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膨高油价 旅游居住两用车

曾经设想,退休后自己开车在美国各地旅游,为此,也考虑过开旅居车(Recreational Vehicle,缩写:RV)旅游的可能。旅居车,顾名思义,是兼顾旅游居住的一类汽车。旅居车类型各种各样,主要分自走式(Motorhome)和拖曳式(Travel Trailer)两大类。根据车辆大小,分为大客车型(Bus),货车型(Truck)和箱型车型(Caravan)等。

旅居车最大的特色是解决了置身户外时的食宿需求。车体内设有厨房、卫浴设备、卧房等生活空间,就像开着移动的房屋到处旅游一样。类似于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大帐蓬,或者是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的拱蓬马车,携带全部日常用品在野外生活。如今,旅居车已经成为美国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瓦蓝湖社区就有专门的旅居车停车场。由于旅居车的停车位超过一般停车场地,因此这里停车还需付费。我们社区的中国常住民中,也有人买了旅居车,在疫情中到处游逛,颇有游牧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开着旅居车旅游,可以省去住旅馆和上餐馆的费用和麻烦,非常适用于户外露营与旅游等短期出游活动。旅居车的观念迎合了美国一些喜欢户外活动,以及不喜欢居家生活一成不变的人们。但是,亦有少数人常年居于其中。这些人中,除了热衷旅游的爱好者,还有些是无家可归的无奈漂流者,如获得2021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Nomadland)所描述的故事。

我对于旅居车车主情怀和背景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是来自于这部影片。故事主人公丈夫因病去世,自己失去工作,于是变卖部分家当,买了一辆厢型车,改装成为一辆非常简易的旅居车。主人公一边开车寻找工作的机会,一边享受旅行的愉快。由此展开了主人公四处为家的现代“游牧社群”生活。这是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改变的一部分旅居车主。虽然孤独,但是他们却依旧维持着个人的尊严。故事通过主人公在旅行中遇到一处沙漠营地,接触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游牧社群的人们,进一步描写了美国主流社会中人们不常了解的游牧社群生活和他们人生遭遇。这是一部温馨又感人的影片。《无依之地》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悲悯的人文情怀,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

1970年代起,旅居车转变成休闲为主,并开始流行于美国。为了配合这股新旅游风潮,美国各州政府开始在各地区设置“旅居车营地”(RV Park),鼓励民间成立观光露营营地,使休闲潮流转型成一股观光资源。营地通常会依停留日数收许费用,停泊时提供电力及给排水,有些较完善的营地亦提供网络、小商店、自助洗衣房、厕所、淋浴间、甚至游泳池等公用设施。甚至有部分大型连锁商场(例如沃尔玛)亦欢迎旅居车停靠在自家的停车场过夜,因为这会带来消费商机。

不过,经过多方面考量,我们还是否定了旅居车出游的想法。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并不是一年到头经常在外面跑的人,尤其是,退休后身体状况也经不起老在路上的折腾。就算每年开几次,买一辆旅居车会造成长期闲置的浪费。再者是舒适度。由于美国社会的服务业相当发达,基本上到哪里旅游都可以有居住的地方,无论是上档次的大型连锁旅馆、便宜的汽车旅馆、或者是爱彼迎(Airbnb)的出租民宿。开车游玩一天,在宽敞的住地洗浴和休息一下,在餐馆享受一顿当地美食,就如我们这次的大峡谷游,比一天到晚蜗居在旅居车里要舒适多了。这样出行的成本也许相对高一些,但还是在负担得起的(affordable)的范围。当然,偶尔租一下旅居车玩玩,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实际的可能。

美国发生新冠疫情之后,旅居车人气指数激增。除了旅居车原有的优点以外,又加上想出门旅行的民众觉得旅居车可以保持社交距离,符合防疫安全。根据一些资料透露,北美地区旅居车产量在去年间创下新高纪录,产量有60万余辆。今年产量估计能够冲上第二名。在美国西部、南部地区,旅居车特别受到民众欢迎。热门品牌的旅居车制造商本月稍早表示,过去3个月间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成长34.6%,来不及生产的旅居车订单累计总价高达138.8亿元。生意很好啊!

更有甚者,因为疫情期间改为远距上班,有些人,包括华人,把房子卖掉,买旅居车当做新家。这些人过去拥有房子,有的还带有游泳池及篱笆等设施,但是“每天上班下班的生活,过得有点单调”。以旅居车为家可以享受欣赏不同风景的好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如果年轻时,能够有远距上班的条件,买一辆旅居车“周游列国”,也不失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想走就走”的潇洒生活方式。

不过近来油价一路涨,旅居车车主受到冲击最大,因为旅居车相当耗油,通常一加仑只能跑10哩。以一个拥有150加仑的油缸的旅居车来讲,如今加满一油缸柴油大约900美元。如果单从油价上讲,长途旅游就很不划算。比如从我们佛罗里达的坦帕动身,到西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地面距离单程2300多哩,往返大约4600哩。以旅居车一箱油可以开1500哩来计算,这段路程至少要加三满箱油,也就是2700美元。而一张来回的普通机票只需要不到300美元,就算是一家三口的旅行,也不过1000美元。

据此,业界专家表示,受到高油价影响,旅居车爱好者如今以短程旅行做为因应之道。作为喜好旅居车的美国民众来说,中低档的旅居车是他们的选项。那些高级豪华型的旅居车虽然好,却可能是他们卖掉了房子都买不起的。


2022年6月20日

有父如斯何其幸 感恩天下父亲节

今天,是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美国的父亲节。

美国“马球俱乐部”(US Polo Association)服装品牌父亲节的广告

早晨散步时,碰到路边的行人,也是散步经常看到的老熟人,互道早安后,她笑着致意“父亲节快乐!”让我一大早就感到了父亲节的愉快!

在中国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1945年,中华民国曾经创立过一个中国的父亲节,定在每年的八月八日,因其谐音,又称“爸爸节”。我觉得这个日子非常好,爸爸这个发音,在众多语言中都是父亲的意思。好像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仍保留着这个“中国爸爸节”。

共和国成立后,民国的“爸爸节”似乎就没有时兴。我们在大陆时,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爸爸节”,当然,也没有“母亲节”。近些年来,西风东渐,大陆民众逐渐习惯上使用六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听说大陆有一些“国粹”人士,反对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兴“洋人”的节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利用公权力来禁止民间庆祝“洋人”的节日。在下觉得,孝敬父母乃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凡此种种孝敬父母的行为,都是善行,当鼓励之发扬之。至于何时何日,可以由国家制定。如果目前尚无中国自己的有关节日,不妨暂且沿用他国。况且,大陆当前的国家节日,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难道不都是起源于外国(美国)“洋为中用”的吗?既然这些“洋节日”大陆可以纪念,如何就容不下纪念天下父母亲的节日?善哉善哉。


冰心曾经对父爱讲过这样一句话:“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我个人的体会,仅仅赞同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我的父亲,跟他们那一辈人中的大多数者一样,不会对子女说“我爱你”之类的话,在这一点上,我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在我的眼中,父亲的严厉比慈祥要多,每当我调皮捣蛋惹祸时,他都会敲打我,让我记得犯错的后果,把他的爱寄托在严格的要求之中。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我也逐渐接受了家长不能动手体罚的西方文明。但是,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而体罚就是后果之一的看法,始终未改。小时候,犯错受一点父母“爱”的体罚,从中接受教训,比长大了犯错接受社会冰冷无情的体罚,难道不是要好得多?

即使父亲如此严厉,我仍然可以感到由衷的父爱。小时候,他会带着我到许多社交场合和平常人去不了的地方,通过这些让我见世面,使得我日后面对诱惑和危难时,能够尽量坦然淡泊和处事不惊。WG中,常常在陪伴着父亲熬过那些艰难的日子中,开始体会到父亲在困境中对我的关爱。在我继续高中学业和参军入伍的关键时刻,父亲力劝我完成学业,无形中助我步入上大学这条人生的路径。在父母的荫蔽下,我终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女儿。父亲哺育我成人的职责业已完成。

我们是两代人,对世界有着我们不同的理解,我们之间对世事和人生也各持己见,但是,我们有血浓于水的爱,父亲坚持对家的爱和对国的忠,成为我做人的底线。即使我们的爱都是“沉默”的,即使我们相互当面都不会说“我爱你”之类的话,但这些话都被我们化作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回顾相随父亲走过的一生,我感谢父亲在我能够自立之前,给予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体会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我们父子之情是真挚的也是完满的。父亲生前,我们就已经彼此都感受到了。并非冰心所言:“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当然,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大家很熟悉的一例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文中那段描述父亲送他到车站,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朱自清不仅仅是感觉到了,而且感动至深,以至于“眼泪又来了。”

《背影》结尾的那一段:“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每每读到这一段,就会想到当初,我踏上赴美留学之路的情景。父亲在大洋彼岸亲自给我写信,看着父亲苍老的笔迹时,我的心里就会油然涌上一股热浪。这与朱自清的描述,又何其相似。在异国他乡,不知何时能够归国尽孝?况且父亲其时已显年迈老状,常住医院,正当子女在身前尽孝服侍之时。躲在宿舍静僻之处,灯光下手里捧着父亲的信件,在模糊的热浪汹涌中,一时间,心归故国,浮想联翩。“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至于我自己,也大致完成了父亲的职责。首先,我给了女儿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在美国和同辈中看到许多破碎家庭的感触之一,这也是父亲给我树立的榜样。其次,做了一个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后来认为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带女儿到美国来。我们夫妻去国数年,虽然有老一辈的慈爱,终究给孩子留下父母不在的孤独和沮丧。重要的是,女儿到美国后,很快就重拾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唤醒了自身的潜力。这份自信所带来的自立,比后来上个好大学和找个好工作都重要。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觅得人生伴侣,成家立业,成为人妻人母,我这个父亲的重任,便可以无愧于天国父亲,较为圆满地卸下了。

话又说回来,冰心对父爱的表达,也并无大错。或许,冰心心目中的父爱,就是沉默得感觉不到的。盖天下父爱不止一个模式,每一个父亲的爱,跟每一个独立的人格一样,都是大爱无疆而且不尽相同的,不以子女是否能感觉得到而存在。

有父如斯,儿子此生何其有幸!


202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