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悠闲读报纸 清晨无事品咖啡

不知不觉,已经是四月的第一个周末。

退休后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如果不刻意寻找花样和刺激的话。唯一提醒小区居民周末跟平常不同的是,周六早晨出门,各家各户门前的马路边上,都竖立着一个灰色的生活垃圾桶。社区每周收两次垃圾,一次周三,一次周六,周三除了生活垃圾以外,还有一个并排站立的蓝色环保回收桶。每当出门看到蓝色的回收桶,都预示着一周已经过了一半,有什么事情要抓紧办哦。而一只灰色的桶立在路边,则是告诉人们,周末该“休息”一下了。

周日,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也会发现与平常不同的地方。一是社区中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少了。平常早上七八点钟,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车辆开往南门方向出去。开始以为人们是出门到街对面的麦当劳喝咖啡吃早点去了。我知道,有些美国人长期以来习惯了这种早餐方式,每天早上就爱这么一口,点一杯咖啡,来点简单的早点,坐在那里慢悠悠地打发早晨。有几次,偶尔到麦当劳吃早点,看到几位似乎是常客的老人家,几个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天侃大山。这也是银发族消磨时光社交的一种方式。我们隔壁的隔壁邻居,就是每天早上开着他那辆拉风的红色法拉利跑车,一个人去独享他独自的咖啡之晨。她的老伴通常都是我们散步回来后,才睡眼朦胧地出来遛狗。这不就是美国人个性的体现吗?

但是,后来发现,在我们这里住的人,并不是像我们一样,都退休了,他们中有些人还要正常去上班。隔壁靠北的邻居,就是男的退休了,女的仍然在上班,是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美国的空姐,大家都知道,就是一种一般妇女能干的工作,没有年龄的限制。不像大陆的空姐,个个年轻,如花似玉,一到中年就都改行了。这位空姐每周飞几天,回来休息几天。如果看到她那辆双门的白色宝马停在车库,那就表示她在家。这时候,我们就会在锻炼中看到她娇小健美的身躯。疫情中,有段时间人们出门少,航班解相应减少,她在家中呆的时间就多一些。不知道在哪里又找了个临时工作,每天早上,会看到她驱车驶往机场相反的方向。所以,当我走在人行道上,看不到马路上车辆来往时,就会觉得有些异样,那是一种周末的感觉。

其次,是早上人行道上散步的人少了,这一点好理解,平常每天的日常锻炼和活动跟上班一样,周一打球,周二瑜伽,周三各种俱乐部活动,周四游泳,周五打牌,周末要么出去玩,要么在家休息,睡个大懒觉。像我们这样一周七日雷打不动早上散步的,也有,但是不多。周末早上,常常人行道上一眼望去,连个人影都没有,或者走一趟来回,只见到几个路人。这时候,你会觉得大地好安静,仿佛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空气、风声、鸟鸣、野兔吃草,松鼠觅食,此刻都归你拥有,展开双臂,就可以揽入怀抱。

第三,在一些住户家门前的车道上,会出现一些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东西,那是用颜色塑料纸包裹的报纸。这年头,还有人订报纸看?而且好像还是那些不要钱的小报纸。就像我以前上班,有段时间坐地铁进城,每天都会在车站前的报箱里捞一两份本地的免费报纸,猜猜字谜,打发地铁上的时间,顺便看看本地新闻。那时候,像“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也有,不过都是要钱的。现在,还在看纸质书的很少了,看周末小报的人就更少了。当我看到地上扔的小报,觉得有点像民国初期,那些清朝遗老遗少留着大辫子的感觉。现在,每天电视里,充斥着各种新闻报道,从美国到世界各地,还有本地消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再不然,就打开电脑,甚至只要打开手机,就是铺天盖地的文字、图像、音频的骚扰。早上坐在桌子前,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冒着汽,一张报纸摊开悠哉悠哉的日子,虽然很经典,曾经令人羡慕,但是,都已经是发了黄的日历了。不过,我们这里,不就是一些“昨日黄花”还在生长开放的地方吗?


上海全市已经进入动态清零状态。

四月份,美国的新闻对疫情的报道,已经改为“后疫情”时代了。现在谈论的话题是要不要打第二剂补强针。全美的死亡人数还在报道,但是,大多人已经不再先跟以前一样关心疫情了。截至本月1日,全美单日确诊案例为3万1000例,而这项数据在过去两周一直维持稳定;全国整体住院人数也下降;每日染疫死亡人数也已降至704人,为去年8月以来最低。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潮已经明显过去。

中国目前每天确诊案例只有几千人,死亡人数不详,很少看见报道。但是按照美国确诊和死亡的比例看来,也只有几十个人。对此,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用他们的说法是“动态清零”,就是说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疫情时,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求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疫情能够及时终止,达到感染者清零的“社会面清零”。指的是在社会上的疫情传播途径已被有效阻断,发现所有添加确诊病例,都已经是在隔离中的密切接触者(密接者),或是密接者的密接者。

眼下,轮到上海,这个两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新冠疫情重灾区了。上海市卫健委2日通报,添加本土新冠确诊26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个案仍在上升。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指出,上海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严重性比武汉低。未来在条件许可下,或可居家隔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日已赴上海“督战”,强调“尽锐出战,以快制快,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

在这种阵势下,据报道,今天(4月3日)解放军和16个省市十万人马驰援上海,公路铁路机场运力拉倒极限,俨然世界大战一般的动员;一场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36小时关键窗口,4.11社会面清零。有人说:国运在此一役。上海大决战,必胜!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改建成为目前最大的方舱,可提供1万5000张床位。(新华社)

人们在观看,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和地区(上海,深圳、香港),尤其是上海,是如何在清零中从病毒的魔爪下解脱出来。如果中国真能把这几个大城市搞定,一旦熬过大流行,那真是中国的幸运。不过,现在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将来一定会告诉我们的。为上海祈祷!


晚间出门,对面屋顶上,一钩金黄的月牙儿在西垂,在暗黑色的天幕上,格外温馨和柔和。又是农历月初了。


2022年4月3日

当下由“Z”而敏感 古时不因人废言

今年3月,俄罗斯体操选手伊万.库利亚克(Ivan Kuliak)在受奖时就因穿着胸前印有“Z”字符号的服装,遭到国际体操联合会纪律处分调查。

我不懂俄文,但是看到有人解释,“Z”在俄语代表“Za pobedy”,意即“为了胜利”。值此俄乌战争期间,在俄罗斯,“Z”被拿来象征“俄军胜利”,不仅出现在军用车辆上,也可以在城市内的公车亭、广告看板上看到“Z”字符号,也有战争拥护者将“Z”印在T恤上,表达自己支持入侵乌克兰的态度。

此刻,俄国运动员在衣服上印有“Z”字符号,不能不让人感到,这是明显宣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胜利。由这个“Z”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卐”,让人一看到它便会想起当年的纳粹德国,想起希特勒。试想,如果今天,一个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带着“卐”字符号,是不是应该遭到世人的谴责,以及国际体联的处分?!

听说德国政府日前下令,禁止公开展示“Z”字符号,否则可能被视为犯罪行为,面临3年有期徒刑或罚款。我想,德国对此是有切肤之恨的,因此政府对此是十分敏感的,而且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美国,相对而言,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宽松自由。我看到过美国的极右翼人士上街游行时,打着“卐”的旗帜,戴着“卐”的袖标,竟然警察在旁边并不干涉。好像只要游行按要求正常进行,人群没有骚乱,没有破坏社会治安,警察就不会干预。美国并不取缔这些极右组织,还允许这种游行。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因为民众有宪法允许的结社自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哪怕这种思想是反对政府的。不管是极右,或者说极左,只要言论不变成行动就行。当然,像去年一月那场由游行导致占领国会的骚乱,美国也是严惩不贷的。

记得当年办理美国签证填表时,上面有入境者是否为纳粹成员或者是共产党员的栏目,印象很深,说明美国对这两种人的入境是有限制的。可是,到美国来后,我首先在马里兰大学看到了合法的美国共产党以及他们的组织活动。然后,又看到合法的白人极右组织和纳粹“卐”的符号招摇过市。真是令我大跌眼镜。当然,也看到一些报道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有专门的部门时常监视这些组织的活动,还有卧底在里面。不过,至少,美国在表面上不会禁止他们的活动,只要他们没有颠覆政府扰乱社会治安,就允许他们的合法存在。美国走到今天这种宽容的地步,也是从黑暗中经过斗争一步步走过来的。美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麦卡锡主义,造成排共和打击左派的黑色恐怖。说实在话,我还是很佩服美国的这个度量,允许少数人说话,允许不同政见的人士表达观点的自由。

所以,当我看到一则报道,我不禁产生一种当年“文革”才有的感觉。电影《芙蓉镇》结尾的镜头又仿佛出现。拨乱反正后,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人疯了,只有他还在敲打那面破锣,伴随着他无力地叫喊:“运动了!运动了!”似乎意味着,事情还没用完。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视野的开阔,我渐渐发现,芙蓉镇中王秋赦的描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共性。这些人位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秩序的动乱,使得他们在破坏现存社会的活动中,将财产再分配,并获得社会地位。这种人不仅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或者以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也不仅在中国。他们代表着一种狭隘的眼界和观念,一种没有包容、只有仇恨和破坏的心理。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世界名著《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里描写了统治阶级(贵族)如何道德败坏、欺压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的仇恨终于爆发,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以及随后革命党人对前贵族采取的残暴行为。狄更斯笔下有许多这类人物的描写。不过,其中最感人的还是那个为了爱而自我牺牲的卡顿。

为什么伟大的作家总是要写“爱”,我的狭隘理解,因为世上的恨太多了。扯远了,回到正题。

三星折叠手机系列Galaxy Z Fold 3、Galaxy Z Flip3

这个报导说,三星的热门折叠手机系列Galaxy Z Fold 3、Galaxy Z Flip3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的官网上,已悄悄被改为“Galaxy Fold 3”、“Galaxy Flip 3”。自2020年发表折叠机时就开始使用的“Z”字因不明原因被撤下,但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同款商品名称并未改变。我不知道当初为什么韩国人要用“Z”字母,但是,三星的厂商当时肯定不知道2022年俄乌会有一场战争。是不是受到汉语的影响,“Z”代表折叠(zhé dié)?这样的话,中国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于是,有人认为,三星拿掉“Z”与乌俄战争有关。但是,目前还无法确定摘除“Z”字符号是否与乌俄战争有关,希望这是一种误解和谣传。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认为”,那就说明还是有人会这样联想。很明显,这些韩国三星手机在市场上的出现,应该早于俄乌战争。而且,韩国政府现在是谴责俄罗斯的。如果上述推测是真的,那就是有些人出自对俄国的仇恨,导致对“Z”(为了胜利)字敏感。这跟美国自由的宽容度相比,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或者是不是反应得太过了,又或者,是不是狭隘偏激得有些可怜?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兴“文字狱”的朝代,统治者用文字来严厉镇压不同政见者。现代中国不也曾经发生过反右运动,把一大批对国家政策有不同看法,对政府官员有意见的人们,统统打成右派,撤职流放的惨痛教训吗?记得“文革”中有人无意中坐在旧报纸上,结果发现报纸上有“伟大领袖”的照片,轻则被批判为“玷污”领袖,重则打成反革命。那些荒谬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要允许人们说话,不要搞一言堂,干什么都要跟“中央”一致。

林则徐有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吹个口哨就要人家检查,写个日记就大张旗鼓地讨伐,说句当下不要再继续封城清零的话,就把人家撸了。我们的国家要听老百信说话,我们的领导不要怕不同的意见,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如果这些话倒回去60多年,也有可能会被打成右派言论。我在想,今天的中国还会这样吗?


202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