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追溯辨迷惑 桔子香蕉鸡蛋糕

收到高中老同学传来的一个视频,说的是宜昌的一个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

想起来小时候在武汉也听到过这个童谣。记忆中是这样的:“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豆高。骑官马,带把刀,走进城门咔一刀,问你是吃桔子吃香蕉?”

一群小孩子唱童谣时,有两个人对面站,双手紧握高举,表示城门很高。然后其它小朋友排成队,从高举的“城门”中鱼贯而过。每当唱到“走进城门咔一刀”时,高举的“城门”此时就就“咔嚓”掉下来,将路过的小朋友“关”在城门中。然后问被关的小朋友“吃桔子吃香蕉?”如果回答正确,城门大开,放小朋友“过关”,游戏继续。如果回答不正确,小朋友就被拦下来,换出“城门”中的一个,变成一个守门人。游戏重新开始。

我很少参加这种游戏,因为那时的大院里,多是女孩子和小男孩玩这种游戏,幼稚且“技术”含量不高。我们男孩子一般都是玩踢毽子这种有难度有技巧的游戏,或者爬墙上树这些有刺激带挑战性的活动,再不就是是赢洋画、烟盒纸和打珠子这些分胜负输赢的活动。

不过,小时候也没有弄懂这首童谣的意思,比如古代的“城门”和摩登的“鸡蛋糕”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会在一起出现?为什么过城门要问“吃桔子吃香蕉”?

直到看到宜昌童谣,才知道应该是“城门城门几丈高”。于是想去查查“原文”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料一查,竟然发现其版本无数。有湖北的“鄂版”,有四川的“川版”,有云南的“滇版”,有南京的“宁版”等南方各版本,当然还有普通话的“国标版”。在这些提到的版本中,又有许多分支,例如“鄂版”还可以再分为“汉版”(武汉)和“宜版”(宜昌),甚至“汉版”还可以细分。我曾看到几个不同的“汉版”“城门城门鸡蛋糕”。而且,“鸡蛋糕”的说法,据台湾人介绍,七十年代在台湾就有了,是否系大陆带过去,尚待考证。

这才发现,这个童谣流传之广泛,比我想象的要多很多,大类相近,小类繁多。以宜昌的版本为例,就是在问完“城门城门几丈高”之后,又加上了宜昌当地的许多地方色彩。

而普通话的“国标版”则比较简单,“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走进城门跌一跤,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这和“汉版”的结构很相似。只是“几丈高”变成了汉版“鸡蛋糕”,这可能是流传过程中方言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因为过去童谣再民间的流传主要是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而“几丈高”和“鸡蛋糕”发音近似,所以误传是有可能的。

至于“三十六丈高”如何变成了“三十六豆高”?这个“豆”(dou)的发音离武汉话“丈”(zhang)的发音相去甚远,是什么缘故呢?直到看见这样一段话,谈到“宁版”的童谣,我才似有所悟。

一位南京人写道:“父亲祖籍南京,80岁了。他说现在这首儿歌的字是错的。小时候用南京话念,谐音是‘城门城门鸡蛋糕’。实际的正字是‘城门城门几档高,三十六档高’。过去做瓦匠对于建筑高度通常用竹梯的档来衡量,一档大约五十多厘米(竹梯最下面一档)。老南京话‘档’是没有后鼻音的,谐音就成了‘蛋’。”

如果,此话可信,那么,汉版“三十六豆高”很可能就是来自宁版“三十六档高”,由南京话“档”的方言“蛋”(dan)演变成汉版的“豆”(dou)。

还看到一些昆明人和南京人讨论“滇版”和“宁版”的先后问题。南京人认为,明朝初建,云南仍然拥戴元朝宗室,朱元璋率30万大军西征,平定云南。因而,云南汉族多数来自南京移民,说南京人将“城门”的童谣带到昆明,是极有可能的。

照此推理,随着明清“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可能城门童谣的“鄂版”流传到了川中蜀地。

这个“城门”的童谣似乎没有传播到北方地区,“国标版”除外。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是,“京版”和“台版”应该是“鄂版”或者“宁版”的国语翻版。

综上所述,该童谣似不在北方广大地区流传,南方的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以及东南的吴越方言好像都没有听说“城门”的童谣。该童谣除了最东面的南京以外,主要在湖北、以及云贵川一带流传,看起来应该是自东往西而流传到这些地区,然后在这些省一级的地域又继续细分为带有区域性(地县市)方言流传。

关于童谣“城门”的源头,现在还没有定论。私以为,源头似由南京东传的可能性较大。

南京仪凤门(2006年复建)

另外,虽然南京城和武昌城历史上都有闻名的城门,不过,南京的城门则更多和更有名气。尤其是在《儒林外史》中,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把南京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从此,南京的城门就更为名扬天下了。然而,这些城门大多已被拆除,俱往矣。

由于以前童谣主要的方式为口传,我们听到、接受并且传播这些童谣时,一般都不会去问“为什么”。如果真的是从明朝开始,历经几百年口头流传,源头几乎难以考证。并且,由于前人识字不多,只知其音(方言),不知其意,因此在流传过程中,谬误甚多。有的甚至演变成毫无意义,不知所云的字词。譬如,“几丈高”或者“几档高”化为“鸡蛋糕”还好理解,至于“吃桔子吃香蕉”的来历就有些莫名其妙的几乎无法朔源了。

有一点让我吃惊的是,这首童谣的生命力如此之强,竟然流传了几百年,如果从大明朝开始。过去那个年代,我们小时候,50-60年代,没有什么玩的,玩这个“城门城门鸡蛋糕”倒也说得过去。70-80年代,经历过WG“破四旧”后的新一代还会玩吗?会!视频上我看到一群70年代退休的老顽童们,在同学聚会时兴致勃勃地玩这个儿时的游戏。高中老同学发来的视频,则是一些上年纪的老演员装扮成孩子,在台上唱跳着“鸡蛋糕”的舞蹈,在大众场合用方言传唱着着幼稚的童谣。

那么,到了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了,电脑手机网上游戏走进家庭,小孩子还会玩这个游戏吗?他们的孩子们还会唱这个童谣吗?我以为多半不会。结果是,错!我看到当代一些小学生在玩这个游戏,甚至一些咿呀学语幼儿,也在“鸡蛋糕”着。他们的妈妈(奶奶/姥姥)就是这些“鸡蛋糕”的传承人。

但是,这首童谣极其普通和朴实,甚至文理不通,不像“三字经”貌似简单,其实伦理厚重,并且没有政府外力推行,为什么会流传得地域这么广,时间这么长,生命力这么强?这难道不是比人们寻找发源地更为重要的问题吗?

往事今日

一年前,曾作【七絶·讀柳如是】一首。

原本听说过国学大师陳寅恪的那段不堪故事,但是不知道他在受迫害中所写的【柳如是别传】,以及柳如是的故事。小诗为有感陳寅恪先生之独立自由精神和思想难得,并有感柳如是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气节之难得。只可惜,世上这样的人太少了。

別傳讀來耳目新
靑山嫵媚落風塵
一腔翻作須眉淚
氣節長畱巾幗身


02/12/2024 星期一

天涯相聚瓦蓝客 群英掼蛋贺龙年

昨晚,应老友相邀,赴龙年龙虾宴。算是正式打开龙年的大门!得小诗一首记之。

七绝·龙虾宴

爆竹无声辞旧岁
龙虾摆尾庆龙年
天涯异域瓦蓝客
把酒言欢享盛筵

回顾两年前今日,曾经提到“撤侨民大战在即,乌克兰山雨欲来”,不久就爆发了俄乌战争。原来以为是一场“闪电战”,俄国占领了部分乌克兰领土后,就会议和结束战争。没有想到一打就是两年,还没有看到尾声。

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在国会受阻,从去年一只拖到今年,至今局势不明朗。而据报道,俄国仍在用无人机袭击乌克兰。乌克兰前段时间反攻不奏效,总统撤换乌军总司令,希望能扭转劣势。乌克兰正加大请求援助砲弹、弹药以及其他军援。北约组织呼吁欧洲加快武器生产以支持乌克兰,并预防与俄罗斯“可能持续数十年的对抗”。这意味着西欧国家从缓慢的和平时期,转向快节奏的冲突时期生产。

乌克兰以一国之力,恐怕很难对付北极熊。很明显这是俄罗斯对包括美国以及北约在内的西方的一场对抗。同时也影响到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和伊斯兰国家在其中角力的微妙抗衡。也许,几年后,等这场战争结束时,我们会看到由这场战争而导致的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幸好,俄乌在遥远的地球那边,我们操心与否都帮不上忙。还是按时参加我们的掼蛋之战。

今晚用手中的一副牌来合纵连横天下,三十六计,轮番使用,征战四方。手上牌好,就欲擒故纵、擒贼擒王、反客为主、打草惊蛇、关门捉贼的战术;双方势均力敌时,沿用声东击西、远交近攻、瞒天过海、趁火打劫等诸计谋。牌不好,就以逸待劳、暗度陈仓、混水摸鱼、金蝉脱壳,总之,一切都是走为上计。

一番混战后,一番混战后,在男队的谦谦君子的礼让下,女队龙年首战告捷。戏作七绝一首记之。

七绝·巾帼告捷

围席高邻相聚欢
群英掼蛋贺龙年
遣兵排将堪筹策
捷报传来潇洒还


02/11/2024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