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秋深明月朗 诗书伴我渡湖西

“万圣节”(Halloween),又称鬼节,源自 All Hallows’ Eve,即“万圣节前夕”。主要流行于英美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时间为10月的最后一天。

在马里兰时,差不多每年都会过这个万圣节。开始是好玩,入乡随俗。后来,女儿大了,出去工作了,过万圣夜的热乎劲儿也就过了。但是,由于周围邻居的孩子们都喜欢过这个节日,可以穿一套自己喜欢的“奇装异服”,化一个平日里不允许妖魔鬼怪妆,然后就是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最后带着满满一袋子或者一篮子的糖果回家。

空巢多年,虽然早就不参加化妆游戏,但还是每年为孩子准备一大堆糖果,让他们高兴。自打退休搬到佛罗里达,住进55岁以上老年人居住区(active senior),就慢慢停止了这一庆祝活动。当然,这里的老人家都是从当年的小孩子成长起来的,万圣夜是他们一辈子忘不了的节日。我们对面的邻居,早早就在门口排满了万圣夜的装饰,南瓜灯、骷髅、黑衣巫婆、大蜘蛛等等。

因为社区里没有儿童来敲门,所以不用准备糖果了。不过,我们家有一个南瓜灯,一到节日就在屋外点起来,以表示节日的气氛。

万圣节虽然起源于宗教,但是实际上已经世俗化和娱乐化了。因此,对商家来说,也是每年一次的巨大商机。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节日与经济的关系。

据今日美国报(USA Today)报导,全美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调查发现,近半的消费者(47%)在今年10月之前就开始购买万圣节商品,比率高于去年的45%,比2019年时37%也更多。不过,整体万圣节花费估计达116亿元,约比去年122亿元的新高纪录少了5%。

调查指出,预期今年的万圣节支出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类别,包括:装饰品38亿元、服装38亿元、糖果35亿元、问候卡片约5亿元。看来,节日的装饰品和化妆服装是万圣节的大头,糖果和问候卡片约占1/3。不过,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书写和邮寄节日卡片吗?

调查还发现,今年平均每人万圣节花费为103.63元,比去年的108.24元少了将近4元,但万圣节花费金额仍较过去20年增加来到两倍,当时2005年平均每人仅花费48.48元。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花100美元在万圣节,以后更不会。现在轮到我女儿家了。

以上数据说明,预计今年万圣节的消费要低于去年,通膨的压力和经济不景气,使得民众过节的积极性减弱。这个势头,看样子一直要延续到今年的圣诞节。

可惜,我们10月29日就动身去欧洲旅游了,美国今年的万圣夜就过不成了。按计划我们将在巴黎度过万圣夜。也许,会比美国浪漫一些?


读诗有感,得七律一首。

【七律·深秋】

浮云径草漫金堤
晓日临风飞鸟啼
白苇寥萧飘隔岸
青烟澹荡傍幽蹊
屋前茂树方黄叶
院后残花已锦泥
最是秋深明月朗
诗书伴我渡湖西

往时今日

七年前的今日,曾作【如梦令】一首。


10/27/2024 周日

作文出现芭比Q 网络新词待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许多中文新词产生了。如同当年西方世界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加上五四运动的兴起,新的思想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新词汇,如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量产生,并且融入来了现代汉语,给中文带来巨大的新生力量。

新生的事物,当然就会打乱原有的规范和秩序,并且冲击那些循规收据和维护规范的人。当代中国学生的作文里出现了过去没有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这种中英混杂的网络用语。“芭比Q”原本来自英文一词:烧烤、烤肉(barbecue),引申出火化和完了等意思。

于是有人担心学生用习惯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不仅语言会变得非常贫乏,还会因对词汇意思无法完全理解而影响各科学习。

这种担心我就有点不明白了。学生在用习惯了老师教授的“规范”用语之外,在加上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只会使得语言更丰富,而不是“贫乏”。对词汇意思无法“完全理解”,并不影响他们的应用,而且,正是在不断地应用中才可能逐步“完全理解”。试想,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什么是“完全理解”了后才去使用的呢?不都是在使用中进一步地学习吗?

学生这些“不规范”的用语,怎么就会“影响各科学习”?如果说,影响跟语言有关的科目,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怎么就会影响到数、理、化之类的学科呢?

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专家认为,网络时代的语言沉淀一般需要五年左右,有一些语言还处在被验证的过程中,就进入到青少年的正规语言使用语境中去了,就会有问题。

这种看法在教师中颇有市场,进而导致学校对此采取禁止措施。据传,为了“引导”学童规范书写词汇,武汉多所小学已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表意不明的词汇等。一部分家长也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应该教导孩子正确使用词汇与对应的书面用语。

是否该规范网络用语,网民和家长也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无可厚非,每个年代都有流行的“行话”,等流行热潮过去,自然就不会用了。

网络用语,多半是在年轻一代流行,恰如一条奔腾的活水,碰到奇石险滩就撞击出一些水花,闪烁着异样的生命之光,流着流着,多数经不住考验,就破灭了。只有那些经过磨砺,跟活水融合到一起的浪花,才随着流水继续向前。

想起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莫非人年纪大了,掌握了规范,习惯了秩序,就会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所谓规范和秩序,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的。而旧事物被新生食物所替代,也是规律,并且势不可挡。

开始的不规范,可能后来就会融入规范。旧的规范,也会被新的规范所淘汰。正如“她”从五四运动中杀出来,逐渐取代了“伊”。“教我如何不想她”。


* 鲁迅小说摘录: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的曾祖,少了三斤,比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00多年前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10/26/2024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