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破局限 跳出三界寻真理

看到一个关于思维方式的提法:打破思维局限 (Think out of box),直译是跳出思维的盒子。有点类似打开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盒子里就是我们当今一切正常的思维方式,包括那些所谓的被科学证实了“真理”,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律法则等等。

如我以前闲聊过的“亚特兰提斯岛”(Atlantis),被许多科学家嗤之以鼻的谬论。如新西兰海岸发现了一片此前未知的大陆,西兰大陆(Zealandia)以及如一些学者提出的人类起源非“非洲”的提法等等。

如果我们舒适地躺在前人建立的思维方式里,当下的日子也许会过得很好,但是,止步于前的人类,就不会有下一步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所不允许的,总有些人跳出这个舒服的“盒子”,去挑战盒子外面的未知世界。当然,等待他们除了盒子里世俗的嘲笑,还有盒子外的失败和头破血流。

当人类从海洋生物变成两栖动物,又演变成灵长类的动物,猴子、猿人、智人,最后进化到人,每一步都是跳出原有的盒子。只是不知道是谁在主导着这一切?当人类从爬行到直立后,开始自主地想打开行走的盒子,飞上天去。可是人类的跳高记录,最高也只能跳离地面2米多一点。于是人类开始时模仿鸟类,扎上一副翅膀,或者用降落伞之类的在空中滑翔,总算是“飞”离地面了。可是盒子中地球的引力太大,苹果终归是掉在地上。

但是,人类想打开盒子飞翔的念头生生不息,其行动世世代代不止。终于出现了怀特兄弟,造出了飞机,人类今天可以借用飞机的翅膀飞翔了。人类甚至克服了地球的引力,“跳出”地球的盒子,飞往太空。嫦娥奔月的神话,今天也实现了。

当然,否定当今的“正确”,提出“荒诞”的谬论,是需要勇气的,从这一点来说,这种打破思维局限的方式,是应该值得人们尊敬的。对于盒子以外我们不理解的世界,或者在盒子里的我们认为是错误的言行,是否不要一棍子打死?如果100次的跳出盒子的举动,100次的失败,那么101次,是不是就孕育着发现新“真理”和“事实”的可能?

对于那些看不懂的现代艺术,不喜欢的那些口水诗歌,以及那些看不惯的出了格的事物,以前我是很反感的,因为它们都在我承接的“盒子”以外。现在看来,不喜欢归不喜欢,也许它们就是垃圾,但是,也不要全盘否定,适当地给与它们一些存在的合理性,毕竟,它们是盒子以外的世界。

话又说回来,盒子里的东西,有许多都是人们以前用打破思维局限的方式发现和建立的,非常适合因循守旧的人们。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在盒子里生活着,安全,舒适,这是盒子的好处。而一旦打开的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将会给世界带来灾害。

我是一个大多数时间喜欢呆在盒子里的人,出自于一辈子就生活在盒子里的惯性。但是骨子里时不时就有跳出盒子的欲望,也许来自于人类基因的遗传链。我觉得,每个人的基因都是这样,只是有的人没有意识到盒子的存在;或者盒子的约束力太大,像地球引力,他们试着跳了,结果跳不出;也可能,有的人知道那个盒子,却不愿去冒失败的危险或者不愿意承受来自盒子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现实:一部分人试图跳出现有的盒子,一部分人选择呆在安全的盒子里。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选择,无可厚非。


往时今日

8年前,同窗好友危爷退休,填词赋诗,好生潇洒。其时我尚在尘世做稻粱谋。有感,和其【秋殇】一首。


08/25/2024 周日

战略新招意大利 冲绳轰动好市多

没有想到,“好市多”不仅在中国开店引起轰动,在日本也是。

看到今早一个最新报道,日本冲绳首间好市多今天(24日)开张。好市多在冲绳的首家分店,不只吸引当地民众,连游客都争相造访。据日本《琉球新报》报导,23日深夜许多民众就开始排队等待开门,到24日凌晨3时半,800多个停车位几乎就被停满,周边地区也因为大量涌入的人潮而造成交通堵塞,让业者决定破天荒地提前在凌晨4时半开始营业。由于门口塞爆入场人潮,店家甚至摆出“等待入场需要5小时”的告示牌。这架势,比上海和深圳好市多首日盛况更为过之。看来不能随便认为国人好市多的购买热潮是世界第一,至少在日本人面前,还是稍逊风骚的。

我自己买东西,不要说等5小时,50分钟都不会等。就连5分钟,还要看看是否值得等。不过,记得二十年前,我在华盛顿一个中国社团做义工,社团负责人交给我一个任务,在感恩节前的那个“黑色礼拜五”星夜排队,购买一些特别减价优惠的商品,作为年终会员大会抽奖活动的奖品。我在夜里3点多钟起来,开车到附近的一个沃尔玛商店,不到4点钟,门口已经排起了队。看着黑暗中的人群,想起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那大概是我排队等侯入场最长的一次机会。

但是,那是为了社团和他人而干活,纯粹的“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一种“给与比获得”更为幸福的崇高。至于为自己,断然是不屑的,除非,除非是免费白拿的“零元购”,似乎可以考虑一下。


一个意大利经济学家今日指出,他率领的欧美研究人员发现,要维系民主体制存续,同时避免与威权体制爆发直接战争,最佳方式是采取与冷战时期美国知名外交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相反的策略”。他的这项研究主题是“如何避免民主与威权阵营发生剧烈冲突”,前提是必须确保民主体制续存,因此最终目标是在不开战情况下,让民主体制获胜并扩大到全球。

该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在1970年代,基辛格联中制俄,目标是“把中国从俄罗斯切开”。现在看来,基辛格的“联中抗俄”策略是奏效的,曾经强大的苏联解体了。但是,当下的民主阵营(西方)应该采取“逆基辛格”策略,“把俄罗斯从中国切开”。作法是:大力支持俄罗斯内部反对势力,设法让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倒台。具体是不是指搞什么“布拉格之春”或者类似的“天安门事件”,就不得而知。

俄罗斯政权倒台的另一效果,就是中国不再能倚靠俄罗斯。这样,中国就可能从“全球性”强权降级为“局部”大国。如此一来,西方就没必要继续与北京冲突,中国将再次成为受国际社会欢迎的经济参与者。

这个研究和提议表明,出于“避免民主与威权阵营发生剧烈冲突”,也就是西方和中俄的军事冲突的目的,通过“和平演变”先将俄国搞衰,进而“把俄罗斯从中国切开”,让中国降级。这样西方就没必要继续与中国冲突,“国际社会”皆大欢喜。

这样想,也不是没有道理。执行基辛格的“联中抗俄”策略,当年的苏联不就是解体了吗?

只不过,联合抵抗是一拉一打。如果西方当年确实是奉行了基辛格的策略,历史和实际情况是:被打的一方解体了,被拉的一方从一个“局部”大国,逐渐走向一个西方眼里的“全球性”强权。如此说来,中国似乎还应该感谢基辛格当年的“联中抗俄”策略。

问题是,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现在西方全力在俄乌战场打压俄罗斯,另一方面,同时西方在世界范围内打压中国经济,这种“反中抗俄”两面树敌的策略,早就违背了基辛格的策略。使得中俄两国不得不相互依靠,以共同对付西方。

意大利经济学家当前提出的“逆季辛格”策略,“把俄罗斯从中国切开”,在这种同时对中俄两国开仗的情境下,中俄两国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又怎么可以切得开呢?不得不承认,基辛格一拉一打的战略方针是奏效的。可惜,基辛格走了,看不到更改他策略的后果了。


往时今日

八年前的今日,有习作一首。


08/24/2024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