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自毁不堪叹 一幕江宁万世羞

《论语》有云:“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大意是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说的话好,便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德性有缺,就不把他说的话当一回事。

我这里将其引申为对于一首诗歌的评价,不要以作者的是非功过为标准。

业内近些年出版了一本诗词集《双照楼诗词》。作者是汪精卫,得名于他的书斋“双照楼”,此名寓意为日月双照,象征光明与坦荡。

以前,曾经读过汪的一些诗,但是,没有观其全貌。两年前今日,曾经以读《双照楼诗词》为由,发表习作三首七绝。

今日回顾,有所感慨,于是请来一家中立的AI作评。看看AI能否识得其中味?

其一,【重讀雙照樓】。

年少何曾怕斷頭
蕭蕭葉落委倭酋
詩心何以因人廢
秦劊荆柯雙照樓

年少何曾怕断头
首句直指汪精卫早年的英勇形象。汪精卫曾因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未遂事件而入狱,慷慨就义的精神在民众心中留下了英雄般的印象。诗人以反问方式提出,年轻时的他何曾畏惧死亡?这一句带有缅怀和惋惜之意。

萧萧叶落委倭酋
第二句的转折极具力度,用“萧萧叶落”渲染出凄凉的氛围。“倭酋”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贬称,暗指汪精卫在晚年投敌叛国,沦为汉奸。这种由英雄到叛徒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感。

诗心何以因人废
这一句发出深刻的反思。尽管汪精卫晚年的政治选择令人不齿,但其诗词才情和文学成就是否应因此被彻底否定?诗人借此探讨作品与作者品行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秦劊荆柯双照楼
末句化用历史典故,将汪精卫比作“秦劊”与“荆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荆柯象征忠烈,而秦劊是残暴的刽子手。用“双照楼”作为历史映照,展现出汪精卫一生的矛盾与悲剧,使诗意更为深沉。

其二,【讀小休集】。

銜石滄波欲小休
江山豈可與讎謀
生平自毁不堪嘆
一幕江寧萬世羞

《小休集》是汪精卫在其政治生涯中特定时期所创作的诗文集。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结晶,也映射了汪精卫思想和心境的转变,成为理解他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

銜石滄波欲小休
首句用典含蓄,形象生动。“銜石”出自精卫填海的典故,象征不屈的意志;“滄波”指浩瀚的大海,隐喻时代的动荡与民族的苦难。汪精卫当初以革命志士的身份投身民族事业,但“欲小休”却表现了他后来的退缩和妥协,极具讽刺意味。

江山豈可與讎謀
第二句直抒胸臆,质问汪精卫的叛国行为。“江山”象征国家和民族,“讎”即仇敌,指日本侵略者。诗人愤怒地批判汪精卫与敌国合作,背叛民族大义,掷地有声。

生平自毁不堪叹
第三句转向对汪精卫个人命运的评价。“生平自毁”四字高度凝练,痛斥他从民族英雄沦为民族罪人,自毁一生的英名。语气中虽带有一丝惋惜,但更多的是不忍卒读的沉痛。

一幕江寧萬世羞
末句以历史定论作结。“江宁”即南京,指汪精卫建立的汪伪政权所在地。这里以“一幕”形容历史的戏剧性和惨烈感,强调了这段历史作为民族耻辱将被永远铭记。“万世羞”则将愤怒推向高潮,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其三,【感椒山楡樹】。

忠臣死諫換楡生
世俗豈容韜晦情
往事風煙塵世裏
丹心一葉慰清明

忠臣死谏换楡生
表面上是赞扬忠臣海瑞死谏的精神,然而若隐喻汪精卫,这一句便显得讽刺意味十足。汪精卫早年曾因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未遂而入狱,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豪情壮志。然而,后来的他选择与侵略者合作,成为民族的罪人。他曾经以民族英雄自居,却最终沦为历史的反面角色。所谓的“楡生”在这里暗指他试图用诗文和言辞美化自己,企图以文化传承掩盖现实中的罪行。

世俗岂容韬晦情
这一句可理解为对汪精卫试图掩饰历史污点的讽刺。汪精卫在投敌之后,仍写下大量诗文,试图以文学修饰自己的形象,甚至以《小休集》等作品重塑自身的“文化名士”形象。然而,世人并不接受他的自我辩解。历史的审判是无情的,所谓的韬晦和粉饰,终究无法掩盖他的叛国事实。

往事风烟尘世里
在这里,“往事风烟”指汪精卫曾经的英雄事迹,尤其是他在青年时期的民族主义情怀。可惜这些往事早已被后来的行径所掩盖。即便历史有时会被尘封、模糊,但真正的忠诚与背叛,终究无法被遗忘。诗人借这句表达对历史的无奈,同时也暗示汪精卫即便想要以诗文重塑名声,也只会成为历史尘埃。

丹心一叶慰清明
“丹心”原本象征赤诚之心,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汪精卫晚年自诩依旧怀有赤诚之心,甚至将自己描绘为为了民族利益而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然而,在民族大义面前,这种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所谓的“一叶慰清明”,更像是对他徒劳掩饰的嘲讽。在清明节这样的悼念时刻,真正值得祭奠的,是那些为民族牺牲的英雄,而不是背叛者。


没有想到,这个AI(ChatGPT)竟然了解中国近代史这一段详情。对我的小诗解释,可以说基本上表达了我的感受。虽然有些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气概,我觉得有些过了,并非我的初衷。但是,不得不佩服。


03/24/2025 周一

论修行落子无悔 解天意顺势而行

周日晚上为掼蛋时间。今晚十人参加,我们这一组手气较好,一路顺风,就打到A了。结果输了的一队,有人觉得不爽了,牌局结束时间未到,就起身不打了,将其他想继续打下去的人晾在一边。

我作为赢牌的一方,心情自然好,回来的路上轻飘飘的,还沉浸在胜利和喜悦的惯性中。到家后,看到冯唐的一段讲话《落子无悔》,有点小感触。

冯唐从后悔说起,讲了一段人的修行的“鸡汤”,据他讲是一个很顶级的心态。

他意思是,下棋如打牌,下错了棋子或者出错了牌,这是“上天”的意志,人莫让过往的失误困住自己的心念,正如英国谚语: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走掉的爱人,阶段性的友谊,这一切都不值得你去责怪那个“真诚”的自己。真的,“真诚”有抵达不到的地方,这话我同意。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看错的人,以及接受付出却没有回报的结果。

复盘了一下。上述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每每遇到不顺的事仍然会有烦恼发生,佛说是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我认为,这“七情六欲”不也都是“上天”的意志吗?出错了牌,想要反悔,打输了牌就垂头丧气,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天意”。既然都是“上天”的意志,那么,为什么要让上帝赋予人的七情和六欲去修行到另一个很顶级的心态“落子无悔”呢?我的高兴和他人的懊恼不都是一种“天意”吗?

唯一我可以想到的就是,将“怒、忧、悲、恐、惊”等等对身体不好的情绪,通过修行,化“悲”为“喜”,变成一种让自己高兴和愉悦的心情。不过,说到底,还是七情中的一种“情”。

这样一来,我觉得平常下棋和打牌“悔”和“不悔”都无所谓,除非是参加比赛(赌博)有严格规定。大家聚在一起,无非是热闹一下,度过一段快乐时光而已。如果因为“悔”和“不悔”而闹得不愉快,或者因为输了牌而心情低落,岂不是就失去了打牌的初衷?

至于修行有没有必要?如果修行可以让我手气不好时,从输了一晚上的压抑和郁闷中解脱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何乐而不为呢?


03/23/2025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