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行 五 孤峰突兀崛地起 广漠沙红望无际

跟中国江南古镇纤小细腻的小桥流水比较起来,美国西部的纪念碑峡谷就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蛮荒之地。

参观完魔幻光影的上下羚羊峡谷,我们回到亚利桑那州的佩奇(Page)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8点)就踏上下一段征程——犹他州的摩押(Moab)。今天主要是转移阵地,为了明天参观峡谷地国家公园。不过,途中我们将经过有名的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

离开佩奇后,取道98号公路向东,途中路过昨天参观过的羚羊谷。此刻的羚羊谷还沉浸在清晨的宁静中,红色火焰般的大地无声无息静悄悄安睡在知更鸟蓝色的羽翼下。纳瓦荷族人可能听到了我们这些路人早起的车马声,揉揉眼睛正待从美梦中苏醒,游客们带来的喜悦还挂在昨夜的笑脸上。

美国163号公路上看到的纪念碑谷

98号公路两侧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不久就开到头,碰到160号公路。这条路一直向北就可到达景湾的驻地犹他州的摩押。沿着160号公路前行,路边是橙黄色的沙漠,天边是起伏的山丘,偶尔可见铁丝围栏中慵懒悠闲的牛羊。荒芜、沙漠,寥无人烟,一条公路,又是一番一马平川的景象。

在160号公路跟163号公路交界的地方,有个小购物中心,我们停下来来歇脚,顺便买一瓶咖啡,为下面的旅途提神。此时的太阳已经老高了,天气也开始热了起来。顺着163号公路北上,就进入纪念碑谷地区了。印第安人广漠的原野砂岩,伴着荒凉静谧出现在眼前。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油然从脑海里冒了出来。唐人诗中的边塞,多写塞外风雪苦寒,如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不知道西部的冬季又是如何光景?

沿途稀稀拉拉的平顶山和孤峰。

纪念碑谷在纳瓦荷语是岩石峡谷之意,实际上是包含纪念碑谷纳瓦荷部落公园(Monument Valley Navajo Tribal Park)周围的大片区域。沿途看去,一望无边的红土沙漠上,有些零星散布的绿色植物。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孤零零突起在地面的孤峰。其中有些形状也颇为独特,值得我们一再停车下来照相。

不过,到了纪念碑谷才发现,这里不是山谷,而是一望无边的大平原或者低地盆地,以及千万年地质演化中残留下一群石碑,石塔和石柱,散落在空旷的沙漠中。当然,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个孑然独处的纪念碑,也未尝不可。静下心来,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塑造的山头突兀,不由得心生一种对天地和宇宙的敬畏。

其实,纪念碑谷就是科罗拉多高原上,一个由砂岩形成的巨型孤峰群区域。其中最大的孤峰也不过高于谷底约300米。我们开车到达纪念碑谷的游客服务中心时,已是中午时分。到游客服务中心后面的一个圆形瞭望庭中遥望,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四野全是一片红土地,远处有几个其貌不扬的孤峰高台,还有几个似人似狮的石雕或是图腾柱,那就是称为东西拳击套孤峰和梅里克孤峰(West and East Mitten Buttes, and Merrick Butte)的景色。远看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用手机的全景方式拍了几张照片。

在游客中心拍摄的纪念碑谷全景。

游客服务中心门口停着几辆稀稀拉拉路过的汽车,看来今天的游客不多。除了卫生间和一两间当地开人的旅游纪念品小门市之部外,几乎没有什么服务。而且服务中心的餐馆没有开门,大家跑了一上午,已经饥肠辘辘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游客服务中心不远的荒野上,有两辆印第安人的餐车可以提供食品。于是驱车前去,“餐车”提供汉堡、三明治、和一些热菜热汤,还有一种叫油炸面包(Fry bread)的主食。买来一看,原来就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大油饼啊。一下子就拉近了中国人和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距离。

从游客服务中心得知,游客可以付过路费后行驶约27公里的泥土路(约2到3小时旅程)。旅客也可以参加旅游行程。在纪念碑谷公园范围内或整个纪念碑谷区域,游客也可以从各游客服务单位骑马游历,价格依照距离而定。听说,还可以搭乘热气球和搭乘小型飞机的空中遨游。

不过,我们到的时候,游客服务中心并不提供骑马,坐热气球,搭乘小型飞机的服务。大家觉得到这里看一眼足矣,不必进行深一步的探险。因此我们没有参加付费的旅游部分,也没有看到神秘谷(Mystery Valley)和杭特平顶山脉(Hunts Mesa),以及那个叫做“太阳之眼”(Eye of the Sun)的景点。

离开游客服务中心后,沿着163公路继续前行,渐渐就从红土高地出来。公路上可以看到河流和绿树,可以看到路边隐隐约约的小房子,终于有人间的烟火气息了。163公路的尽头是191公路,这条公路一直往北,就将我们带到今天的驻地,靠近摩押小镇的一个民居。

孑然而起的东西拳击套孤峰。

总的来说,纪念碑谷是美国“大峡谷圆环”(Grand Circle)项链上的一颗珠子。该圆环包含许多我们这次参观过的景点:科罗拉多大峡谷、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锡安国家公园、圆顶礁国家公园、天生桥国家保护区、霍文威普国家纪念地、拱门国家公园和许多其他景点。

纪念碑谷可以路过一看,但跟大峡谷珍珠项链上的其它明珠的璀璨比起来,略显得粗糙朴实,似乎无需仔细把玩。


*部分插图来自网页。

05/22/2022

大峡谷行 四 光影、色彩、线条 魔幻般的羚羊谷

什么是旅行?其实生活就是一种旅行。开着我们身体或命运的汽车,探头看窗外的风景,每天都有相似和不同。

没有到过羚羊谷之前,其实已经看到过摄影社的朋友和网上无数的照片。虽然激起我一定要到此一游的欲望,但是视觉上几乎已经没有新鲜感。我的期待只是亲自踏上那神奇的谷中,用身心去感觉一下谷中的气味、光线和体会身陷其中的立体感,在时光隧道里回味一把岁月之沧桑。

上羚羊谷中午之光柱

没有定位的定位

很感谢组织我们这次旅游的朋友,把我们的驻地安排在亚利桑那州的佩吉市(Page),这里不仅离马蹄湾不远,而且,离羚羊谷更近。佩吉是一个比两天前的驻地卡纳布明显要大得多的城市。我们一行人住在小城里的一个民宅,旁边就是佩吉市的小机场。机场虽小,每天都有飞机起落,大概是周边景点,尤其是羚羊谷,的缘故。从驻地出发,上到98号公路,到羚羊谷只要10来分钟,简直太方便了。

不过,为了在GPS上定位到上羚羊谷(Upper Antelope Canyon)旅游点具体的方位,却让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有确定下来。因为旅游网站和联络人给的方位既没有具体的地址,也没有经纬度的标识。在地图上查看,似乎有几个不同的地点。最后我们按照旅行社提供的方位走,走到那个旅游点后,却被告知,我们走错了。正确的地方是调转头,从刚才来的路上往回走2英里。

回去的路上,我们仔细地看。果然在公路边上看到不起眼的标记,顺着标记走,就看到一些围栏、车辆和人群,还有几个凉篷和一排活动房。原来这里的确没有固定的建筑,当然也就没有地址了。眼前的这些,大概就是当地印第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吧。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早已经忘记茹毛饮血的祖先们,如同当今的游牧民族那样,是如何追逐水草居无定所的生存历史了。那就让我们骑着铁马,在这黄沙滚滚的沙漠荒原上,体验一把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吧。

参观时间:11:40 …… 120美金

梦幻的天使之光

我们参加的是纳瓦霍旅游团(NAVAJO TOURS)的普通团队。参观时间是上午11:40,这是参观上羚羊谷的黄金时段,因为每天只有此时,才有正午头顶那一束神奇的阳光( Light Beams)从洞顶上射入。而其它时间段是没有的,因而参观费用只需100美金。为此我们每人要多付20美金,不过,太值得了。这还是我们很早就事前预订的。

如果想看光柱(太阳在峡谷缝隙正上方时产生)那必须:
– 在 4月中到9月去上羚羊谷,夏季更好。
– 参加 10am – 12am 之间的团队,其中11:30左右的团队最好。当然,不同的月份,阳光最佳点在时间上也会有些许不同。

听说以前还有摄影师团队(更贵,可带三脚架,人少,且导游会清场2-3分钟让大家拍片)。不过疫情开始后,就没有摄影团了。其实上羚羊谷的各个角度,时间段和部位都已经被无数个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摄影者拍过无数遍了,一般的摄影师恐怕也很难拍出什么大片来。就拿我过时手机来拍照,也可以得到一般人认为是风光大片的效果。不过,通过此行,真的感到我的手机(iPhone 6 Plus)拍摄效果落后了,下一个目标,iPhone 14!


上午11:40,准时出发。我们被安排在此行的第一辆车。这是一种敞篷的大轮子越野吉普车,开在没有路的沙漠上,一路上车后黄烟滚滚。幸亏我们是第一辆,后面汽车上的旅游者就吃老鼻子的黄沙了。好在纳瓦霍的印第安人有规定,游客必须戴口罩,从一进入旅游区的候车地点开始,全程佩戴,一直到旅游结束离开旅游区。

旅游车在路上开了十分钟不到,就停在谷口前,一座不太高的小土丘裂开了一条缝。我们的印第安导游从车上拿下一把铁锹,这一点我开始一直没有想明白。难道是准备念完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后”,就进去挖掘地下埃及法老们暗藏的稀世珍宝?没有想到那把铁锹原来是导游为了增加光影效果扬沙用的。

上羚羊峡谷在纳瓦霍语中意为“有水通过的岩石”。峡谷的谷口仅有一人多宽。同其它狭缝型峡谷一样,是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侵蚀力所形成。主要是经暴洪的侵蚀与风蚀而成。季风季节里此地常出现暴洪流入峡谷中,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加快,山洪从这里会以惊人的力量喷涌而出。由于狭窄的通道将河道缩小,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形成了羚羊峡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坚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边缘。这里的光线也千变万化,只有在正午很短的一段时间里阳光才能透过几处间隙照到谷底,带来视觉的奇观。

进入谷中,四周已经没有任何光源,周围的一切都暗了下来。走不远,就有光线从顶上呈光柱状射了进来,周围的墙壁也被光柱的散光映耀的明亮起来。这时眼睛开始适应谷中的光线,石壁是红色的基调,夹杂着一叠叠浅白或浅灰的岩层,在红色的壁毯上像一条条细白的金丝线穿插其间。

导游示意让大家安静下来,各自找好自己的摄影机位,然后从腰背上拔出那把铁锹,从地上铲起一铲沙土,撒到光柱中,顿时形成阳光下无数个细小发光的沙尘微亮点,将透明的光柱变成浑浊的白雾状,不大的山洞里,开始弥漫着沙尘暴的味道。不过,这时大家都顾不得这些了,手中的长枪短跑一阵嘁哩喀喳的拍摄。我也掏出那把快要淘汰的手枪,啪啪一阵连拍,似乎效果还不错。由于沙尘可以捕捉到来自天空的光线,创造出具有独特“光束”外观的照片。这种神奇的环境下,想照不好都难!当然,摄影效果不能跟尼康和佳能的大炮和红镜头相比,更不谈跟专业摄影师的大片比了。

不过,到了晚上,我将手机上的上羚羊谷照片放到朋友圈里时,一片赞扬,那些知道羚羊谷奥秘的朋友们都说:“嗨,你照到光柱了!”此行何止找到了光柱,我还拍摄了光柱的三种不同形态:未洒沙之前的透明光柱,洒沙之后混沌的沙柱,以及沙尘落了一半后,半明半暗的光柱。连续如此拍摄了几个不同地点的光束后,此行人人都收获满满。

总的来说,上羚羊峡谷的路好走,基本上是沙土的平地。没有太多上下坡,更没有狭窄的楼梯,适合于腿脚不便的人参观。

橘红色的魔幻世界

而下羚羊谷(Lower Antelope Canyon),就大不一样了。由于位于地下,下羚羊谷口与地面同高,远看无法辨识,进入后急降约50米,下面的路途很长,不仅在入口处就有两段长长的楼梯,近乎垂直,而且进去后,里面还有上下爬坡和楼梯,因此,在难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游客较少。我们家的领导就为此放弃了下羚羊谷的下午游。

事实证明,领导的决策,犹如一贯,总是英明的。当我们在入口处准备下去之前,我们看到一位老者被导游从楼梯带了回来。原来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这位年长的游客由于紧张和费力,导致呼吸急促,必须拉开口罩才能维持正常氧气的摄入。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纳瓦霍族人的戴口罩规定。当人们面临在生命和游玩之间的选择时,肯定比选择鱼和熊掌来的容易。

如果要我在上、下羚羊谷中选择一个,我会选择上羚羊谷。不过,放弃下羚羊的景色,终究是有点遗憾。鉴于下羚羊谷涉及运动量较大,为安全起见,行动不便者、孕妇以及婴儿不建议参加观光。

到达下羚羊谷的过程中,不需要乘车,走着去就可以了。这段路虽然短暂,但是像进入沙漠,然后走入一个石头里的惊奇幻想世界。因此最好要穿一双鞋帮高一点的舒适型旅游鞋,不然沙子会进入到鞋子里。我们组的另外两名队员中,有一位竟然足蹬一双办公室上班穿的黑色西装硬底皮鞋,而且是一双很新的皮鞋。铮亮的黑色牛皮在午后的阳光下,虽然蒙上一层沙漠中的黄沙,仍然显示着闪亮耀眼的质地。本来应该是在硬木地板上或者水磨石光亮的地面上咯噔作响的皮鞋底,却像踩在厚实密绒的地毯上,被柔软的砂石淹没了声音。有人能想象出这是为什么吗?

下羚羊谷的纳瓦霍语意为“拱状的螺旋岩石”,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水流过而造成的螺旋形,以及由风沙和流水雕琢形成的抽象自然景观。但是从底部看,人们会觉得自己本身就处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之中。峡谷的有些地方很狭窄,只允许一人通过。过胖和大肚子的旅游者,不小心说不定就会卡在里面。

用我们地质大学毕业学生的眼光看,羚羊谷主要是砂岩组成,由于富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铁一类的矿物,因此呈现出丰富的橘黄、红、紫等色彩。岩石本身就色彩绚丽,加上阳光的作用,更加五彩斑斓,再加上蓝天陪衬,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知更鸟的蓝色背景上缱倦舒展。流线型的砂岩壁,是水流侵蚀岩石后留下的。历史走过这片土地,在岩洞壁上留下它的痕迹。当代游人穿行其间,恍若进入时光隧道,须臾穿越历史。

面对着大自然提供的独特风光摄影室,无论游人是新手小白,还是专职摄影师,不管使用的是一般手机还是专业摄影设备,都会拍摄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我们的向导很不错,除了给我们讲解羚羊谷的故事,同时对什么地方,有什么摄影大咖照过什么样的得奖作品等等十分了解,在那些地方还会为我们演示大师们是如何是镜头来体现下羚羊谷风景的,并帮助我们用手机来表现谷中难以实现的镜头。比如,用手机的全景模式(PANO),横着拿手机,镜头从被拍摄者脚下开始往上拉,就会得到一张从谷底到谷顶,甚至包括蓝天,从脚到头的全景照片。在此之前,我用全景模式照风景时,都是直拿相机,水平方向移动。想不到在下羚羊谷还学到一招横拿从下往上的手机拍摄方法,而且在这里非常实用。


出发前,我心目中大峡谷行有几个必看之处,羚羊谷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用全身心去体会过了。人生的愿望清单上又勾掉了一笔,此生又减少了一项遗憾。

05/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