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燃烧生命火 回眸笑看秋草生

英国有个诗人,我没有听说过。他叫瓦特·萨维吉·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1775年1月30日—1864年9月17日)。

瓦特·萨维吉·兰德 (Walter Savage Landor)

兰德一生活跃,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他的散文和诗歌广受好评,但评论家对它们的偏好不一。好的评论中,他经常被描述为“诗人中的诗人”。甚至高到如此程度:“一些最好的诗人,包括叶芝、埃兹拉·庞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都在他的指引下前行”。

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对英国大诗人太不了解,尽管叶芝、庞德和弗罗斯特的名字对我来说都是如雷贯耳的响亮。

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他在74岁生日时为自己写下了著名的墓志铭:

我与谁争斗都无谓,
因无一人值得我去争;
我热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在生命的火焰前温暖了双手;
它将熄灭,而我已准备好离开。

诗人认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值得一提。表露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一种平和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诗人用“生命之火”的隐喻,表达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充分地体验了生活的温暖和活力。因此,诗人坦然准备好面对死亡。表达了一种宁静和满足的人生态度。

人如果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热爱并享受了自然和艺术的美,自然就没有遗憾,可以平心静气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不过,从他的生平介绍来看,在现实生活中,他其实是一个很好斗的人。和他的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诗是诗,人是人。我们读诗的时候,不应该因人废诗。

我从这首诗中想到的是,在生命的火焰熄灭前“温暖双手”,尽量地活个痛快,尽可能做完想做的那些事,这样,随着火焰熄灭,我已此生无憾。

原诗: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往时今日

两年前今日,习作《生查子·楚梦》一首。也跟生死有些关联。

楚天雲夢長
親友音容少
何以敍相思
微信情難了

湖上秋草生
故舊陽關道
陶令菊籬歸
山翁瓦藍老


12/14/2024 周六

孤陋不识互联网 寡闻有此现代人

我正在咖啡店里面收拾一个台面,一位顾客走了进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我虚拟化了。)

从上海回到德国刚两天,脑子还在倒着时差,身体就挺着来上班了。

这是一位中年德国妇女,大约五十来岁,穿着得体,样子富贵。让我想到老师、校长、秘书之类的知识分子。

“请问柜台上的那套咖啡餐具怎么卖?”

那是我们店里作为装饰一套的餐具,不知道老板从哪里弄来的。我觉得那套饮具并不好看,金光闪闪的,华丽中透着点俗气。不过,审美这个事儿吗,人各有所爱。没准我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也会不堪一顾。

“对不起。这是店里的装饰品,不是卖的。”

“它们太好看了,和我家里的家具和餐具十分相配,就像是专门配我那套家具。我太喜欢了。请问可以卖给我吗?”她非常恳切地问道。

“对不起,这是我们老板放在这里的装饰品,我不能做主。”我委婉地拒绝了。因为我知道这种咖啡套具已经过时,产家不再生产了。

“但是,您可以到英特网(internet)上看看,也许可以找到。”我又补充一句。

“去哪里?去城里吗?”她瞪大了眼睛问道。

什么?她连英特网都不知道?不会吧?!

接着,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此发表了一番想法: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种外表光鲜,一肚子草包的人。要说学习,是多晚都不嫌晚的。再说,这还是一个中年人。英国谚语就有“任何时候想学都不晚”(Never too late to learn)。就怕你不开始。好比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说穿了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学电脑,就当玩嘛。玩保龄球,打高尔夫,搓麻将,都是一样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虽然咱这个年纪比不上小年轻们手脚麻利,打字玩游戏动作飞快,但是,打开电脑上网,谷歌一下,查一下商品,还是可以的。偏偏这位好像连听也没有听见的那样。难怪她的目光会吃定我们店里的装饰餐具。盖因平时接触的面太窄,没地方逛。”(故事的主人如此结论)

下面我接着说由故事带来的“散发性”思维。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就开始接触电脑了。在老百姓中,我算是比较早的。但是真正拥有一台电脑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干脆就干起了电脑这一行。实际上也是从头学起,刚开始学的是“甲骨文”(Oracle)的数据库(database)。这个时候,电脑的使用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领域。90年代末到新世纪的开始,互联网以Email的方式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记得在华盛顿的那些岁月中,曾经为华人社区的老年人开办电脑入门的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那些基本上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老人家,从英文打字、键盘和鼠标的使用开始,最后都学会如何上网,在雅虎上建立自己的Email账户。要知道,那些都是零基础开始的华人老者。其中关键的一点,他们愿意学习!

进入新世纪后,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缺的工具之一。很难想像,一个衣着入时的中年德国妇女,在新世纪即将进入第一个四分之一时,还会问“互联网在城里吗”这样的问题。这在德国人当中,应该是很少的特例吧。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没有学习或者没有学会互联网的应用。故事的主人认为这位妇人“平时接触的面太窄,没地方逛”,导致孤陋寡闻。真的是这样吗?听起来有些可悲,又有点不可思议。

我窃以为,说不定人家的家境太好,购物这些“俗事”平日里用不着操心,要什么东西只需吩咐一声,自然有人(佣人或者老公?)去给办了,何须像我们这等平民百姓为了省点开销,在“亚马逊”(Amazon)和“拼多多”(Temu)这些网站平台相互比较。如此想来,我还是挺羡慕这位啥事都不操心的妇人。

互联网干我甚事?我就要那套咖啡具!


12/13/2024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