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阳光池中泳 依稀母腹羊水间

社区俱乐部里面有三个泳池在做清洁和维修,一个最大老少咸宜的,一个回流池,一个热水浴池,被黄色的塑料胶带封闭起来,只剩一个有五个泳道的泳池可用。不过我去的时候,6点半左右,里面也只有一个人在游。我喜欢人少,安静自由自在地游。

天气暖得人懒洋洋的。坐在后院看书看的有些乏了,到水里泡一泡倒是个解乏的好方式。水温为86度,不冷不热的,游起来非常舒服。陆陆续续来游泳的人不过三四个,不过他们是真正的泡泡,要么在浅水区走路,要么仰在水里漂着,总之,他们的头是一直保持在水面上的。

记得去年有一位游泳高手说,这些人是鸵鸟,脖子高高地树立在水面上。这位高手一看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从游泳的姿势和速度以及游到头返回时的专业翻身动作就不难看出。我游自由泳从这头到那头,一般需要划上17下,最好的状态下也要15下。而他似乎不紧不慢只要划10下就到头了。我一次连续不断的自由泳可以游10个来回,最多时可以达到20各来回。而这位高手一次游40个来回,游两次80个来回才达到他的锻炼目标。估计他以前在海军或者陆战队服役。

我是在长江边上,跟着小朋友一起在江里玩水,无师自通的野路子。速度和耐力经过横渡长江的考核,马马虎虎。跟专业的比,差距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位高手还指导过我,我从原来的划17下一个来回,提高到15下,竞技状态好时,也能够达到13下游到头。本来就是活动活动,没有想到,竟然还有一点小小的进步。

水中的感觉很好。水是有浮力的,稍微划动两下,就会在水中移动,不禁让我想到,人不应该是从土中来的,而应该是从水中来的。这里不是指远古时代,人类的进化是从水里到两栖,最后到了陆地。而是指我们从胚胎开始,就生活在液状的环境中,我不知道婴儿在母体内是怎样呼吸的,想当然那是一个封闭,黑暗或者鲜红,与外界隔绝的天地。人生从这里开始,按道理来讲,人类应该天生就有适应水的能力。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反而有不识水性的旱鸭子一说,奇怪。

刚开始游,不使劲,只是恢复和寻找熟悉的状态。游了大约半个小时,稍稍感到肩部胸部和上臂肌肉开始紧张,还没有到酸疼的地步,就停了下来。现在悠着来,别过分伤着了。让肌肉跟筋骨慢慢适应停止已久的运动模式。


疫情减缓,新闻上有关白宫最高防疫专家佛奇的报导越来越少。前天,又看到佛奇出现在“新闻时刻(NewsHour)”节目专访。他相信美国已“脱离新冠大流行阶段”。今天,佛奇进一步说明表示,新冠疫情并未结束,美国依然会看见不断增加的确诊数字,但病毒已不再像先前会导致重症住院与致命。这是个非常重要区别和转折。一个流行病,如果并不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或者重症,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害怕这个流行呢?虽然每年流感流行时,我们的医生都嘱咐我们要打流感预防针,或者其它的预防针,但是,人们都习以为常了。即使有人死于流感,大家并不觉得惊恐。

佛奇强调说,毫无疑问,全世界依然处于新冠肆虐阶段,大家不要对此有所误解,“我们依然处于疫情流行期”。佛奇说,去年冬天美国处于疫情大爆发时期,然后进入他所谓的数字减少期;现在美国正经历一个疫情可控制的“转折期”。在病毒依旧存在、但不再那么致命的情况下,“希望公共健康危机得以解除”。

其实,不用他说,美国人已经用行动表示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如不戴口罩,解除公共场合的禁令等等。而我们则是身体力行的体会了一把,新冠感染不过是小小的感冒,甚至对于外孙女来说,新冠阳性什么都不是。


2022年4月27日

共存清零难取舍 国情差异政难同

今天除了早晚的散步,下午开始恢复游泳运动。天气暖和宜人,水温不冷不热,正好水中活动一下。游泳对腰没有什么伤害,是一项比较适合我的运动。


看到一篇谈论是否清零的文章,其中提到,据统计,流感病死率为0.1%,如果小于或者近似这个数字,可以不需要清零,因为就跟流感一样。而中国卫健委统计的新冠(omicron)死亡率为0.75%,明显大于流感死亡率。姑且不计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完全反应了客观情况,想必也是人类在这场瘟疫中所能得到的可靠数据。据说这是清零的一个重要依据。

根据4月25日前上海公布的资料,新冠人数达到47万人,死亡人数87人。据估计可能真实数据比这还多。粗略计算一下,上海Omicron的死亡率小于0.02%,大大低于流感病死率。虽然我们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上海近50万人感染,如果死亡率0.1%至少近5百人,如果按照中国卫健委统计的新冠死亡率0.75%,应该死亡人数达3千多人。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此次的新冠死亡率没有5百人,更没有3千多人。

当然,这只是上海一个地方的数据,全国应该有更为精准的数据,可惜我们无法从国家的的官网上看到这些信息。不过,一个稍微懂得加减乘除运算的小学生,也可以算出这些比例。相信掌握这些资料的专家们更知道详细的数据。

诚然,死亡率是决定防疫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各国各地还要考虑许多其它因素,如疫苗普及率、疫苗效率、各地医疗设备资源和各级政府处理危机能力等等因素。每个国家和地区,如同我们每个个人,都是独特的。既有疫情共性,又有国情不同。

举一个例子,美国政府现在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大家免费接种疫苗,65岁以上鼓励打第四针(加强针)。我们社区的华人,有许多已经再次“加强”。同时,免费发放自测工具。我们除了在政府官网上登记了两盒8剂以外(很快就寄到家),还在沃尔玛药房免费拿过一盒(2剂)。此外,社区还通知我们,每户可以免费领取3盒自测剂(3×2)。这些都说明美国国力的强大。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政府可能拿不出这笔经费,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和服务。

另一个例子。除了资源国力以外,社会制度也是一个原因。比如清零的施行,大陆有国家动员能力、基层社区执行力、人民的纪律性、大数据出行记录。而一国两制的香港则没有这些条件。香港在讨论封城的时候,他们的专家组定下能不能封城的标准:

第一,封城后能否为香港人和在香港工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及时提供一日三餐;
第二,封城后能否为停业的商铺提供财政补贴。

这两点做不到,就不能通过封城法案。这不单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而且还是跟思维发展、经济发展、民生需要、民情是有关系的。香港人民的生活、就业、福祉最为重要,清零目标次之。如果为了清零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亦是一种不公平。香港人认为,不应该为了得到这一个“0”,而去牺牲太多的“1”。

谈论一个政策是否正确,通常都是在事件完结以后。当时争论的不同看法,只有成为历史,才可以比较全面公平的评价。就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只有在文革以后,才能回过头来公允地评价。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大事件,如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庐山会议批彭德怀、“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之死、林彪坠机温度尔汗、六四学生运动,到了21世纪后,真相和事实才逐渐云开雾散,大家才会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

尽管人们对同一个事物,始终都会有不同看法,但是,公道自在人心。民心是封禁不了的,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和资讯这么发达普及的情况之下,想堵住民众悠悠之口,谈何容易。

如果诸君健在,10年后再回顾当下,面对我们今天未知的结果,只要是不固执己见,应该是哦哦或者是唉唉了吧!


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