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减少有利弊 员工欢喜雇主忧

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走在路上很安静,路上几乎看不见人,似乎连声音都隐藏在浓浓的大雾之后,一场水分子和温度合伙玩弄的把戏。以前在马州的春天里常常遇到大雾,但总是在驱车上班匆匆的路上,很少这样置身其中,漫步淌漾,去体会雾的物理细节:让雾气在手臂上抚摸,在呼吸中沁润肺腑,用眼睛以外的器官去体验雾的神秘。

又是周日,难怪早上安静多了,原来走路的人少了一些,尽管今天睡到8点钟才起来,比往常多睡了一个小时。周末和平常工作日,退休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大区别了,除了开车出门会感到周末街上车辆比平时会少一些,周末商店里的人会比较多一些。

創世記 1:1-2:3: 第七天:神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

遥想当年,周末只有星期天休息,因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圣经【创世纪】),正好在第七天的时候累了,就休息了一下。于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人们便遵循上帝的作息方式,六天用来创造世界,一天用来休息。我对周末休息一天最深的印象,是在成家有了孩子以后。那时候住在远在武昌的学校教工宿舍,周末携妻带子乘学校的周末班车,从武昌过长江大桥到汉口,再转一趟公车,近两个小时,回到汉口的小家。幸好公车站离家很近,下车不远就到了,孩子大人还不是太累。在家里住一晚,第二天到两边的父母家呆上一阵,采购一些东西,晚饭后就匆匆赶回学校。星期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由于周日没有学校通勤校车,便坐车到汉口江边码头,乘轮渡过江,然后挤乘公车到离学校最近的车站下车。车站离学校还要步行几里路。这条路从1976年,我参加学校的建校工作起,就是一条乡村泥沙路,两条车道宽,两旁都是农民的水田。由于工作性质,我常年走这条路回学校。冬天的路上无遮无拦,冷风飕飕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晒得浑身是汗。有时候,走这段路还会憋得尿急,紧赶慢赶跑回学校。

不过,那时年轻,一个人,这都不是个事儿。后来成家立业有孩子了,小土路也修成柏油路了,但是很长一度时间没有通车。那时孩子还小,这么一段距离走不下来,需要大人抱,走起来就比较累了。走着走着,将孩子放下来走走,孩子就会问:到了没有啊?怎么还没有到啊?于是干脆将孩子扛在肩上,骑大马。那是一段腰酸背疼的行程,也是一段日后父女难忘的路程。

出国后,发现美国一周仅仅工作五天(40小时),休息两天,哇,太好了,简直比上帝还要舒服。就这样,人家生产效率咋还这么高,工资咋还开的那么高呢?后来听说大陆也开始从一周休息一天,加到一天半,最后也成为一周休息两天。

随着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时间是否可以更为缩短呢?(上帝不要为此嫉妒人类哦)

英国一些公司开始采用32小时工作制,结果显示,在收入保持稳定或增加的同时,员工的压力减少,注意力更集中。真的有这么好的事儿吗?

美国佛蒙特州联邦参议员桑德斯(Bernie Sanders)近来提出一项提案:将一周的工作时数由40小时缩短为32小时,即每周休三日。理由是企业可以在不削减薪资及福利的情况下让员工更多休息时间。

除了英国的案例外,2022年由大学研究员及非营利组织“全球每周四天工作”(4 Day Week Global)组成的团队,号召61家公司于六个月期间在不减薪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时间,之后2900名员工中有71%的人表示疲倦不堪的感觉缓解,近半数人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满意。与此同时,24家参与研究公司的收入在前六个月增长34%以上,其他约20多家公司报告较小的增长幅度。

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该英国研究首席研究员告诉参议员桑德斯领导的参院委员会:“试验期间大多数员工的生产力提高,他们更有活力、更专注且更有能力。”

批评人士则指出,对于员工大部分时间使用电脑或开会的公司而言,每周32小时的工作制可能有用,但对于需要员工亲手操作维持生产线运行的制造厂而言,这一制度可能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种看法认为,较少的工时支付相同的薪资,将迫使雇主把雇用更多劳力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这将威胁到数百万小企业,因为他们无法找到足够的劳工,因此利润微薄”。

鉴于由于共和党以及部分民主党人的强烈反对,桑德斯的提案预计不会在参院有太大的进展。

1912年5月1日美国纽约劳工自发纪念五一劳动节

事情既然开了头,即使有困难和阻碍,终究会成为不能阻挡的趋势。当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从每天10多个小时工作时间争取8小时工作日,今天终于成为法定的标准。虽然上帝创世时工作了6天(不知多少小时)后休息1天,但是地球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们现在一周工作5天,休息两天。这些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在各方面的进步所致。那么,现在人类的进步是否发展到每周休息3天的地步了呢?

我是亲眼见证了从每周休息1日进步到每周休息2日的转变的。以目前的状况来看,AI机器人的出现,每周休息3日,此生有望!

往时今日

两年的今天,恰巧也是大雾,且雾中有虹,特难得的一景。有诗有图为证:

七绝·雾虹

澹澹白虹朝贯日
盈盈素练拂骊珠
管它造化谁为主
但做人间大丈夫


03/17/2024 星期日

创新独到遭疑问 人工智能写论文

对于AI人工智能的运用,尤其是在文字方面,如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让许多人很开心,可以很快地解答问题,并且可以生成简单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和虚构的小说。尤其在资料搜索方面,我用谷歌搜索时,ChatGPT也会同时给出它自己的答案。使得读者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也让人们有很多的担心,对于发表的作品真假难辨,不知道时AI的杰作,还是作者的自创,又或者时两者兼之,其中的比例各占多少,尤其是在学术方面的独立见解和发明,如论文的真伪和质量的衡量。

近来看到一篇有关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的文章,提到中国地质大学一名教授在国外期刊公开发表的SCI论文,被发现有ChatGPT常见的提示词,引起使用AI代写论文的质疑。

该教授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是正级教授。自2006年9月担任材料工程教研室主任至今,负责教研室的日常事务、教学组织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和学科建设。

篇论文发表于一本《表面和界面》的期刊上,该教授为署名作者;其背后出版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服务机构,旗下出版《柳叶刀》、《细胞》等2800多种学术期刊。在文章开头,疑似有ChatGPT的常用提示语。

目前校方还无法联系上该名教授,对网上质疑表示不清楚。

有怀疑,可以提。但是,即使这一段疑似有ChatGPT的常用提示语是真的来源于AI机器人,并不能证明论文就是AI制作的。AI机器人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信息和资料,正如人们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查询搜索信息一样。科研也是一样,为什么不能利用AI作为辅助工具来获得信息呢?随着AI应用的发展和功能越来越强大,更多的知识、数据和资料都会贮存在机器人的大脑里,与其费时费力到图书馆去查询和抄写资料,为什么不使用更快捷更方便的机器人呢?

回到前面提及的疑问,文章有多少是作者的真知灼见和独立见解,有多少是机器人的“思想”,不是太好区分。在自然科学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一项新的发现和发明,以前别人没有的,比如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子弹、宇宙飞船的面世,可以识别。如果该教授的论文中,有别人没有的独到见解或是创新发现,应该说,这是当前的AI所做不到的。

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就比较困难了,因为AI目前已经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数据库,按照人们根据已知大脑活动的知识制定的“规律”,自我生成一些“作品”,现在能“创作”短篇小说,将来写一篇长篇小说也不是不可能。除了文字的“作品”,还有艺术方面的绘画、摄影以及视频,甚至将来的作曲,都是已经实现了和正在发展着的状态。这些作品来源于人类的知识结晶,又不属于人类自己的独特创造。它们到底算什么,又怎么区分?这是人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至于前面所提的论文,如果没有那个ChatGPT常见的提示词,又有谁会怀疑这事跟AI有关呢?很明显,至少可以说,这位教授的治学不够严谨,竟然让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严肃的科学论文里。于是人们当然可以有理由质疑,这里面还有多少东西来自ChatGPT?


03/16/2024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