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将呼啸去 享受当下在瞬间

从一位朋友的微信交往中,突然想到,将以前的一些游记整理一下,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去,这样集中在一起,便于日后的查寻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顺便又将那段路程遛了一把。发现许多过往的经历如果不是记载下来,不仅很多细节忘了,连大约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都记不得了。

一晃不觉退休后到佛罗里达来已经六年了,仿佛才两三年那么短。渡过的时日,若不是随记中有所记载,似乎每天都差不多。

通常情况下,早起后便在晨曦中散步,完成老年人最起码的运动。白天在家里看书或者在电脑上浏览世界和国家,算是不跟这个世界脱节得太远。中午看看电视,让脑子放松一下,小息一阵子。傍晚去游泳,一种休息似的锻炼,活动一下上肢和全身。到了晚上,记下一天见闻以及所感所思,有时候去跟朋友们打打牌,看看微信或者一些短平快的视频,然后就寝。

如果没有大的变化,今后的日子就会这样过下去。当然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出游,或者在美国或者到国外,来打破这个平淡的生活节奏。另外,外孙女每年一两次的来访,也给我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一点快乐的波动。

我喜欢平静的生活,虽然出生和成长于闹市。但是生活如果一直像罗卜白菜白开水那样一尘不变地吃素,似乎也有点太平淡了。偶尔开开荤,来点小酒、东坡肘子、麻辣烫,稍微刺激一下,应该是个很好的调节。

看到网上有人说,他到美国呆了两个月,便“彻底”打消了身上的任何负面因素。因为每天都蓝天白云,那么好的公共设施,那么傻的美国人,天天都是“嗨”“嗨”的打招呼。回到中国后,得出他认为是他人生感悟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中国,你觉得世界在你身边呼啸而去。而在美国,你会感觉到生命在体内呼啸而去。”

他接着解释,在美国,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这正是他小时候的梦想:吃喝不愁,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烦恼。周围的人都对你很善意,你先干啥就干啥。到这里,话锋一转,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我就这样活着吗?结论是“太可怕了!我才四十岁,难道我让我体内的生命在今后几十年里就就这样流走吗?让六十年变成一天?!”

美国是这样的吗?以我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的经历和认识来看,说“是”和“不是”都不全面。他说的那个美国生活差不多就是我们社区的真实写照:蓝天白云丽日,良好的公共设施——健身房、游泳池、各类球场、棋牌室和各种兴趣爱好俱乐部的场地设施,邻居们和睦相处,见面都相互打招呼“嗨!”“哈罗!”“早上好!”不过,这里人们的感觉却不一样。并没有感到生命在体内“呼啸而去”,而是抓紧时间,及时享受生命流过的每一个瞬间。

以上这些,只是在佛罗里达一个以退休人员为主的社区的情况。更多的美国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学习奋斗、在上班工作、在创造发明。他们是美国社会的主力,是美国生命的动力。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们追求事业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他们大多数人现在拼搏的将来的目标。

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即便是看到同一个事物的同一方面,也会因为个人的观念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世界就是这样的,由各种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想法组成。不知什么时候形成这么一种看法,事物有对有错,而且通常是自己对,别人错,于是乎就有争辩、有争斗,甚至发展到战争,用拳头、武力去强迫对方接受自己。

在俄乌和哈以战场,那些人类相互血肉厮杀的世界上,能够偏安在这么一块“嗨”“嗨”的净土,你会感觉到生命在体内呼啸而去吗?


03/15/2024 星期五

青春写照逢再版 历史补遗立意新

何进,上帝的牧羊人,我的武汉小老乡,请我为他的《我的中学生活》再版写一封推荐信。

何进和我,相识于纽约的诗友集会,在文友微信群里,相当活跃。得知他是武汉人,更为亲近。2019年何进到佛罗里达来访问亲友,正巧他的亲戚就是我们瓦蓝湖社区的邻居。大家相聚甚欢,席间他赠我一本书,就是这本《我的中学生活》。据他讲,他用四十个章节来庆祝他们毕业四十年的班庆,寓意各位同学的人生走入“四十而不惑”之年。

朋友相请,却之不恭,于是写了如下文字,算是我的读后感和推荐之意。

【青春的写照 历史的补遗】

1972年,当何进走入中学生活,正是我刚刚走出中学,走进大学生活时。对我而言,彼时的中学生活不仅依然鲜活,而且我们同时处在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特殊的十年。那个年代特有的工宣队和军宣队进驻并领导学校,工人阶级上讲台授课,学制缩短,学科改编,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学工、到部队学军、到农场和农村学农,至今已经在历史中湮没。而经历过这些特殊的中学生活的我,看到何进书中对这些中学生活的描写,一种久违的熟悉和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此外,何进是我的武汉老乡,他住的地方和中学的位置,离我就读的大学很近,因而,我们有着许多的共同交集点:同在武汉生活和上中学、大学同修英语专业、彼此先后负笈海外、因为共同爱好写作习诗而结识纽约,还有那一口乡音——武汉话。这些都让我对“我的中学生活”有着更深一层的的理解。

纵观有关那个年代的文章,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和记述比比皆是。对于当时学生群体的描述和记载,大多数是“老三届”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经历。而对于“老三届”之后在校学生的生活描写甚少。这本书可以说是针对这段历史的一页新的侧面记载和补遗,让人们看到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竟然有这么一段青春的脉搏在跳动。

书中文笔朴实,就像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和了解的他一样,读到的是作者和读者间平等的思想交流。他常常在平铺直叙间来一个灵动的跳跃,一起事件或者一段思悟,令人不禁莞尔或是称奇。书中的涉及面广泛,几乎每个科目的老师,除了大课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外,小课如政治、历史、地理,乃至体育和音乐,都有记载。尤其是对于事物的归纳和人物的特写,如三次难忘事件和六个悼念的同学,颇有独到和感人之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情节的意外乖张,而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作者“四十而不惑”之后一份怀念青春生活的写照。

听说此书再版,想必有更多精彩之处,翘首盼望。

近日,领导过去补过的几颗牙齿(左下右上各三颗)重新又脱落,吃饭不便。今天去看牙医,手术费估计要3000多美元。联想到近几日聊到的前联邦公共卫生署长5000多美金的一趟急救费用,虽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也表明美国的医疗服务费用是相当高的。没有病则好,稍微大一点的病,花销就不小。怪不得他感慨“这个体系已经崩溃”,以他身处的地位财富、知识名望,都不免处于这种境地,那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难以承担。


03/14/2024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