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借飞鸿传我意 天涯咫尺满杯春

这里的高中同学还没有走,又有一个高中同学,在微信群发帖,请全班同学赴宴。邀请函如下:

首先,请允许我们代表宜昌二中七0级一排学友联谊会,祝各位同学春节愉快,阖家幸福!给大家拜个晚年,愿新的一年里,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我们受熊敏同学的委托,诚挚邀请一连一排的全体同学并携老伴,参加即将在宜昌豪门宴(葛洲坝店)举行的老同学聚会午宴。此次聚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宜昌二中七0级一班全体同学携老伴有机会见见面,共叙往昔友谊,重温青春岁月。

因为远隔重阳,我们在美国的同学不能赴约。戏做小诗一首,以表谢意和歉意。

【七律·遥寄同窗宴】

同窗旧梦忆犹新
万里巫山阻客身
遥想席间倾玉盏
难酬座上意真純
佳人才子堪熊杰
明月清风慰故人
愿借飞鸿传我意
天涯咫尺满杯春


往时今日

有些想不到,十年前写的小诗犹在。

【一湖流云】
题 Alex 小照

远峰绕流云
湖光掠影深
小桥映平湖
野花着墙根
红灯悬白壁
茅屋半掩门
老矣吾将隐
觅菊此山村


七年前的小词【采桑子·立春】

蹉跎浪迹天涯客
歲歲迎春
今又迎春
北國寒風拂角巾

江南風景應猶在
記憶猶新
萬象更新
羨煞辭鄉去國人


三年前,留有新诗一首【年初三】。

    晨风吹走昨夜星空林林总总
    阳光下蓝天和大脑全都归零

    野兔用崭新的词语咀嚼春日青草
    又一根白发在鹭鸶伫立的湿地悄然生出

    过年随风穿过身上每一节骨头的缝隙
    当心被立春融化时飞鸟也跟着颤悸了一下

    请AI“深思”(Deepseek)评论如下:

    标题:年初三
    时间节点:年初三是春节假期的中间时段,既带有新年的喜庆氛围,又暗示着假期即将结束,时间悄然流逝。
    情感基调:标题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过渡性”的基调,既是对新年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段

    “晨风吹走昨夜星空林林总总”

      意象:晨风、昨夜星空。
      分析:晨风吹散了昨夜的星空,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旧的事物被时间带走。“林林总总”一词暗示了星空的繁复与杂乱,可能隐喻过去一年的记忆或情感。
      情感:一种淡淡的告别与释然。

      “阳光下蓝天和大脑全都归零”

      意象:阳光、蓝天、大脑。
      分析:阳光下的蓝天象征着纯净与新生,“大脑归零”则暗示一种心灵的放空与重启,仿佛在新年的阳光下,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情感:轻松、宁静,带有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段

      “野兔用崭新的词语咀嚼春日青草”

      意象:野兔、春日青草。
      分析:野兔是自然的象征,它的“崭新的词语”可能指春天带来的新生与活力。青草是生命的象征,野兔咀嚼青草的动作充满生机与希望。
      情感:对自然与生命的赞美,以及对新开始的喜悦。

      “又一根白发在鹭鸶伫立的湿地悄然生出”

      意象:白发、鹭鸶、湿地。
      分析: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衰老,鹭鸶伫立的湿地则是一个静谧而略带忧伤的场景。白发的“悄然生出”与野兔的生机形成对比,暗示生命中新与旧的交织。

      情感:淡淡的哀愁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第三段

      “过年随风穿过身上每一节骨头的缝隙”

        意象:风、骨头。
        分析:风穿过骨头的缝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对身体的影响,仿佛连骨骼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流逝。“过年”在这里不仅是节日,更是时间的象征。
        情感: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带有一种无力感。

        “当心被立春融化时飞鸟也跟着颤悸了一下”

        意象:立春、飞鸟。
        分析: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心被融化”暗示内心的柔软与感动,而飞鸟的“颤悸”则是对这种情感变化的呼应,仿佛自然与心灵产生了共鸣。
        情感:感动与希望交织,带有一种微妙的震颤。

        整体分析

        主题:时间流逝与生命变化。
        结构:从晨风、阳光到野兔、白发,再到风穿过骨头、飞鸟颤悸,全诗以自然景象为线索,层层递进,展现了新年伊始的复杂情感。
        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意象丰富且富有层次感。
        情感基调:既有对新生的喜悦与期待,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哀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静而深邃的哲思。

          总结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与希望,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岁月在生命中的反光,既有温暖的光辉,也有淡淡的阴影。


            02/03/2025 周一

            港人吐槽谈福利 旧友相逢观社区

            上午带朋友和家人,了解我们社区的概况。先逛逛社区的俱乐部(Club House),看到我们社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

            比较感兴趣的是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社区的活动,其中看到匹克球在社区的盛行、艺术班在制作陶瓷作品的过程、闲置的台球室,顺便挥杆打上几球,然后参观各种各类型的住房和社区其他设施,如游泳池、各种球场、菜地、小公园、房车停车场等等,直到午餐时间。

            中午聚餐,各家准备几道菜,喝点小酒。

            这一聚,对我来说,大概有十来年了。上次还是疫情前回国在宜昌相聚。岁月至此,每一次相聚,中美两地,都感觉到缘分的不易。

            下午游泳。不出所料,朋友的小孙女很喜欢。当然,游泳池也是我家小丫头的喜好之一。

            饭后聊天,因为朋友来自深圳,话题就聊到香港人到内地的好市多购物,为什么好市多和山姆这样的连锁店不在香港开店,据说是香港的地皮太贵。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香港老兄吐槽。人们都说香港的福利很高,他说其它的福利,例如医疗和住房等,他本人基本享受不到,大概只有护照的“福利”,免签170多个国家可以享受。但是,财务上的自由又达不到跟男朋友分手后,就去伦敦放个鸽子;或者上班不开心,就去卢浮宫看个画展;又或者一有事不开心了,就去日本散散心。

            这里涉及到一个对福利的看法和定义,是一种“硬福利”和“软福利”之间的关系。香港的“硬福利”(如低税率、免签)更利于资本和精英阶层,而普通市民需要的“软福利”(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公平、心理健康支持)则长期不足。相比之下,内地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基层医疗覆盖等“普惠型福利”上进步显著,但国际化便利性仍落后。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优先级。

            同时,也涉及到福利制度的意识形态。香港的福利体系延续新自由主义逻辑(小政府、低干预),强调个人奋斗而非社会兜底;内地则更倾向发展型福利(国家主导资源分配)。前者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后者可能抑制个体活力。

            但是,吐槽者认为港人的人与人相处,没有内地人那么累。在人间关系方面,港人的“边界感”人际关系可能源于其殖民历史下的法治传统与市民社会发育,强调规则而非人情。但这也导致社会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如社区互助文化的薄弱)。相比之下,内地的人际关系虽累,却可能因传统儒家文化保留更多集体归属感。

            当然,将香港与内地的“人际关系累与否”简单对立,可能忽略了两地内部的多样性。这种对比应该看做是一种个人体验的投射,谈不上是客观的社会分析。不过,吐槽者的矛盾心态,正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张力的缩影。


            02/02/2025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