖“马炒炉饼”。吴语方言“买”“卖”与“马”同音,“炒”与“草”同音。张爱玲一直以为小贩“马”(卖)的是“炒炉饼”。直到在美国的90年代看到大陆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八千岁》,才终于打破了四五十年前的⼀个闷葫芦。“炒炉饼”是用专烧茅草的火炉贴在炉子上烤出来的“草炉饼”。原来买卖非马,草亦非炒。
“草炉饼”在张爱玲的文中是一个大大厚厚的像大蛋糕的圆形大饼(参见上图)。如文中描述:“小贩臂上换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
据她说,草炉饼“战后就绝迹了。似乎战时的苦日子一过去,就没人吃了。”听说当下在中国的还有“草炉饼”,例如江苏省盐城市,也有一种“草炉饼”,但是形状是长方形的,应该不是当年上海滩上的那种“草炉饼”。

写到这里,想到张爱玲在洛杉矶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前日散步途中碰到邻人讲起她所在小区的一位邻居,死后三周才被人发现,不免有些怅然。
坐在佛罗里达平静的小村里,读着半个世纪前的热闹上海,联想到一个当年有着响亮名头的文人,却终于异国他乡的孤旅孑然一身。抬头窗外世界,不禁一阵发呆。
【发呆的窗外】
棕榈树枝随风往斜下里摇摆
树叶在摇摆中开心地弯下腰身
只为亲吻风落在木棉花上的影子
壁虎在树影的斑驳中慢慢爬着
一副不为心动的眼神漠然
绿色的摇摆和绿色的爬行相遇
风缓慢下来像是在酝酿发呆
开心亲吻漠然是那么从容自在
云影和湖面波纹淡青色舒展
01/11/2024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