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生活存侥幸 平安岁月当惜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话是当下一部分人评价“五七指示”的用语。

1966年,在官方界定的文革开始(5/16)前,伟大领袖给副统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对于我的影响,“五七指示”主要是这一部分:“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其实,《五七指示》的前几条几乎都没实现。军队哪有时间种地、炼钢?工人再闹革命终归也要促生产;农民种地已经累的要死,怎么还能奢谈再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后来,真正走上五七大道的只有学生和干部。

作为学生,我们学过农。农忙双抢时,在水稻田里用镰刀收割水稻,被蚂蝗咬过;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割过麦子,被麦芒刺过。我们学过军。长途跋涉几百里地,拉练半个月,脚底板走得打泡,肚子饿得扁扁;也在部队受训过,立正稍息队列训练,摸爬滚打练习射击,大热天骄阳下晒得汗流浃背。我们学过工。在野外地质队跟工人们一同工作在钻井平台,风餐露宿三班倒。我们也批判资产阶级。小小年纪就”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上下串联几千里,把文革的火种从首都洒向大江南北。

尤其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于是高中的学制缩短到两年,没有读过高三;大学的学制缩短到三年,没有上过大四。教育革命了,入学考试废除了,于是我们直接被推荐上了大学。对于今天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高三学生们,不知他们看到“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后,是喜还是忧?

严格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五七指示”最为全面的“受惠者”。除了“以学为主”以外,“别样”都“兼学”过了。

湖北咸宁蒲圻羊楼洞茶场

同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家长们都下放到五七干校,有些同龄人干脆就随家长在那里生活,人称”小干校“。上高中时,我也曾经到湖北当年的咸宁地区蒲圻羊楼洞茶场的五七干校去劳动和体验过干校生活,在茶山上采茶,让我想起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向白云头”,“风中采茶香千里,赛过园中茉莉花”,是我文革中最美的一段干校记忆。当然,让五七干校流传甚广的还是那部《干校六记》,杨绛写的散文集,和其它众多的回忆录一起,让后代更多的人们得以了解当时的干校生活。

对待往事,臧克家可以为五七干校唱赞歌写《忆向阳》,巴金可以直面惨淡人生写反思“文革”惨祸的《随想录》,而杨绛写《干校六记》,则既保持了特立独行,但又不摆出对抗的姿态。人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今天,是半个世纪多后的五月七日,当年那些“受益受惠”于《五七指示》学生们,有何感想?伟大领袖和副统帅九泉之下相对,又怎么体会其中“伟大而深远的意义”?至于我,应该说,生逢其时,“何其有幸”!个中体会,非亲历者不可知。

面对今天愈加平静地生活,让人感到,社会平静真是一种福!但是,动荡的岁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呢?


2022年5月7日

上班族自嘲社畜 丑小鸭喜变总监

近来观看中国电视剧“请叫我总监”,一个有关当今职场小员工和霸道总裁的故事。小员工面临梦想和现实的两难选择、下班或放假还要处理工作、生活与工作无法分轨,而大老板似乎永远无法理解员工的付出和心酸。最后,小员工通过自身“正能量”的努力,实现成为大boss总监的华丽转身。然后,两个开始时故意安排的冤家对头,通过一系列的一波三折(瞎编)成为有情人,终于得到正果,落入时下三流新爱情的旧巢。

中国电视剧“请叫我总监”剧照,女主人公跟老板辞职,重新开始新生活。

虽然电视剧还没有播完,我也没有看到故事的结尾,但是,我觉得可以对结尾做出上述的断然结论。我倒是真希望结尾可以证实以上纯属我个人的狭隘和轻狂,而不是此种电视剧之所以俗不可耐的地方。

不过,从中又学到了一个新词——“社畜”。以这个电视剧的女主角为例,当下社会现实中,有些人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尊严、睡眠、和饮食,包括与家人朋友的社交,拼命卖力地为公司效劳,甚至“因为有重要的会议,所以就算发烧也不能休息”。同样,社畜也适用于公司底层员工、实习生甚至其他下属人员,他们像狗一样受到主人驱使,但是为了一碗饭,却只得顺从主人的意思。

据说,社畜(しゃちく Shachiku)一词来源于日本。就像近代中国很多词汇,例如早期的商业、干部、主义和当代流行的达人、御姐、萝莉等等。特别是在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不少是从日本输入的。社畜是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嘲用语,源于“会社”与“家畜”,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的日本,随后在东亚逐渐流行。

英语社会也有类似的用语“薪资奴隶”(wage slave),被用在批判劳工剥削和血汗工厂方面。存在这类奴隶的现象则称“薪资奴役”(wage slavery)。薪资奴役描述了一个人对工资或薪水的依赖,尤其是在工资低、条件差、向上流动的现实机会很少的情况下。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批评对劳动力的剥削和社会分层,主要被视为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不平等议价能力,特别是当工人的工资相对较低时,如在美国内战之前,让非裔美国人成为奴隶的南方捍卫者援引薪资奴隶制的概念;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描述为缺乏工人的自我管理、完成工作选择和经济中的闲暇。

这两个词汇,有相似之处,即劳工(劳动力)对工资或薪水的依赖,使得他们失去人身自我,曲从于资本,甚至沦为奴隶和牲畜。但是,前者是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嘲用语,后者是社会批评家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和分析。后者有揭示工人的自我管理的不足、完成工作选择的胆怯和处理经济闲暇的短板。而“请叫我总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描述作为底层员工的个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自身“奴隶”和“社畜”的身份。

由于近年来中国大陆社会阶层固化问题逐渐显现,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社畜一词在中国大陆逐渐流行,一般用于年轻人自我嘲讽或群嘲。从这一点来讲,电视剧“请叫我总监”,多少能给这种自嘲风气,带来一点正能量和微薄的希望。

不过,这类电视剧太假。女演员一个个公主般如花似玉,或者是等待变天鹅令人垂怜的丑小鸭;男演员则一个个高大英俊,一米九以上的白马王子。工作地点必是高楼大厦中的写字间,住宅不能小于豪华公寓或者别墅,吃饭至少在高级宾馆会所,丰盛相当于国宴,出行标配为国外各种名牌高级轿车,他们不是出生名门黄金打造,就是学霸天才社会精英,掌握着公司的前途和员工的命脉。

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等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却又是那些未经市面的年轻人心心念念向往,以为经过电影的渲染就可以“努力”实现的。每每看到这样的影视和镜头,总有一种被他人(导演、编剧、作者)欺骗而智商受辱的感觉。不过,这就是当下流行的套路和时尚,不然。怎么解释有那么多年轻人相信和跟风,成为被这些三流导演和小鲜肉们努力渲染的华丽励志故事所折服而五体投地的社畜?


前两天,提到美国一些州的地方政府对公立学校开出了一系列“禁书”的单子,在讲究自由的美国,此举引起各地两极化的反应。以田纳西州的一个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近日专门推出一个“我读禁书” (I Read Banned Books)的图书馆卡。鼓励还给公众自行选择读什么书的权利。此举旨在回应近日该州一个郡教育局出台的政策,干预公立学校教学大纲中应该包含什么样的书籍,以及哪些书需要被禁掉。

想一想,很有意思,都21世纪了,有些人仍然相信通过“禁书”或者“焚书坑儒”,就可以禁锢人们的思想。不禁想到,在并不提倡言论自由的古代中国,唐代诗人章碣所作的一首七绝《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从这首诗中,后人还引申出“谁知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以及“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等诗句。

事实说明,即使在一个倡导自由的国度里,总是有些人要限制他人的自由。就不要说在那些不提倡的国家和地区了。

美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经这样说,结社改革是把个体纳入一种制度,其本质是对个体自由和个体自我改革的剥夺。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瓦尔登湖》以外,梭罗还写过《论公民的不服从》,从中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向往自由的思想和行动,是禁止得了的吗?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