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堕胎宪法护 一朝推翻陷恐慌

近来引起美国社会动荡,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游行抗疫的一件事,是最高法院推翻了已存在近半世纪的保护妇女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Roe vs. Wade)。不能不说这是共和党及其保守势力的一次胜利。

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罗诉韦德案一案,承认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在怀孕首阶段(三个月内)可合法进行手术。202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在多布斯诉杰克逊妇女健康组织案一案中裁定堕胎不属于美国宪法保护的权利,推翻了罗诉韦德案49年之判例。

华府支持维护堕胎权的民众。 (美联社)

有关妇女堕胎权的争议,由来已久。在美国是备受争议的一种行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主要为道德伦理、宗教和女性身体健康及生育权问题。这是这个案件的由来,也是推翻原判决的由来。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也是人,他们的裁决归根到底也是他们个人的看法,虽然代表了部分民众。因此,才会发生今天推翻前案的可能。更因此,不能说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或者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目前为8人。如果一半以上的大法官持有妇女堕胎为违法的观点,很明显,判决的天平就会倾向妇女堕胎为违法。不言而喻,大法官的人选对于判决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并需经参议院同意。大法官一旦经任命后,除非其去世、辞职、自愿退休或遭到众议院弹劾及参议院定罪才会被撤销职务,否则属于“终身职”。

如果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现空缺,时任总统和参议院对大法官的任命,就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如果总统和参院多数属于同一党派,就很容易产生代表该党派的人选。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很麻烦了。

比如,坚定反堕胎的保守派大法官史卡利亚(Antonin Scalia)2016年去世,似乎终结了保守派推翻罗案的希望。因为时任总统奥巴马是民主党人,他的提名肯定是持有民主党支持堕胎观点的的大法官人选。而但时任参院多数党领袖的麦康诺是共和党人,属于坚定反堕胎的保守派。麦康诺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就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名的大法官人选举行听证和表决,“美国民众有挑选大法官的发言权,因此大法官席位在新总统选出前不能填补”。由于麦康诺的阻挠,奥巴马提名的大法官没有获得参院通过。参院成功地阻止了总统的任命。

2016年的选举,共和党人的特朗普当选总统。他提名反对堕胎的人选出任大法官,以便支持推翻罗诉韦德案是他的竞选政见之一;共和党的参院当然通过特朗普的提名,于是另一位反堕胎的保守派大法官继任。

事情也是凑巧,特朗普任内又有一名大法官出缺,81岁的大法官肯尼迪宣布退休。大法官肯尼迪是共和党人,他在堕胎上的态度两难,他作为天主教徒认为堕胎不道德,但相信宪法保护个人自由,人们有权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他的这一票至关重要。他在罗诉韦德案表决时曾投下支持票。

这时候的参院和总统是一伙的,所以为下一个保守的大法官卡瓦诺(Brett Kavanaugh)成为接替者铺平了道路。这时,双方大法官在最高法院已经成平局。

时间来到2020年9月,自由派大法官鲁丝·金斯柏(Ruth Ginsburg)在因为癌症去世,距总统大选只有六周,此时的参院多数党领袖还是那个麦康诺。按说,这个时候“法官席位在新总统选出前不能填补”,这是他2016年对时任总统奥巴马说过的话。但是,麦康诺却放弃先前的立场,认为特朗普应立刻提名接替人选。结果是,一个认为堕胎不道德,罗诉韦德案是错误裁决的女法官艾米·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就进入了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24日做出推翻“罗诉韦德案”判决,场外反对堕胎的团体大声欢呼。(美联社)

这样,就形成了在最高法院保守派占多数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就是最高法院推翻了保护妇女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从中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所谓的法制,还不是一样的是人治。也可以看到政治的肮脏和政客的嘴脸,昨天可以跟公众说“大法官席位在新总统选出前不能填补”,今天就可以忘记的一干二净。

这个案件涉及的方方面面十分复杂,水很深。同时,妇女堕胎也仍然是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判决就能解决的。以上仅是个人的看法,而且为了尽量简单,有些疏漏难免。主要是让人们知道,所谓“法律的尊严”是怎么回事,妇女堕胎是否合法在美国又是怎么制定的。


2022年6月26日

听讲座体会人性 品茅台挥发半瓶

上午有一场华府作协的讲座。主题是《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的自传体小说与电影》。由华府作协的前会员会员,现任台北科技大学英文系教授的陈乙緁女士主讲。

法国作家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

因故耽误了,没有听到开头。但是接下来的讲座很精彩。莒哈絲本人和小说都很另类和奇葩,但又是我们人类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反差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多样化,改变我们自身受限制而获得的狭隘的认识,包括为维持社会稳定而制定那些道德,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社会规范是否是违反人性的桎捁。

后面延申的讨论,关于母爱,以及人性中的爱,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受教育所得,也非常有意思。很喜欢这种人性的探讨。

有关莒哈絲。莒哈絲是法国作家,还有其它头衔,剧作家、编剧、实验电影导演。作为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其中著名的有《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 ),获得了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她的小说《情人》(The Lover)获得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情人》于1992改编成电影,其中的男主角由香港明星梁家辉担任。听完讲座后,我马上到网上恶补了一场《情人》电影。

《情人》(The Lover)

《广岛之恋》,今天来不及看了,因为下午有一场聚会。该电影开创性地使用了非线性叙事与倒叙,叙述了一对外遇的法国日本情侣之间的对话。

讲座中获得一些零星的感受,随笔记录下来:

  • 遗忘和记忆,有些遗忘就任其遗忘在书里。
  • 每一次遗忘就是回忆的结束。
  • 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只能活过一次。
  • 用笔记录下生命中最想经历和表达的。
  • 母爱——不是天生,是后天习得,是可以学习的。
  • 母爱,或者人类的情感,可以沿袭原生家庭——没有母爱的家庭,严格的爱和宠溺的爱;也可以受到外界影响——教育,外来的其它因素。例如,张爱玲的爱——是讨好,因为没有原生的母爱,没有爱的自信。

下午的那一场聚会是四家人的聚餐。菜肴太丰盛,晚餐自然就超标了。席间主人拿出一瓶2000年的茅台酒助兴。酒过一巡,酒气醇浓,进口平和,不像平日里茅台的辛烈。酒倒第二巡时,竟然就倒不出来了。估计,在20年的存放中,自己慢慢地挥发掉了一半。可惜了!

看样子,以后还是买了就赶紧喝的好!


202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