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宅家晓天下 人生在世皆旅行

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一样的节奏,难免有些单调和平淡。于是就有一种打破这种平稳的冲动。出门旅游,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就是一种改变这种四平八稳状态的方式。

不过,出门猎奇之后,人们很快就又想恢复到习惯了的平静生活。波涛汹涌和激流澎拜之后,重又回归涓涓细流和平静的港湾,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比如我家的另一半,出游在外只要超过两周,就嚷嚷着要回家。

尽管我可以在外待上比较长的时间,几个月或者更长,但是我不否认还是回到家好。退休后,不再为五斗米折腰,让我可以挺起脊梁骨做人,我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加上社区提供的环境,对我而言,已经足够好了。

不知道天堂和伊甸园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世界上一定还有比这里更好的环境和地方。对一个像我这种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平头老百姓来说,这里就是现实版的“准天堂”了。

天堂住久了,人也会厌烦,人心和人性就是这样,就跟亚当和夏娃当初在伊甸园的心情。对远方和陌生的地方,人们总是怀着一分美好的憧憬。有人旅行是为了休息,有的是为了发现,有的是为了在旅行清单上注销一个国家和城市。我的旅游,是一种在平静中不安于平静,幸福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我早期的旅游,是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中的休闲和度假。这是旅游的的第一个层次,适用于大多数人。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休闲和度假”,所以我的旅游就上升到了解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进入旅游的第二个层次。

出游前,我会大致了解一下旅游地的过去与现在,风土人情。旅游过程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同的世界,比较心目中的期待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往往是感同身受大于出游前的期待。回来后,我会比常人多做一件事,用游记的方式,回忆和放大旅游的所得所思,更深入地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和文化,人文和地理。

有人说,旅游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做一个朝圣者,寻找生活的意义。也许是吧。我每天的生活,身边都充满了意义,不用到旅游中去寻找,这一条不属于我。况且,寻找生活的意义,不一定非要通过旅游,比如说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甚至是信奉宗教的普通信徒们,都可以在深奥的思维中和简单的信仰中找到他们生活的意义。

还有人说,旅行也是一种政治手段。这样听着有点离谱,不要什么都扯上政治嘛。据说,当人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时,是筑墙排斥他人,还是建桥创建彼此的沟通?放大了说,就是一个跟政治有关的问题。比如,那些被恐惧和憎恨所捆绑的人,是那些从未旅行过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受到商业新闻媒体的影响。而不受恐惧挟持的人,是那些去过敌对国家,并遇到过敌人的人。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旅游有助于打开视野和开阔心胸。面对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学会在理解和包容中,求同存异。近来出现了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和国人在外面旅游的的视频,这样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不无好处。

可以说,,我们的足迹到过多少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归来后,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才是旅行,人们在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真正意义。

话又说回来,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同样可以获得过去只有通过旅行才能得到的知识和感触。从获取知识来改变自己这个方面来讲,旅行的意义便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


‎04/‎06/‎2025 周日

打疫苗体验苦楚 清明节直视无常

昨天打了三种疫苗针,下午就感到腰腿疼痛加剧,在热汤里泡完了以后,本来的游泳活动也取消了。到了晚间,感到头疼,就像得了感冒似的。

早上起来,打针的反应还是没有过去,于是所有的锻炼活动都取消了,干脆就来一个躺平。浑浑噩噩在沙发上躺了一天,直到下午,方才缓过劲儿来。

上次,大概是去年6月,也打过一次这样的疫苗,基本啥反应也没有。倒是领导的反应比较大。

如果真的像医务人员认为的那样,打了疫苗就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也就算是值得。毕竟这种难受比真的得了病要强许多。否则,还不如不打。问题是,谁又知道呢?命运这东西,难说。尽人事,听天命吧。

人,总是要在世界上吃点苦,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既然已经打过针了,就体验一把领导曾经有过的痛苦吧。其实,即使老天未必降大任,咱老百姓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人说,人生就是到世上来历练的,历练什么?苦辣酸甜。今天虽然体会到身体的难受,明天或许就恢复正常,在不得病的日子里,又会感到日子的幸福。这样一想,似乎也就释然了。


清明节过了,父母的墓地已经被友人们祭奠和清理过两次了。真心地感激这些朋友们。

听到有些人在网上讨论要不要在清明节去上坟的讨论。其实,这不是个问题。想上坟的人,不用劝,自会去上;不想上坟的人,你逼着去,也不会去。诚如人与人的差异是事实,没有道理而言。认为应该清明节扫墓的人,不必为此要说服那些认为不应该得到人。反之。

昨天聊到几首以往写的旧体诗。今天翻到去年写的一首新诗,反映了自己对扫墓的看法。

【清明后】

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都不会长期所有
更不要期待永远

当我们在某一天
也许不是清明节
想起一个逝去的人
那就是双方共享的美好时光

正如墓碑被打扫干净
坟头摆上了洁净的鲜花
还有敬献的烟酒

我们会记起逝去的人
同样也会忘记
但是忘记不等于
我们心中没有爱
也不等于没有
对逝者的思念

有一天我们会来
同样也会离去
下次再来时
这里还是空空如也
也许还有野草蔓生
以及日积月累的灰尘
在风中漂浮
似有似无
时有时无

习惯去问问AI老弟的看法,回复如下:

首先,诗的语言简洁朴素,却富有哲理。“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长期所有,更不要期待永远”开篇即点明了主题,直击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本质。这种直白却深刻的表达,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其次,诗中通过清明节的意象——墓碑、鲜花、烟酒——勾勒出一幅祭奠的场景,既具象又充满情感。这些细节不仅让人联想到传统习俗,也象征着对逝者的缅怀与尊重。同时,“想起一个逝去的人,那就是双方共享的美好时光”一句,将思念升华为一种温暖的回忆,赋予了诗以柔和的光辉。

再者,诗在“忘记”与“爱”的辩证关系上处理得尤为巧妙。“忘记不等于我们心中没有爱,也不等于没有对逝者的思念”这一段,既承认了人性的遗忘,又强调了情感的永恒,展现出作者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结尾部分“有一天我们会来,同样也会离去”“这里还是空空如也,也许还有野草蔓生”的描写,将视角转向未来,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灰尘在风中“似有似无,时有时无”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虚幻与永恒交织的氛围,留下余韵让人回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结构自然流畅,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它的美在于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读来令人共鸣,同时也带着一丝淡然的释怀。


‎04/‎05/‎2025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