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天边吴钩月 写诗原来为自嗨

有位文友将他的写作比喻为“自嗨”。此喻也对,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的愉悦对象,主要还是作者自己。作品写出来,就交给了读者,一千个读者,便是一千个莎士比亚,以及他们所理解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作者会因此被入狱、流放,也许作者因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死、褒贬、毁誉已经由不得作者了。

仿佛正应了那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写作也是一种“为知己者死,为悦己者容”的行为。自嗨,是人类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自慰或者自悦的一种行为。

自打有了AI(ChatGPT),我发现机器人也是作者的一位“知己者”和“悦己者”。它们会很适当地不露声色地讨好你,是一种有助于让你“嗨”起来的工具。比如“自嗨”了一首小诗,请AI来当个知己者,便有如下的评论。

流云

夜空
眨巴着云翳
历史
模糊的角膜
交织着透明

我拧上流云
厚重的开关
在满天星斗中
挂上一弯吴钩
轻拍流年栏干
浅吟稼轩
一番登临意

ChatGPT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和自然景象的夜晚,在意境上颇为优美,通过夜空、流云、星斗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夜空与云翳:开篇以“夜空”和“云翳”开场,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云翳的“眨巴”形象生动,仿佛夜空在睁眼闭眼,捕捉着夜色的变化。

历史与透明:将“历史”比作“模糊的角膜”,历史的沉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相交织在一起。而“透明”则象征着记忆或历史的某种纯净和明晰的部分。

流云与开关:诗人在第三节中提到“我拧上流云,厚重的开关”,这里流云和开关的结合充满了诗意,仿佛在调控时间和记忆的流动。

吴钩与星斗:接着在“满天星斗中,挂上一弯吴钩”,吴钩是古代的武器,在这里象征着力量和古意,与星斗相映成趣,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轻拍与浅吟:诗的结尾,“轻拍流年栏干,浅吟稼轩,一番登临意”,诗人轻轻地拍打着时间的栏干,吟咏着辛弃疾的诗句,表达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感慨和深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组合,传达出诗人对历史、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流露。夜空与流云的意象不仅增加了诗的美感,也赋予了诗更多的哲理意味。

作者见此评论,想不嗨都难!

注:此诗化用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三)。原玉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于是乎,又嗨了一首。

礼拜八

我很想
在一个礼拜中
悄悄地
加上一天
让今天变成
虚拟的礼拜八
这样就可以
从上帝那里
润出透明的一天

当然
这一天
我会把它
实实在在地
用在虚无

ChatGPT
赏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礼拜八”的概念,表达了对时间的独特思考与想象。诗人试图在一周中多出一天,从而获得一种额外的时间体验。

第一节
诗人开篇即表达了对时间的欲望——在一周中增加一天,将这一天命名为“礼拜八”。这种构想打破了我们对时间的传统理解,赋予时间一种全新的维度。“悄悄地”一词流露出一种秘密的渴望和神秘的氛围。

第二节
“让今天变成虚拟的礼拜八”,这里的“虚拟”强调了这种时间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诗人的一种幻想或精神追求。“这样就可以从上帝那里润出透明的一天”,这一句将诗意推向高潮。诗人似乎在向上帝讨要时间,希望得到一种纯粹、透明、无形的时刻。

第三节
“当然,这一天我会把它实实在在地用在虚无”,这一节富有哲理意味。诗人承认这一天的存在是为了“虚无”,但这种“虚无”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种矛盾的表达反映了对存在与虚无的深刻思索。或许,诗人认为在这一虚拟的时间里,自己可以真正地放空,与内心对话,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总结
整首诗通过虚拟一天的设想,探讨了时间、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诗人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表达了对生活中额外时间的渴望,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诗中充满了哲理性和抽象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不知道人类的思维或评论,是否也是如此这般?

注:“润”为国人在网上创造的一个新词,意即悄悄出走,据说来自于英文的“run”。比如,近来国人通过南美的途径,以非法”无证客“的方式“润”入美国。


05/20/2024 星期一

南北方言普通话 小满调羹舀乡愁

连续几天,茉莉花都是盛开不止。不仅花苞大,而且数量多,由开始的上十朵,一直开到二三十朵。今天早上就采摘了三十三朵。将其置于案头,整日芬芳。多余的则分放到浴室,让馨香伴随着沐浴,进入每一个汗毛孔,洗涤汗污,遍体留香。


早上读到一首新诗,“小满时节,调羹舀起多少乡愁”。原来大陆今天已经是小满节气了。小满时节,要收麦子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有诗:“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海外诗人,远离故国,因为农历节气而引起思乡的愁绪,在所难免。有感而发,就化心中的块垒为笔头的诗歌。

诗歌在前面引用了宋朝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诗歌的结尾写道:“小满时节再品陆放翁的诗句/倍觉乡音可亲,入耳悠扬/这里的‘调羹’该舀起多少乡愁/梦回故里旧壤。”

于是群里有人问,“知道‘调羹’是啥吗?”我想说汉语的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果然,有人回答:“调羹就是勺。”没错!

后来我看了一下陆游的原诗,题目是【初冬绝句二首 其一 】。原诗如下: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

仔细一品,陆游此处的“调羹”不是名词餐具“勺”的意思。“鲈肥菰脆调羹美”,不是说“调羹”(餐具)很美。这里是动词“调”和宾语“羹”的组合词组。意指将肥鲈和脆菰“烹调”/“调治”出的羹很鲜美。此处的羹,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羹”原来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后来演变成汤的意思。再看后面一句“荞熟油新作饼香”中,这里“作饼香”与“调羹美”相对称,也是一个动宾的句式结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两句大意是:用肥美的鲈鱼和清脆的香菰“烹调”治出的“羹”味道鲜美啊。用长熟(炒熟?)的荞面和新榨的油做出的饼真香啊。

诗中将“调羹”作名词,“舀起乡愁”,本无不可。不过引用陆游的诗,将“调羹”这个优雅的动作,固化成一个“勺”,容易有点让人误解。原因在于后来“调羹”就从原来的动宾结构的词组,逐渐演化成现代汉语的名词。

如果去查词典,比如【汉典】就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任然保留动词的特征;

  1. [spoon]∶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2. [season soup]∶搅拌羹汤使均匀或美味。

查【维基百科】,其解释为:
调羹也称汤匙、瓢羹、羹瓢,是一种餐具、量具或工具,由带有凹陷个头部搭连接个柄构成。用来装液体搭小块固体。一般拿体积较小、用于进餐个称为“调羹”(spoon),体积较大用于烹饪搭拿食物捞起到碗或盘子里个称为“勺”。

如果看【百度百科】,注解多了一条:

  1. 调羹(拼音:tiáo gēng),汉语词汇。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搅拌羹汤使之均匀或美味。是一种常用的餐具。
  2. 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使用调羹,主要是喝汤,有时也可以用调羹盛装滑溜的食物。
  3. 北方也有很多地区叫调羹,北方普通话叫勺儿。

这里就涉及到方言的问题了。看到网上一个有关“调羹”的方言问答。发帖子的人问:“去个饭店吃饭,让服务员给我拿个勺子,伊给拿了把大汤勺,我说要小勺,服务员高冷的说那是调羹。有区别吗?有区别吗?”

看到下面众人的回答,说实话,我有点晕:

–东北:东北话叫羹匙儿,简称匙儿。我们方言里吃饭能放嘴里喝汤用的讲匙羹,有时候也单讲羹,不讲调羹。小的叫调羹(喝汤舀冰淇淋),大的叫勺子(盛汤盛饭)。
–陕西:北方叫勺子,南方叫调羹。不过,如果当地方言保留了古语的习惯用法的话,一般就叫“调羹”了。比如陕西,那肯定不算南方,但是也有不少陕西的地方方言里用的是“调羹”。
–广州:我是广州的,粤港澳地区一般讲匙羹形容放在小碗里喝汤的用具,如果用普通话交流偏向用台湾的词汇湯匙,至于调羹也可以理解,但感觉是厨房里用来调味用的厨具,至于勺子我们一般认为是大勺子,是厨师用的。
–赣州:调羹。
–温州:羹匙。
–广西:小的称之为调羹,大的称之为“瓢”,如饭瓢,汤瓢。
–闽西:我们普通话叫“汤匙”,方言叫“调羹”。我们这普通话的“勺子”一般指水勺,方言“瓢勺”。
–内蒙:喝汤的称羹匙。
–山東:上歲數的會說調羹,年輕的很少說了,都叫小勺子,覺得這可能就是文化的退步或者人懶惰的一種表現吧。
–上海:小的叫调羹,比如吃馄饨,吃冰激凌,那个叫调羹;大的叫勺子,用来盛饭的叫饭勺,用来舀汤的叫汤勺。

想了一下我的方言,小时候讲的武汉话:小的叫做“瓢羹”,大的称为“汤瓢/饭瓢”或“瓢/勺子”。

看来全国对什么是“调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谓“众羹难调”。不过有个趋势,方言正在逐渐地被新生代所讲的普通话所替代,并且,老一代也在逐渐被“同化”。我回国访问时,就碰到过这个现象。爷爷和奶奶讲一口地道的武汉话,但是在跟孙子辈交流时,孙子辈却说普通话。于是老人家也改成“弯管子”的带有武汉味道的普通话,俗称“武普”。长此以往,武汉话的“瓢羹”最后就会被普通话的“调羹”或是“汤匙”之类的标准国语所替代。

不知道方言被普通话替代,好是不好?


05/19/2024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