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巴黎倒地 冷漠化社会反思

一大早,春晚的节目就在床头响起,日子过到2022年的1月31日。“千山月明添新岁,万家灯火共除夕。”中国那边已经是大年夜,这是一场13个小时时差的同步。

一整天,微信群里密密麻麻的红色,大概全是拜年贺喜的信息。打开、回复、打开、回复,多是一年一次的问候和联系。

中午,小聚。留下一组照片和菜名——醋溜白菜,京都排骨,葱爆牛筋,虎皮尖椒,四喜烤芙,回鍋肉片,新加坡红椒蟹。外加梦之蓝洋河大曲酒。

本想,大过年的,今天就休息一下吧,咱也一年一次。可是看到一个消息后,心里一动,还是忍不住记下来。


一月的一个晚上,一位84岁的老人在巴黎市中心自家附近一处餐厅与酒吧林立的热闹街区散步,疑似因身体不适摔倒在地。这是一名旅法瑞士摄影师罗伯特(René Robert),圈子里很有名气的。

一整晚,行人、游客,以及从酒吧出来的狂欢人群在他身边来来去去,但没有任何一人注意到他,更别说伸出援手,直到清早6时30分,才有好心的街友发现他并打电话报警。可惜,在经历9个小时零度下低温的煎熬,罗伯特最终在医院因极度失温而离世。

罗伯特“悲伤的死亡”不仅震惊法国,也引起民众舆论发酵,法国民众纷纷反思社会冷漠足以杀人,盼找回更多人性。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见他人危险而不协助也是谋杀的帮凶”、“我们社会已经不知道何谓人性”、“只消看一眼这位摄影师,应该就能分辨是躺在路边的街友,还是发病晕倒的人啊!2022,悲剧巴黎”。

也有人坦言自己很可能会跟当晚无数的路人一样,直接走过而不去想太多。但也有网友悲叹,法国每天都有2名街友死在街边,却没人给予相同的怜悯。

法国与国际媒指出这起社会案件,“令人感到悲伤的不仅是受害者悲剧般的死亡,更是它显现出来的社会”。也有学者投书,借机反思与探讨社会,表示事件呈现的是社会中滋长的个人主义。

如果这事情不是发生在罗伯特身上,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游民静悄悄地倒下,媒体会不会有反应?社会应该如何办?我都不想知道。

我只是自省:遇到这种事,我会百分之百停下脚步吗?我的眼神从未闪避躺在地上的游民吗?

这是一种良心上考问,很沉重的。


网上看到一首节选无题的诗,觉得似乎可以抄录下来,作为今天的结尾。

桃源,不一定是栽满桃花的园林,
茅屋,也不一定是茅草盖的小屋;
只是内心深处,一方安宁的归宿,
我们苦苦寻觅的安宁,
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

拨开心中弥漫的烟尘,
眼中的世界,就清澈明朗,
昨天的不幸,也就成了今天的幸福。
我们现在脚下踩著的土地,就是家,
就是我们的道场,我们的楼台。

这片土地,虽不能永远拥有,
但可以暂时安身立命,
我们就可以书写岁月,
书写弥补前半生以及,
馀生不后悔的故事。


2022年1月31日

诗为无形有声画 画是无声有形诗

佛罗里达的橙橘很有名。记得在马里兰居住时,每年冬天的时候,中文学校都会从佛罗里达果园里直接买回一批橙橘。我们每次都会订购两大纸箱,吃上整整一个冬天。佛州的橙橘不像我们国内的橘子,皮软很容易剥下来,而是有点像广柑的皮,较硬,用手剥比较吃力。佛州橙橘的特点是个大,颜色金黄,吃起来不仅汁多并且味道很甜。由于从果园直接运来的,因此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

搬到佛罗里达来后,经常路过橙橘园,看到满树满枝的橙橘,奇怪的是,守着佛州的果园,橙橘反倒吃得少了。只有一两次都橘园采摘的经历。此刻,应该是佛州的“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来自苏东坡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景文》。现在,听说已经列入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本,想必此诗应是家喻户晓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处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朝高宗书写的“赠刘景文诗”和画家赵令穰所画“橙黄橘绿”图

荷花凋谢后,连原先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开败了,只有那花枝还傲寒斗霜。前两句写景,作为铺陈,引出后两句,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小诗一首,抒发出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对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典型的托物言志,以寄意境高远,被人称作是“浅语遥情”的佳作。作为过来人,我颇得其中深意,特别理解其中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正是此刻,人到中年,将老未老的时节。

此诗一出,“橙黄橘绿”,立马脍炙人口,影响一批南宋文人和宫廷,皆在园圃中种植橙橘品赏。当时画家赵令穰为此作了一幅远景“橙黄橘绿”图,以雅致的青绿设色,描绘出蜿蜒水岸两旁橙橘的情景,一旁还有宋高宗书写的“赠刘景文诗”。

另有林椿所绘的近视“橙黄橘绿”,绘以枝叶垂挂着饱满的橙橘,橙果以染色加上色点表现几近金黄的润泽感,橘果采深浅有致的绿色墨点,以大特写的写生技法带出东坡诗意。

林椿绘制的“橙黄橘绿”

两幅画,视角不同,各有千秋。若从全诗的意境上看,远视图则着意其意境幽深广远。如果从橙黄橘绿的诗眼来理解,那么凝结在聚焦特写,也不失为一种细腻的升华。如同摄影师,有的爱用广角镜头,有的爱用长焦镜头,表达他们的感受一样。

诗歌的奥妙就在于此。同样的文字表达,产生不同的理解,由此生发的欣赏和转述——解答和表达,各不相同。

诗歌的美妙也在于此。好诗读起来应该是一幅无形的画。读这首诗,可以看到衰老枯黄的残荷和亭亭玉立的荷盖,以及雨水在荷叶上滚动的雨珠。还有秋风中枯萎凋谢的菊花,寒霜白雪覆盖下几杆菊枝兀自挺立。当然,还有黄绿相间令人口舌生津的橘橙。

再如果,人们能从橘——桔——吉中产生联想,说不定就会在这幅画中,添上春节人们习惯家中摆橘子求吉利的画面,甚至,跳跃出春晚、对联、爆竹火红热闹的场景,也未可知。


早上看到一段台湾朋友中转过来的微信,不是故人却似故人,勾起一段童年的记忆,一阵心潮涌动的联想。平复后,顺势得小诗十四行。

《缘起》

一声偶然在必然中
从江的黄昏抵达海的黎明

跨过江关旷远的汉界楚河
度过年关悠久的月下敲门

似曾相识的云烟往事
飘渺着遥远断续的陌生

时光轻舒疲惫的皱纹
明眸下一冽清泉款款情深

岁月动容轻轻侧转幻身
瓦蓝湖虔诚中默默倾听

涅磐柔软从心底升起
颤栗止不住触摸脉脉长空

苍茫中暮色仰问苍穹
不知千年修炼是否晚钟里相逢


《晚钟》

注:《晚钟》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米勒的《晚钟》,《拾穗者》,《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

通常认为,《晚钟》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虔诚祈祷的情景。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整天的农民夫妻,听到远方教堂钟响时,停止了手中的劳作,双手紧抱在胸前,俯首默默祈祷。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幅画所表现的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祖先。它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大地母亲,不要忘记根本。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