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对非少见 朝菌蟪蛄实可悲

无独有偶。意思是指某种少见的人、事、物,偏有类同者出现恰巧凑成一对的情况。或指两项事物恰巧相同或类似。可能最早出自于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著述《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师训》。原文是:“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什么意思?老同学看了我就马英九得“英”字写的随感,随即发来网上一篇类似的文章《马英九北大说“英”——言过其实》。说明我不是“某种少见的人”,天下人自有共识。

原文就不赘叙了,只是想看看众人的留言。

一种是中性的。“不是原则性问题,两岸各自表述就成,不影响祖国统一大业。” / “只是为了搞活气氛,开的玩笑而已。” / “ 马也就是示个好,大家无需过分解读。”
一种是赞同的。“哈哈,这个点评最精准了。”

中性和赞同的看法就不细叙。唯有反面的意见,我比较关注。古人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稍微归纳了一下,大概有如下几个类别。

  1. 小题大做、吹毛求疵
    –鸡毛蒜皮的事一本正经。没必要较真。
    –无非孔乙己先生说的回字有九种写法!末道也。可悲。
    –本来就是一个活跃气氛的话,你想那么多,显示你文化高,你高,实在是高!
    –人家说人家的,不要抬杠。
    –重小节而轻大道。/ 对其政治意义说一下观点,对个别字钻牛角尖有意义吗?
  2. 借机蹭流量
    –你想多了,应该学习马英九的高情商,而不是借此蹭流量。
    –你真是一根筋,在这里蹭流量。你这里砖牛角尖,搞文学的人么,你要有文德。
  3. 简体/繁体之争
    –简体字是对汉字文化的破坏。
    –其实繁体字也是有很多演化的!例如邹鄒芻邑都是同一个字!
    –康熙字典是捺,在大陆的词典里,点的为异体字。因此,可理解为大陆和台湾写法不同,而不是错。
  4. 其它
    –瓜吃多了就这思维。/ 都是吃得太饱惹出来的祸。
    — 马是为了活跃气氛,找话题,也是属于说话的艺术,不要以此评判和衡量学问,那就没意思了。/ 人家就是客气,给你找个理由表扬一下,要听得懂话啊,人情世故,投桃报李好吧。
    –名字是人家自己取的。当然是他说怎么对就怎么对。哪里有你说话的份!
    –人家台湾人言谈举止,气质,就是比大陆人有文化。我们有狗屁文化,都被文革破四旧毁掉了。

天下之大,悠悠众口。一个“英”字,多种理解。民各有心,勿壅惟口。

看来网站确实提供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平台。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看看人家怎么想的,倒也不失君子风度。

虽然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心中自有“一定之规”。正如庄子所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近来一直听说亚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到0以下,而在美国,自2007年以来,美国出生人口数量一直处于总体下降趋势。2014至2020年美国出生人口数量平均每年下降2%,其中2019年至2020年下降4%。直到2021年,美国出生人口数量较2020年增长1%,为七年来首次上升。

过去十年来,外国出生人口在美国普遍成长。(欧新社)

其中一个因素是外国出生人口普遍成长。统计显示,近年来,外国出生人口占美国人口比例约13.7%,比例最差的新墨西哥州,也是9.2%。看来,不管人们怎么批评美国的移民政策,至少人口增长率是一个亮点。不知道那些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是否会考虑这个可以导致出生率增长的因素?


美国人拥枪,出现了许多枪案,世人皆谓不好。

今日又看到一个枪案报导。一位85岁的老太太詹尼(化名),半夜两点惊醒。看到一个陌生人站在床前,用枪和手电筒指着她,要她说出财物收藏处。詹尼告诉对方后,遭到枪托打头,并被铐在一张木椅上。

詹尼趁歹徒离开翻保险箱之际,拖着木椅拿出枕头下的枪。歹徒回来后,詹尼抓准时机对歹徒开枪。歹徒开枪回击,打中她的腹部、腿、手臂和胸部。詹尼持续流血和被铐住10小时后,才被警察救出。不过,歹徒已经在厨房里断气。

这件案子是很明显的自我防卫和自卫杀人。县检察官在声明中表示:“这是我听过最勇敢的自我保卫事件之一”,他并引述爱达荷州的“底线法”(stand your ground law),认为詹尼是以正当必要的手段自卫。

拥枪可以自卫,好还是不好?别人怎么认为,我不管,只管拥枪便是。一把枪放在案头,上膛随时可用。看样子,还需在床头柜里放一把,以防半夜鬼敲门。枕头底下倒是方便,只是枕着不舒服。


朋友发来手书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一首。一时兴起,习填一首双调,以寄故国,以记现居。

望江南·孟春

荆楚远
故国正望春
江上渔帆追倦鸟
岸边槐柳舞行云
惊醒夢中人

蓝湖近
舍绿已成荫
茉莉芳馨堪忍折
兰舟波暖不胜吟
诗景更春深

*蓝湖。现居地瓦蓝湖社区。


04/13/2024 周六

记者粗心行文错 误将一捺听做横

前天在闲聊时,谈到马英九先生在北大座谈会的一段发言,顺便发了一番关于“英”字区别的随感。后来,一位老同学看过马英九先生那段讲话的视频,发现马的发言是讲“英”字的最后一笔,“不是一捺,而是一点。”我仔细看了一遍视频,果真如此。

为什么我却认为是指“英”字开头的几笔,“草字头”由最初的两颗象形小草(艸),演化成一个扁担挑起两颗草(艹)的现象?

于是我回头去看当时的新闻报道,结果发现,那篇报道上的引用马的原话:“我這個名字,只有你們‘英’字是寫對的,因為那個不是‘橫’,是‘點’。

摘自《世界新闻报》特派記者廖士鋒/北京即時報導 2024-04-09 07:38 ET

这才导致我以为是“英”上面的“横”,而不是下面的“捺”。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写英字时,最后的那一笔也是“点”,而不是“捺”。怎么会这样?也许是当年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的缘故吧。如果不是马英九这么一提,我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别。

这个小插曲,让我又想到盲人摸象这个人类认识论的故事。马先生的原话首先被粗心的记者弄错了,我相信记者的这段报道不是故意而为,多半是因为疏忽,抑或是学养的问题。结果到了我这里,没有仔细核对原来视频,就在记者疏忽的“误导”下,由“英”字的一字之差,自以为是地做了一番“散发性”的思维。幸而我“散发”的范围不大,否则就会贻误更多的读者,以至于由此贻笑大方更多的人。

好在这不是做学问,“随感”不那么严谨。不过,倒是一个提醒,听说的不如亲耳听到的。即使亲耳听到的,看到的,或者如瞎子摸到的,也未必就是事情全部的真相。记得军训时,班长让我们排成一列纵队,让我们从头到尾悄声传达一个口令。结果,不是从开头的“长江”变成后尾的“长枪”,就是“黄河”变成“黄鹅”,把大伙儿笑得够呛。但是,亲身体验的,总比二手或者不知道过了几手的信息要牢靠得多,这是无疑的。

教训是,新闻不可全信。闲话不可乱说。

回过头去看前天的闲聊,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英”字的最后一笔,“不是一捺,而是一点”的这个现象上,碰巧日本的“英”又跟大陆的“英”相同,韩国的“英”又与港台的“英”相同。

不过,上次文中最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提法,终归是不错的。算是歪打正着吧。


图片来自《小林漫画》

小林,目前是一位漫画家。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毕业于临床医学系。

他的画和话,自然是有感而发。当然也是对的,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感觉。犹如门前女儿送的一株月季,经过“耐心”地浇灌和剪枝修理,此刻在树荫华盖下亭亭玉立,白黄双色的月季花在风中摇晃着阳关照射的通透。

但是,自然界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譬如前院的茉莉花,我并不怎么管它,每天都盛开几十朵。待早上散步回来路过,摘花摘到手软。

花儿们不需要微笑,它们只是收获微笑。


04/12/2024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