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眼光读侦探 玄虚故弄写悬疑

又翻开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看起来。

福尔摩斯的几个有名的故事,记得的有“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还有一些不记得名字的短篇,在中学生时代就读过了。不过没有机会看他的全集。现在手中有一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九册),却没有打开好好读一读。前些日子,脑子一热,瞎写了几篇侦探的故事,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手头上的这套书。采取从后往前的读书方法,因为后面的故事多半是以前没有读到的。

喜欢柯南·道尔的写作方法,利用华生的第一人称视觉来讲福尔摩斯的故事。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故意(假装)没有注意到一些关键的信息,而将读者带偏,或者陷入谜团,或者自以为明白案情。然后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

因为从后面看起,最后的两篇,作者开始不用华生作为助手,直接用福尔摩斯本人的观察来讲故事。这是少有的,不过仍然是欲情故纵的老一套。即使这样,结局还是出乎意料。故事已经从谋杀这类的情节转向一些偶然的社会现象。

今天的电视新播出一部国产悬疑连续剧《燃罪》,一开场就是罪犯挟持人质,和警察解救人质的场面。虽然热闹,结果仍然是老一套——人质被解救,罪犯被击毙。一个与以前的情节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在办案人员中植入了一个消防队的人,火调员。并以火调员坚持调查自家旧案开始,展开了故事。并在一开始就让警局高层人物涉及内鬼的影子。

头两集,以我“三导”的眼光看,故弄玄虚。而且弄一个双胞胎来讲故事,至少在国产电视剧有人已经用过,有点老一套的不新鲜感。而且,硬是让一个消防队的火调员参与公安系统的办案,实在是勉强。不知道是否合法或者合乎公安办案的情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悬疑探案处女作中的小林,作为私家侦探的身份,不能直接参与公安办案的尴尬。

然后又将被发现的嫌疑人以车祸“烧”死,由镜头中车上的两个男子,一死一伤,又塞入一个女子,线索来自一个从烧焦车上发现的一个打火机,几乎完好如初,而且还有清晰可辨的指纹,不可思议啊!还有奇迹般地拼图,将爆炸后四处飞溅的玻璃瓶碎片,还原成原样——实在是佩服。

如果是我写的,当然我不会想到这些“奇迹”,读者如果知道这是一个三流导演的三流作品,也就勉强看下去了,甚至都懒得较真。

不过有一点体会——当你在谋篇布局时,你会留意到别人是怎么做的,可能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不过尔尔。


03/13/2025 周四

一天心情的清醒 一弯湖畔的行吟

这两天对小说比较侧重,一边写跟青春和爱情有关的题材,一边继续再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之所以题材跟前一段写的死亡有别,倒不是因为顾虑有些人忌讳这种题材,而是想换一个题材。生、死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题材,而人性则是贯穿人生的主题。

想着写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写到一半,有些阻塞,暂时放下笔。回到可以无拘无束的诗歌上来,以期有所解脱。

先读一首去年的小诗:

【小草和星辰】

我把小草
放在诗经里
压成薄薄的书签

小草听到了
呦呦鹿鸣 鼓瑟吹笙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我把星辰
放进瓦蓝湖里
揉碎一湖艳影柔波

星辰摇曳着
满湖星辉斑斓荡漾
青草彩虹晓梦沉淀

小草和星辰
是我与日夜交换的眼神

一声呦呦 一阵关关
一片斑斓 一晚春梦
一弯湖畔的行吟
一天心情的清醒

大地天空 旷古当下
还有暗物质黑洞
尽揽怀中


然后试着解析一下:

意象的选择:开篇便选取了“小草”和“星辰”两个核心意象,分别象征着大地上的微小生命与浩瀚宇宙中的遥远存在。“小草”代表亲近、柔弱但又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而“星辰”则寓意辽阔、神秘且超越日常经验的世界。这种对比不仅拉开了空间维度(从脚下到天际),也暗示了人类情感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游走。

时空的融合:“小草”被置于《诗经》之中,“压成薄薄的书签”,赋予其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同时,《诗经》里的“呦呦鹿鸣”“关关雎鸠”等经典语句通过声音传递出一种古朴、悠远的氛围。“星辰”投入瓦蓝湖中,“揉碎一湖艳影柔波”,将星辰的璀璨与湖泊的静谧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这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触觉般的波动感受。有着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影子。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小诗,但可以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主题——关于人与时间、天地的关系。

“小草和星辰/是我与日夜交换的眼神”这一句尤为关键。它表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能通过观察自然来感知时间的流转,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或启示。

最后几句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思想边界。从具体的“小草”“星辰”延伸至抽象的“暗物质”“黑洞”,从有限的人类视野跃升至无限的宇宙尺度。这里试图表达的是:在面对广袤无垠的宇宙时,个体虽渺小,却依然可以怀抱整个世界,去体悟生命的壮丽与深邃。

不足和有待提高之处:

情感层次尚可深化:诗中对“小草”和“星辰”的描写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层面,多是客观描述,而非主观体验。如果能进一步挖掘诗人内心的感受,将外界景象与个人情绪更深刻地融合,是否诗歌会更具感染力?

文化元素的平衡:可能也是一个问题。《诗经》的经典语句和现代科学术语的古今混搭虽然新颖,但是否会让人感到一种文化风格上的割裂?当然,在于我,作者,则是刻意为之。


03/12/2025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