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勿于人忠告 奈何撒旦话不听

听人说:一定要记住,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不要随便给别人忠告和劝告。

在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我发现,尤其是这样。至今,我身边都有一些这样的人,总是认为他们是正确的,总有一种纠正别人的的欲望,说得好听叫做“好为人师”,难听的话就不说了。

其实,我又何尝没有这种欲望呢?不过我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且在努力克服和改正了。

因为我认识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事物,其实未必就是对的,况且,每个人对所谓正确和错误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以要想改变别人,太难了。还是改变自己来得容易些。

因为聪明的人不需要,他们会自己判断一个行为或者结果的对错,并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坚持或者改正的行为。

而愚蠢的人在听不懂或者固执的情况下,听不进你的所谓“忠告”,不管正确与否。


如果,这种想要纠正别人的欲望太强烈,在忠告和劝告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怎么办?有的人会用某种方法,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为。

加州拉古纳伍兹的长老会教堂。 THE NEW YORK TIMES

最近几周,发生了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暴力事件。其中一起,跟当下种族主义仇恨煽动下杀人和为报复在学校枪杀学生和教师不一样,是一起对大陆和台湾认同而产生的凶杀案。

在加州一个安静的退休社区,一个68岁出生在台湾的“外省人”,手持两支枪和四瓶燃烧弹,冲进了拉古纳伍兹教堂,一个只讲台语不讲国语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教堂,企图枪击一位67岁出生在台湾的“本省人”牧师,导致一人死亡五人受伤。

这次枪击事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引人注目,它是美国悲剧的一个变体,似乎表明,遥远的冲突,即使是那些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冲突,也可以在美国的枪支文化中产生回响。

这个遥远,至少可以从明朝算起。郑成功率领大军围攻台湾,迫使荷兰在投降(1662年)。后被清军攻克占领(1683年)。200年后的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又过了50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将台湾、澎湖、满洲归还予中国。其间将近300年的时间。然后,短短的4年,中国大陆上共产党战败国民党,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至今又过了70余年。

大陆与台湾的这种特殊关系,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都是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而在台湾,一直在台湾生活的“本省人”和1949年迁台的“外省人”也一直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基本上,老一代的“本省人”认为他们受到“外省人”的政治压迫,这种隔阂和感觉自然也延伸到了海外,甚至在教会活动中。据成为枪击者目标的那位“本省人”牧师说,他的会众与拉古纳伍兹的外省人互动很少,外省人大多参加普通话教会。

与一些以台湾人为主导、以普通话或英语提供宗教仪式的教会不同,美国的大多数台湾长老会教会坚持使用台语,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普通话是“压迫者的语言”。虽然拉古纳伍兹教会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对独立台湾身份的信仰弥漫在这个机构中。比如,拉古纳伍兹教会组织过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讲座。在该事件中,国民党政府在1940年代后期在台湾杀害了多达2.8万人。在礼拜仪式上,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威胁,成员们经常为台湾的安全祈祷。

而这位出生台湾的“外省人”枪手,事前就有反对台独的言行,被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过于激进”。事件发生几天后,据《世界日报》洛杉矶分社称,该报收到了该枪手的七本题为《灭独天使日记 》的手写日志。

拉古纳伍兹枪击案让许多台湾和中国侨民感到震惊,尤其是那些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太感受得到几十年前的不满情绪。据他们的回忆,小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母亲认同自己是华裔美国人,尽管她会说台语,而且她的家族世代生活在台湾。通过这次事件,才明白作为侨民的担忧,以及为什么他们的父母坚持自己的华裔美国人身份,而朋友的父母却强调自己是台湾人。

作为枪击者目标的那位“本省人”牧师对发生在教会的冲突进行了思考,表达了无奈。“枪手跟我出生在那一个年代、那个政治环境之下,逼得我们两个族群很难去互相接纳,”他说。“这个是一个时代的原罪了。”


拉古纳伍兹枪击案,其实跟美国拥枪和禁枪的关系不大。因为即使没有枪枝,其它武器,如燃烧弹和炸弹,也一样可以用来杀人。正如目前正在审理的美国国会暴乱案件,没有武器也可以暴乱伤人的。

这些事件的根源,就在于一部分人不认同另一部分人的看法,并且,这些人要“纠正”他人,不仅用语言劝告,而且用行动迫使他人赞同自己的看法。这些行动就包括打人、行凶、暴力、枪杀,甚至最终到战争。

想到这里,有些悲观。自己再怎么“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别人却为此大打出手,比如拉古纳伍兹枪击案和今天的俄乌战争,我又能怎么办?是像上帝和佛祖那样修生养性、与人为善,还是以恶制恶、用战争制止战争?


2022年6月14日

枪管参院达协议 拥枪是否更安全

又聊到最近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拥枪或禁枪。

周六,美国各地数以千计的人抗议枪支暴力。(纽约时报)

针对近来连续发生多次枪击致死人命案件的发生,拜登总统一直在呼吁国会立法有关枪枝管理的法案。美国参议院两党就枪支安全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加强对青少年购枪者的背景调查,允许当局暂时没收被认为是危险人士的枪支等。该协议由10名共和党人和10名民主党人共同提出,虽然没有实现民主党人倡导的大规模改革,但仍是结束有关枪支改革立法长达数年僵局的重要一步。

在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生日派对上,有人拔枪对人群乱射,现场一名女士立即掏出自己的枪击毙嫌犯,避免了重大伤亡。一些华人在微信圈中转发了这条新闻,转发时有的说这名女子是“持枪自卫的女英雄”,有的说“只有好人都有枪坏人才没有杀人的机会”。

这种“枪越多越安全”说法在美国并不新鲜,几乎每次重大枪案发生,反对限枪的一派都会重新抛出这个观点,引起一场全美大辩论。

德克萨斯州前国会议员苏珊娜·哈普在广播电台的节目中坚持这一论调,说因为不能确保疯子手里没枪,“因此必须允许其他人可以在疯子面前保护自己。”哈普是1991年德州餐厅枪击案的幸存者,当时歹徒冲突餐厅滥射,哈普曾想掏枪自卫,却发现枪被留在车里,眼看着自己的父母中枪而亡,此后她开始力推普及拥枪。

但这一观点在华人群体之中开始得到支持却是近些年的事。2012年康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后,当地一名供职高科技行业的华人爸爸表示,说事发后他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人人手里都有枪,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十年以后的今天,华人社区中认同这一观点的人已经不再是边缘小众。近年来华人购枪热情逐渐高涨,除了对治安恶化的普遍担心外,部分人还有一层想法,他们认为,作为少数族裔,亚裔在受到攻击时有时难以获得及时帮助,因此希望起码有能力自保。这也是我买枪的考虑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枪支管控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出于长期的文化习惯,很多华人即使来了美国,对枪支仍然敬而远之。但新冠疫情开始后情况就不同了,成为仇恨攻击对象的亚裔买枪的人数明显增加,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一位枪店老板介绍,2020年3月前两周的大部分顾客都是华裔美国人或中国人。这些人群以前极少光顾他的店。

亚裔顾客也很少愿意谈论购买枪支的原因,但当一个店员向一个女人问起时,她哭了出来。“为了保护我女儿,”她说。之后,2020年5月反警察暴力游行中出现的打砸事件、接下来削减警察经费的呼声都引发了更多华人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买枪,被生活在恐惧中的华人当成了一种选择。

1992年洛杉矶暴乱中的韩裔店铺成为黑人的攻击目标时,很多韩裔开始拿起枪,韩裔店主在屋顶上持枪巡逻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但如果不是因为报警后没有警察出现,他们一开始恐怕也不需要自己冒险作战。现在,华人以当年韩裔为榜样成立自卫武装队的苗头已经显现,我曾经看到好几起有关华人成立自卫武装队来维持华埠社会治安的报道。

但是否真的枪越多越安全,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事。事实上,疫情期间美国人购枪数量已经刷新了历史记录,美国枪支产量已经翻了三倍,美国人拥枪总数已经超过了人口总数。但人们的安全感似乎并未因此而增加。


2022年6月13日