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勤走路 坚持修炼好心情

昨天的南风习习还是挺奏效的,今天早上温度就开始下降。整个白天就在似雨非雨之间,迷蒙中时有阳光穿透云层,时有小雨菲菲。到了晚间,出门散步,马上感到一股凉气迎面而来,不是寒冷而是凉快。而且开始零零星星地掉点儿。大概是路过的云层水汽太重,有点候不住的感觉。走了一圈,领导觉得滴答得不爽,索性回去了。我想冒一下险,继续走下去。晚上通常是围着我们小社区走两圈,有时我可能多走一圈。走着走着那阵云雨就过去了。

女儿带着小丫头来后,生活节奏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一日三餐正规起来,关键是每天要准备小丫头的饭。平时,遵照医生的嘱咐,我们少吃多餐,晚上那一餐不固定,饿了就吃一点,不饿就不吃。其次,是运动量减少了。原来早上走的一大圈,大约40分钟,因为带着小丫头的缘故,改为一小圈。晚上的两圈也改为一圈。这种多摄入、少付出的方式,一两周下来体重明显增加。

小丫头回去后,恢复早晚走路的运动量,而且减掉米面的摄入量,改猪牛肉为鸡鱼。天气热了,我甚至考虑开始恢复游泳训练。几天下来,体重开始下降了,好兆头。

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世卫组织认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数据统计:每走一步,可推动人体50%的血流动起来,活血化瘀;可挤压人体50%的血管,是简单的“血管体操”;至少可运动50%的肌肉,有助于保持肌肉总量。多项研究均明确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长寿方面功效突出。具体而言就是,走路可以预防脂肪肝、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缓解骨质疏松,改善腰、肩、头部疼痛,远离老年痴呆等等。

真有这么好?信不信由你。医生也对我们每天的走路和距离表示赞赏。我自己的感觉,早上走路令人清醒和振奋。晚上走路是一种对于白天劳累疲乏的清空。走完路,冲个凉(广东人的说法),睡觉会很舒服。至于是否缓解血压、血脂、血糖的三高,我不知道?至少我觉得很舒服。

走路那么好,那么走多少步比较合适呢?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结论有两点:

1、步行的确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约15%。
2、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达到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也就是说每天最佳的行走步数是:7500步!到底走多少好?我觉得因人而异。我觉得不够的运动量,别人可能就觉得多了或者少了。我这个年纪走7500步也许很舒服,再过十年,可能就不一样了。

走路好,但时要注意,“暴走”也会伤身。常常在微信和朋友圈里看到,有些人每天走2万步、3万步。据说,走路太多,也会对身体产生损伤,首当其冲的便是膝盖。长时间暴走,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受伤。骨关节也有使用年限,无论身体条件多么好,骨关节都存在老化和功能退变的问题。

我们周围的邻居们,好些人都做过换膝盖的手术。有位早上走路经常碰到的邻居,最近刚换了第二个膝盖,又走在早散步的行列中,膝盖上两道手术后的刀痕明显可见。有人说“生命在于勤运动,关节在于省着用”。对于老年人,这话尤其有道理。

根据手机的数据显示,我现在每天行走步数在7000步左右,但不是因为我知道7500步是科学证明的最佳的行走步数,而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允许和限制。疫情之前,早上到健身房,傍晚到游泳池,走路就减少一半,大概20分钟走一英里。疫情结束后,我还是会回到原来的锻炼轨道上来。总而言之,生命在于运动。等到动不了时,生命也就要终至了。

除了运动,还要保持一个好心情。虽然这也是老生常谈,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而且相信,心情是可控的,是可以修炼的。一个事件可以导致多种心情,心情好坏全在于个人如何看待。心情好坏,也影响健康和长寿。当然,自己的生命,自己负责。


俄乌战争已经两周,给我的几个感受:

  • 历史(时间)、地理(空间)和民族(人类)是顽固的。
  • 历史教训就像健康食谱一样,人人知道那是好的饮食方式,但能够接受健康食谱的人,并不多,包括我自己也不喜欢(不好吃)。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 说什么主义,其实都是生意;说什么正义,其实都是利益。
  • 事情不在身边,心情很轻松,事情发生在人类,心情又很沉重。

2022年3月10日

过时经验何堪用 化入诗中幻做真

南风和煦。云朵在南风中追逐,灰色遮挡着白色,白色掩盖着蓝天。清晨在一片氤氲朦胧中开始,阳光今天显得格外乏力,始终打不开天门。尽管没有阳光照射,一路上竟然走出汗来。要不是南风在背后忽悠忽悠地吹着,真以为夏季已经悄然而至了呢。

手机传来朋友今天清晨在大亚湾(深圳)碰到核酸检测的照片。说是检测很快,排队15分钟搞定。有感做小诗一首记之。

《大亚湾清晨核酸检测》

蓝色,是清晨的天空
空气清新得没有一丝尘世的喧嚣

蓝色,是清晨的海湾
苏醒的海浪在拍打渔人的第一根鱼竿

蓝色,是天边的岛屿
和连绵的帐篷顶延伸出的一条地平线

蓝色,是帐篷前的队列
人群在蓝色的安静中蠕动 终点是一根雪白的棉签

友人见后,指出其中谬误: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是今天下午6:03~6:26之间。是什么让人认为照片拍摄于清晨呢?关键大概就是照片的“清”:从照片上看,空气太清、太透了,一般的经验是只有早晨才可见如此清澈透明的景致,而傍晚时分景色则“黄昏”了。

可见,经验不一定都是对的,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遂得七绝一首。

《七绝·黄昏误》

大亚水清天海透
黄昏谬误当清晨
过时经验何堪用
化入诗中幻做真


人们一般认为,小说是虚构的,而散文是纪实的。读书中看到,其实散文也可以是虚构的,比如沈从文的那些湘西散文,或者叫做散文体的小说,多少能看出虚构的影子。忽然醒悟,我是否也可以写写虚构的散文呢?

其实,人们的认知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们的视野必然受到限制,不可能“真”的看到事情的全部,有如盲人摸象,自以为局部的真就是全部的真。而文学,其实质也就是人学,不管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真地反映真实,只是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当作真而已。既然”假作真时真亦假‘,那又何妨“真作假时假亦真”?


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