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历史上中国人大多数不知,美国人知之甚少的一个日子。

一百多年前(1898年)的今天,美国最高法院审理的一个重要案件,对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中的出生公民权(Birthright Citizenship)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释。
其背景大致是这样的。案件主角黄金德(Wong Kim Ark)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中国移民子女。那时美国的排华法案禁止中国人移民和入籍,是美国历史上对中国人最黑暗的时期。
黄金德在短暂离美,回中国探望妻儿,返回美国时,被美国移民局拒绝入境,很像今天一些美国人的移民配偶,在出国旅游后,被拒绝入境一样。
黄金德在美国出生,父母是移民。由于当时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他们无法归化成为美国公民。
黄金德认为自己是美国公民,所以状告美国移民局。基于第14修正案的”出生地公民权”原则,“凡在美国出生或归化并受其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及其所居住州的公民。”判决黄金德胜诉。美国最高法院以6:2的表决支持黄金德。
法院强调,该修正案的出生公民权适用于所有在美国出生且受其管辖的人。即便父母不是美国公民,只要他们不是外国外交人员或敌对军人,他们的子女在美国出生便自动成为美国公民。
也是今天,旧金山华埠社区领袖、民选官员、及黄金德的后裔将在黄金德出生地,华埠都板街与沙加缅度街交界处,纪念最高法院于1898年作出的历史性裁决“美国诉黄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127周年,以反对总统特朗普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终止出生公民权的行动。难道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大于美国宪法?
一些加州众议员表示,出生公民权深植于宪法,百余年来一直是美国价值观的基石。特朗普试图否定这一权利的行动不仅违宪,并破坏了美国内核价值。

据说,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Mark Twain)讲过一句话:“历史不会重演,但它常常押韵。”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这句俏皮话指出,历史事件虽不会完全复刻,每次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人物和细节,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都是全球性冲突,但起因、过程和结果都有显著不同。
尽管细节不同,但是历史中经常出现相似的模式。例如,经济危机(如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能由不同的事件触发,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如市场崩溃、失业率上升)和人类反应(如恐慌、政策调整)却有共通之处。这种相似性就像“押韵”——不是完全一样,但让人感到熟悉。
今天看来,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规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动机(如权力、贪婪、恐惧、希望)往往是相似的,因此导致的结果也容易形成某种“押韵”。
虽然不能简单地用过去预测未来,但通过观察历史的“韵律”,例如当年的“排华法案”和“黄金德”案的胜诉,此后100多年来美中关系的演变,从两军战场(朝鲜、越南)到乒乓球桌,两国从交战到建交,从当年的蜜月期到今天的关垒封锁,我们可以从以往的规律中,更好地理解当下并洞察未来。
03/28/2025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