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中读到韩少功,一个作家。在读他的经历时,不禁联想到自己。

我们是同龄人,1966年(W-G)上初一。我和他成长的轨迹在1969年之前,都是相同的。之后,命运让我继续升学上了高中,他和我其他同班同届的同学一样,下了农村,从此分道扬镳。20年后,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那是我已经进入大学教书,脚下铺好了,也准备走一条学者的路,从讲师、到副教授,然后当上一个正教授,此生足矣。
1988年,35岁的韩少功离开长沙,放弃了湖南省青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常委的仕途,携家带口,成为“十万人才下海南”大军的一员。我本来在学校里混得不错,副教授已经按部就班地在向我招手。一个隐隐的积累的暗流和一个突然的事件,让我放弃了学校安稳的工作,加入了海外留学的大潮,来到美国。从此,我们的人生道路的交集点似乎越来越遥远。
之前,韩少功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在武汉大学英文系进修。其间我也在大学,也在武汉工作,也喜欢中文,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考中文系。并且,那些年里,我也在武汉大学英文系上过助教进修班。按说,如果有缘分,还是有交集点的。
在1988年出国前,我也可能成为“十万人才下海南”大军中的一员。当时我也接到海南省政府机关的通知,“调”我到那里去工作,外调函已经到达学校有关部门。当时海南省正值大开发,需要大量内地各个行业的人才,如果学校卡住不放人(那个时候就是不给档案材料),海南那边照样接受我并分配工作。如果不是当时我的留学手续全部办好,护照签证齐备,很可能我就去了海南。也许,我们会在海南有交集的机会。
在中国,在相同的大环境和时代潮流中,我们之间交集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命运不是这样安排的。
在介绍韩少功的文章中,我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这个人,此前,以及直到现在,我都是只闻其人,并没有读过他的文章。
一些介绍他的文章说,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1980年代他首倡寻根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以文革时的有关经历为素材,曾多次获得中国和外国的奖项。他现在过着“半世俗半隐居的生活”,一半时间生活在汨罗农村,一半时间生活在城市。
除了发表十几篇中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以外,韩少功还发表过十几本散文集。在此大量作品的基础上,有人编辑过他的几本“文集”。他的作品还以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其中包括英、法、意和荷文,还有繁体字在港台发行。
韩少功还写过电影剧本,甚至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大概是他在武汉大学英文系进修的结果之一。这一点令我汗颜,好歹俺们也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怎么从来就不曾想过翻译一本英文的文学作品,尤其在美国每年有海量的英文出版物的情况之下?
也许,这跟我的翻译观有关,即文学作品不可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恐怕还是在下的外文实力不够。因此,一个中国作家,竟然可以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稀有的,当然,也是令我十分佩服的。

听说他写的《马桥词典》很有特点,独创了中文的“词典体小说”,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颠覆,很想看看。而且听说,他的这本小说被译为英文版,不知道译者是怎么翻译的。在我看来,这些地方的方言,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未必就能体会到其中“真味”,遑论外国人。连韩少功自己都说:“我担心翻译可能会很困难的。”如果有机会,有闲,也许我应该仔细地看看原文和翻译,或许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不可译”谬论。

好久不再对5.16这样的日子感到关心了。这个世界正在对此遗忘,我也加入了遗忘的的潜流。然而,不提就真的忘得了吗?历史曾经对此有过浓墨重笔的描写。
一篇文章提到今天(5.18)是邓拓自杀的日子,不禁又勾起一段感触。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作为当今社会中坚力量的的80后们,大约对这个名字都不太熟悉,更不用说00后的新生代了。知道这个名字和背后故事的那一代人,如果有幸还活着,亦是垂垂老矣。
看到这篇【邓拓祭】的文章,仍然是感慨再三。为他感到冤屈,也为他感到不值,更从中感到时代的悲剧。遂做绝句记之。

【七绝·读邓拓祭】
平生未料文山狱
正值三呼万岁时
祸起燕山窗夜话
书生命运有谁知
往时今日
八年前,习小诗一首。

AI 的理解和分析如下:
这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诗,描绘了莲叶浮在水面上的美景,并表达了对鱼戏莲叶间的向往。每一句都展现出一种淡雅而宁静的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诗意。
逐句解析
孑然水面一漂莲
孤零零的莲叶漂浮在水面上。这一句表现出莲叶的孤独与独特,仿佛在广阔的水面上独自绽放。
根系江南荷田田
莲的根扎在江南的荷田中。这里描绘了莲花的根部生长在江南的水田里,生机盎然,绿意葱茏。
四海浮萍连翠叶
四处的浮萍连接着翠绿的莲叶。这一句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水面,浮萍和莲叶相连,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满生机。
何时鱼戏莲叶间
什么时候鱼儿会在莲叶间嬉戏呢?这一句表达了对和谐美好自然景象的向往,期待看到鱼儿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
全诗意境: 整首诗通过描写莲叶、荷田、浮萍和鱼儿,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清新、宁静的水乡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勃勃。
AI 到底是机器人,怪不得肤浅了,识不得作者借鱼所表达的,对江南的思恋之情,以及孤零海外,不知何时,但又期冀,重归故里的向往之情。
05/18/2024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