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光阴飞逝,弹指一挥间。似乎并不遥远,有时候想想,仿佛就在昨天。
50年前的昨天,1972年2月21日,北京正值冰寒冬日。灰蒙蒙的北京机场,中国总理周恩来站在寒风中,等待率先中美“破冰之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座机来临。

下飞机后,尼克松伸手和周恩来握手时,说:“我从太平洋彼岸,向你伸出友谊之手。”但双方都明白,这是时局造成的友谊,不是天生相契的友谊。
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是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时,连一架自己的飞机都不能制造的国家,而是在“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的信念中坚持独立自主,成为一个拥有自己原子弹氢弹,开始将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年代。
作为两个邻国的中国和前苏联,同时又是两个共产大国,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在50年代后期破裂。60年代末还在中、苏边境大战了一场。
尼克松飞抵北京,开始推行“联中制苏”的战略关系,借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孤立苏联。同时,因为北越是中共的南邻暨“共产盟邦”,尼克松想藉中国的影响力,帮美国挣脱越战的泥沼。一年后的1973年,美军全部撤出南越,美国结束越战。
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毛泽东趁势借助美国的威势,向威胁中国的苏联叫阵、表态。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同时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中美两国携手,在10-20年期间,先后达成各自的战略目标。事实表明,中美合作,对两国都有益处。
50年后的今天,由于前苏联的消亡,中美两国逐渐从战略伙伴变成对手。而如今的俄国,却和中国解成伙伴,“联中制美”。在当前的乌克兰局势中,尤为明显。

当下,不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想要与中国维持当年尼克松图谋的“长期稳定”关系,如果不是不可能,恐怕也极为困难。
今天,乌克兰的局势开始恶化,美国已经宣布实施“最严厉”的制裁。欧盟今天通过针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并限制俄罗斯进入欧盟资本和金融市场。这种制裁,也是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看谁能坚持到底了。
世界局势发展到今天,既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国家实力的较量,也是对国家领导人智慧的考验。新一轮的世界动荡又开始了。是福是祸?

作为老百姓,希望中美之间能回到上世纪70-80年代尼克松时代的关系,当然是不可能的。希望中俄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苏的蜜月时期,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在大国强权和历史潮流之前,我辈只能观望和期望。
我们这代人有幸曾经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目睹中国一步步由贫弱变为富强,当然更希望中美俄三国之间无战事,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愿老天爷保佑,再享50年太平。
2022年2月22日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