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加拿大游——蒙特利尔 (拾零篇)

两天的蒙特利尔游结束了。这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看看加拿大的一块法语领地魁北克。没有想到,看完魁北克市以后,魁北克省还有一个更大的城市蒙特利尔市。既是开拓了眼界,也消除了平日对魁北克的无知。

回来后,面对着相册里的一大堆照片,若有所思,那些都是旅途中有感而拍下的。虽然将蒙特利尔的两日游粗略的归结为几个小短篇,但是仍有一些杂感没有包罗进去。于是就在主要的情节交代完后,来一个补遗使其结束。但愿不是狗尾续貂。

校园运动

到蒙特利尔的第一天,是五月四号。这个日子对于我们五十年代的一辈人,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青春。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走过共青团的这条路。即使今天,“五四”对中国的年轻一代也不会陌生。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场学生和知识分子发动的政治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凡,影响了好几代的中国青年。

在四月底和五月初的美国,大学校园里发动了一场支持巴勒斯坦、反犹太人的运动。在游轮上,我没有手机信号,但是可以通过游轮上的电脑,一直关注着这场运动的进展。到达终点站蒙特利尔后,正巧旅馆的驻地离麦吉尔大学(Université McGill)不远。

麦吉尔大学,一所加拿大魁北克的公立大学,英语授课。当年我为学生们准备北美出国留学指南资料时,就知道这所大学。该校成立于200年前的英国殖民时期,是历史悠久的加拿大老四校之首。麦吉尔大学与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并称加拿大的大学“三强”。在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根据英国《QS》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排名资料,位列全球第30。

该校两百年以来培育了14位诺贝尔奖得主,数量远超加拿大其他高校。这点很牛,是中国北大和清华加起来,甚至中国所有的高校加起来,都不能比的。

走路时,经过一个校园的大门。看见校园的草坪上花花绿绿的一片帐篷和标语。近处一看,好像标语上写的是法文和英文。法文翻译成英文是“操你丫的粉红清洗”(Fuck le Pinkwashing ),没有看太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英文是“为巴基斯坦欢呼!”(Cheers for Pakistan)。看来,美国校园的反犹运动已经传播到加拿大校园了。

不过,似乎学生们比较平静,并没有发生暴力事件和强占学校设施的情况。他们占领的草坪并不影响学校的交通,人们仍然可以随意的进出校园。校门口可以看到学生拿着巴勒斯坦的旗帜在进行宣传。

上一次参加学生运动,距今已经五十多年过去。此后,很少有机会深入这样的学生运动。中国后来发生几次学生运动,要么我不在北京,要么就是身在海外了。于是,忍不住走进校园,重温一下“学运”的气氛。不知怎么就联想到电影“芙蓉镇”里那个二流子王秋赦,在影片后来有点神经不正常,一有风吹草动就敲锣喊着“运动啰”。

校园里,过往的行人都平静如常。只有学生们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这样的自由表达思想,校园里并没有人干涉。没有保安、也没有警察。是不是有便衣?就不知道了。校园大门外的街道上,有电视台的新闻报导车,高高的天线在车顶升起。播音员站在马路的那一边,实时向市民们报导学生运动的近况。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将我的亚裔面孔也播放了出去?

宁静市区

虽然校园里有些不平的骚动,但是外面的世界基本上是平静和安宁的。就像路边在细雨中绽放的郁金香们。它们或者排成横列,在灌木丛精心地保护下,喜迎春雨。

又或者被园丁排列成稳定的三角形,打破四平八稳的设计布局,夺人眼球。郁金香是蒙市人的最爱之一。蒙市举行郁金香花节,每年5月份这个时候都会将郁金香田向公众开放。郁金香的花期不长,魁北克的郁金香只有短暂的两周盛放。这么短的花期,正好被我赶上,是不是很幸运?

除了郁金香,还有这个可爱的吉祥物,就叫“可爱”(Le Mignonisme)。这个艺术作品遍布蒙特利尔市中心,从景观区到艺术广场。好几次我都看到它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开始没有在意,后来见多了,才知道,这是菲利普·卡特琳 (Philippe Katerine)最新设计的城市吉祥物。

设计师将想象中的可爱人物“玫瑰先生”植入大都市中心内外的标志性场所(喷泉、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等)。这些作品千变万化,其糖果粉色的色彩引人遐想和幻想,让参观者感到惊讶和着迷。蒙特利尔人和游客将在整个夏天看到粉红色的生活,体验这种奇特、诗意和有趣的艺术。

其实,只要你留意观看,这个城市里到处都不乏可爱,譬如这个抱着气球的娃娃,他不就是一个小“可爱”吗?

如果你喜欢喝咖啡,也品尝过各地各种不同的咖啡味道,那么,如果问你最不好喝的咖啡是什么,你不会想到是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的这家咖啡店吧?

当游客渴了,喝一杯这家自称“世界最难喝咖啡”(World Worst Coffee)店的咖啡,会不会感到蒙特利尔人的自嘲和幽默?并发出会心地一笑——可爱!

雨点大了,人也饿了。走进路边的一家“汉堡王”快餐连锁店,来一个汉堡王套餐。看着窗外风雨中来往的车辆,还有对面在雨中微笑,不畏风雨的菲利普·卡特琳“可爱”。仿佛成个城市和心境都在雨中融化在薯条、汉堡和饮料中了。

活跃的街角

不得不提的是,这个城市在平静中还是有着欢快和活跃的角落。路过市中心的一块空地,上边是长长的阶梯,可供游人坐下休息,下面就是通往剧场的通道。在一边的街角处,搭起了一个白色的帐篷,远远就听见音乐和歌声传来。沿着街道走下去一看,是一个小小的演唱会。

我在阶地上寻了一块空地,坐了下来,正好让走累了的双腿休息一下。

表演者一共四个人,一把提琴,一把吉他,一个手风琴和一个奇怪的抽屉一样的打击乐(鼓?)。他们边唱边演奏,长的不是我熟悉的歌,演奏的也不是我熟悉的音乐。明显的不是美国流行的音乐。从演奏的节奏听起来,仿佛像当地的印第安人或是原住民的那个调调。

过往的人们,被他们音乐和歌声所吸引,渐渐地都走过来,在宽大的台阶上坐下,静静地欣赏他们的演奏。我将两只腿伸直了,舒舒服服地沉浸在音乐声中。这就是蒙特利尔,一个平静安宁的城市,一个热闹喧嚣的城市。

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蒙特利尔,你给我此行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

Au revoir Montréal! (法语:再见,蒙特利尔!)


05/4-5/2024 记于蒙特利尔

10/21/2024 修改于瓦蓝湖

新英格兰加拿大游——蒙特利尔 (雨游篇)

正如这个城市的风景包罗万象,蒙特利尔的天气也是瞬息万变。下船时是阴天,下午有阳光灿烂。第二天早上起来,窗外就飘起了蒙蒙细雨。手机上的温度是50华氏度,相当于10摄氏度,还不算太冷。预报细雨滴答到下午三点,这倒是个问题。

总不能一上午呆在旅馆里无所事事吧,再说是毛毛雨,即使是歌里唱到的那样:“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也会有“微风细雨柳青青”的风景。出去走走,说不定能领略一下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的意境。于是,决定冒雨出门。

雨中街景

顺着旅馆前的舍布鲁克(Sherbrooke)西大道而下。或是太早,或是细雨,或是周末,路上行人寥寥,只有紧裹在风雨衣中的主人牵着小毛孩前行。小毛孩爱漂亮,还穿着雨衣,也够聪明,知道爱惜狗毛,嫌人行道上水多,怕脏了一身的雪白,跳上苗圃的高阶而行。世上万物皆有灵性。

此外,就是不辞幸苦,保护城市安全的人民警察叔叔,冒雨巡逻。不像美国的警察,出门都是开警车,他们只是骑着自行车在风雨中前行。这也是难得一见的蒙市街景。让雨中的我,在感到城市很安全的同时,也觉得警察叔叔很亲民。

蒙特利尔的地形,在我们住的地方是西高东低。类似中国的地形,西面是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东流入海。我的右手的一条街,明显地通往高地,据说登上去,就是蒙特利尔的制高点皇家山。

这个坡还有点陡,须得缓步而行。到了高处一块平缓的地方,一大片的草地,在细雨中绿油油的。可以用“蒙城朝雨浥轻尘,绿草青青柳色新”来形容。

这里的建筑跟市区的现代高楼相比,有些典雅。宽阔的视野顿时将人从城市的拥挤中解放出来。远处是两个早起遛狗的人。看来养狗至少有一个好处,不能偷懒睡晚觉,一大早起来呼吸着城市难得的新鲜空气。

走着走着,毛毛雨渐渐旧无声无息的停了。沿着草坪往前走不多远,远远看到下面一群人在草地画出的足球场上练球。原以为我是早起的鸟儿,没有想到,这里早有一群人练起来了。看样子,我是走进了一个大学的校区。

正想往里走,下到操场里看看。不料雨又下了起来,而且雨点也来越大。似乎催促我回到山下,到那些屋檐下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

出门旅游,尽量不走回头路,更换路径,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于是选了另外一条下山的路——皮尔街(Peel Street)。果然,看到一个新鲜的东西。一块黑色的信息资料版。上面用法文,或者参杂着当地土著语言,写着一些介绍。

我用手机将这段文字译成中文,大意如下: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路:皮尔街之旅

这里的展示是为了纪念千禧年生活于岛上的土著人。这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用创造进行的对话。围绕着主题有11个作品。例如,所有的创造物、信仰和灵感、真实的口头传说、陶器、记忆深处、农业、星座、生命之花、水上航道、海洋生命等等。这些创作是一系列铜塑的球体,每个球体上面雕刻或浇铸着不同的造型,排列在皮尔街人行道上。艺术家所表达的东西,动物、植物、人脸、书籍等等相互重叠,各自讲述着土著先民们祖祖辈辈口头流传的故事。

原来,这是一个有关原住民的艺术群雕。可惜,我不懂法文,更不懂得原住民的语言,否则我会更好地理解这些圆圆的雕塑所表达的远古的意思。我有个感觉,它们像中国早期的神话故事《三海经》。

细雨教堂

毛毛雨渐渐变成了小雨。好在冒雨出行了不远,衣服还没有被完全淋湿透,就赶回了驻地旅馆。时间还早,才9点多钟。

本来今天计划走远一点,到一些著名的大教堂和皇家山公园。看样子,这种雨走远路是不行了。于是,在旅馆叫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同意载我们到要去的地方游玩,一趟下来100加元,相当于70多美元。平均一个人不倒40美元。跟邮轮上定制的旅游来比较,相当的便宜。邮轮上随便一个岸上游玩,一个人至少70-80,甚至100多美元。一个经验,以后到大城市旅游,除了随上随下的观光车,出租车也是一个选择,既方便,又便宜。

圣母圣殿大教堂 (维基百科图片)

圣母圣殿 (法語: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英語:Notre-Dame Basilica)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外面为哥特复兴式建筑,两边是高大的钟楼。蒙蒙细雨中我们到达了圣殿教堂。可是因为是礼拜天,教堂正在做礼拜,要等到中午12点以后才对外开放。

其实,教堂一路上看得太多,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既来之,则看之。今日无缘,大概圣母此刻太忙,在照顾她的子民,顾不上我们。

不过,多到教堂跟主亲近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被主收了去,也未可知。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司机告诉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教堂,圣约瑟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 of Mount Royal),座落在蒙特利尔皇家山顶。

圣约瑟大教堂 (维基百科图片)

朦胧细雨中,我们爬到皇家山顶旁的这座圣堂。这是加拿大最大的教堂,在世界上属于第三大,第一当然是梵蒂冈的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而且,圣约瑟大教堂之前,也有一组《诺亚方舟》的群雕,跟我在梵蒂冈看到的圣伯多禄大殿前的群雕似乎一样。

圣约瑟大教堂的特点是高大,不仅仅是矗立在高高山上,而且教堂自身的建筑也很高。在停车场下车后,我们进入教堂,首先是楼下的餐厅和小卖部,完全是世俗的商业气氛,几乎感觉不到这是个神圣的大教堂。等到我们登上电梯,到达5楼时,我们才看见教堂内部。这里有恢宏的的大厅,2,400个座位,可以同时容纳10,000人!

还有背后还有许多组巨大的管风琴,相信一旦奏响,一定是惊人的洪亮。可惜我没有那个福气聆听天国传来的声音。

雨游皇家山

皇家山(Mont Royal),游览蒙特利尔的必游景点,是蒙市最大的公园之一,其设计者是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虽然只有200多米,却像武汉的龟山和蛇山一样,龟蛇锁大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稀稀拉拉的小雨下个不停。我们身着防水的夹克衫,将防雨帽子拉起来,上身倒是无大碍。只是下身的裤子和鞋子都被雨水打湿了。但是,或许正应为如此,山腰间空旷的停车场里,游客才如此的寥寥无几。我们在不大不小的雨中缓缓登山前行,呼吸着春雨中湿润但是清新温柔的空气,倒是别有情趣。

路旁的迎春花开了,在雨中闪着黄灿灿晶莹。树枝开始长出绿茸茸的嫩芽,在春雨中畅快地吸允着雨水。山路上时不时跑过一两个穿着短衣短裤的登山健跑者,看着他们跑得气喘吁吁,但是浑身都散发着肌肉的健美,不禁感慨,青春真好!同时也庆幸,老胳膊老腿的我们,尚能登山!

山顶有著名的皇家山十字架,高30多米,裝有LED燈,想必夜里一定很好看。山上有一个很大的观景台,从那里可以俯瞰蒙市中心。从公园外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刚才来时的圣若瑟圣堂,还有早上路过的大学楼及其操场。夏天,人们可以在这里野餐;秋天,可以观看有名的加拿大红枫;冬季,湖水冻结了可以滑冰,周边还可以赏雪。总之,一年四季都适合人们来游玩。

观景台后面是一个大厅,外面看起来不起眼,进去一看还是挺高大的。里面有皇家山公园的介绍、供游人休息的座椅、小卖部和卫浴设备,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游人休息处。我们在大厅里歇息了一阵,缓过神来,便缓缓下山,结束了今日雨中游的高光时刻。

今天这场雨中游,太值了!若是呆在家里避雨,就亏大发了。


05/05/2024 记于蒙特利尔途中

10/20/2024 修改于瓦蓝湖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